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超越

2020-07-20 03:23高蕊
学理论·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摆脱了近代以来抽象思辨哲学的困境,并开始创建以实践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的新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本文试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实内涵及其可行性进行阐释。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思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总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存在。从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划分开始,经芝诺、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对辩证法的探讨,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试图脱离现实生活世界、脱离实践和经验的思辨方法去掌握真理。而黑格尔将思辨哲学发展到了顶峰。作为近代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而形成的,它从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黑格尔将哲学的主体视为理念和绝对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则是现实的个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进行研究,就有必要首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及其困境

1.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把近代以来思辨哲学体系推向极致是黑格尔在哲学领域最突出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最宏大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他的重要著作——《哲学全书》,以逻辑学和纯思辨的思想开端,以绝对知识和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其思辨主义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逻辑学中。他认为思辨是思维方法中的最高环节,并将思辨作为其整个方法论的标志。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从抽象的原则、概念出发,去回答具有具体规定性的原则与概念,即从“概念”到“概念”,现实的生活只是抽象概念中的一个环节,即概念的展现方式,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只停留于“思维的抽象”,并只能通过“虚构”的方式来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

2.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困境。海德格尔曾说,“形而上学的完成始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即他的作为精神之意志的绝对知识的形而上学”。这意味着作为形而上学的完成者,黑格尔不但继承了柏拉图哲学,而且也包含了柏拉图哲学的谬误。由此,我们不难得知,黑格尔思辨哲学理论是有着众多局限性的。其实,黑格尔的这种思辨哲学概念正是实体思维方式的体现,而实体思维方式更是有着诸多的局限性。

首先,黑格尔认为存在即思维,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的存在物。他将存在等同于思维,认为存在是由思维构成的,思维便是存在本身。他还将物自体的本质看作抽象思维的产物。其次,黑格尔说:“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只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最后,黑格尔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视为矛盾的和发展着的过程,由此便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必须要经过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才能实现。在他看来,这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是在纯概念中进行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最终在绝对精神中展现。

以上看来,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来统摄思维与存在,把客观事物的本质看作概念与概念间的演变。他还通过绝对精神来统一现实世界,宣称现实世界是绝对精神异化的产物,自然、社会、人的思维,都是绝对精神异化的结果,这便暴露出黑格尔哲学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相统一问题上的神秘性。此外,黑格尔的法哲学正是他思辨主义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从超越于事物之外的抽象概念出发,进而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理论。这种思维方式似乎可编织出一个看似完满的思想体系,可它是不可能达到对现实状况的真正理解的,而是以自我意识来掩盖一切现实的物质的世界,用思想的运动来代替现实的运动,并且远离了现实。

总之,这是一种从概念到现实,并使现实适应概念的思维方法,它无法揭示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也不会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尽管它在客观上预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抽象”统治人的社会的本质,但它把这种抽象看作理念、绝对精神,并没有揭示统治人的本质及这种“抽象”究竟是什么。此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旧哲学的超越。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实意蕴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将黑格尔视为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而思辨哲学实质上与17世纪的形而上学有诸多关联。黑格尔的思辨主义虽然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其自身却陷入了困境。早在《莱茵报》时期,当马克思接觸社会现实之时,就已认识到黑格尔关于思辨的虚假性及其思辨结构的秘密。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故弄玄虚,有着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除此之外,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历史观的前提是绝对精神,因而,马克思说:“思辨的、奥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且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值得指出,马克思所提出的“人”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认为人就是国家、社会中的人。而黑格尔的“抽象”是把物与物的关系、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变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所谓“永恒的、纯粹的、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此外,马克思还指出,黑格尔只承认抽象的精神劳动,并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视为概念辩证法。

总之,马克思批判性地分析了黑格尔理论哲学的内在困境,并明确提出从思辨回归到现实生活的观点,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重大转换。

2.超越思辨的实践哲学。通过对黑格尔关于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近代以来的思辨哲学,并逐渐摆脱了思辨世界的困境。其实,克服这种哲学的内在困境应当用一种非思辨的标准来解决,而这种标准恰恰是实践。思辨哲学其实质上就是理论哲学,与之相对立的恰恰是实践这一重大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的思辨困境进行批判与解构。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从思辨走向实践呢?

首先,上文提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现实的一切都仅仅视为“思维的抽象”,并以“虚构”的途径去实现人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生活”,而“哲学”却作为中介而存在着,其哲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指向“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超越旧哲学,将精神的能动性转变为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问题,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抓住了这个不断变化和正在生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把一切抽象的“哲学问题”都根植于现实。其次,马克思提到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哲学的任务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不单纯是“解释世界”的旧哲学,更是“改变世界”的新哲学。最后,马克思在批判“从天国到人间”的旧哲学过程中,表明了其自身的哲学是“从人间到天国”,由此从路径层面颠覆了思辨哲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处于现实生产与交往活动中的个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之中,“现实的人”就是指有意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不断进行着生产与交往活动,他们是真正的主体,是历史的、具体的个人,他们在现实社会和历史的条件之下,改变自身的现实关系,进而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以上充分说明了马克思试图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出发来理解整个现实世界,而非悬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天国”,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现实的人的生活服务的。

总之,马克思在哲学观、哲学路径及其出发点等方面规定了自己的哲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个性,即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去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变,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新的思维方式。只有建构起深入现实的新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对思辨主义的根本超越。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现实可行性及理论价值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现实可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原因在于其扬弃了思辨,找到了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新视角,即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可以回到现实生活,是因为其出发点是“现实中的人”,而其最终目的也是人。从近代的启蒙运动开始,人文精神逐渐被开启,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从上帝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成为世界的主人。但此时的人是抽象的、片面的理性人。人在黑格尔看来无非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就是抽象的概念中的人。然而,费尔巴哈却将人重新拉回到人间,但值得指出,费尔巴哈口中的“人”仅仅是有血肉的自然人,并不涉及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马克思将费尔巴哈所提到的人进行了完善,将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将人理解为真正的现实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回归现实生活,就在于马克思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并强调二者统一的真正基础是实践,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从此彻底地推翻了抽象思辨世界,进而达到对现实的彻底理解与把握。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世纪初,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倡导回归现实,并迅速得到了当代一些哲学家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还有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概念以及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等等。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反对传统的“实体统一性世界”以及近代的“抽象思辨世界”,倡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及其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毫无疑问,这些理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随着“新哲学”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指导了当时的革命实践。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这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当然,我们也要极力反对当代的一些哲学家有意识地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分离的做法,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因为离开了科学世界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只能是一潭死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