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重华

2020-07-20 16:22刘曦林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流民蒋先生点画

刘曦林

因为深入了蒋兆和先生及其艺术的研究,自然而然与师母萧琼熟悉起来。师母德高望重,书画不凡,友人、弟子皆以先生相称。

萧先生出身名门世家,其父乃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萧龙友(1870-1960),名方骏,号息公,四川三台人,为清朝拔贡。拔贡者,每12年由学政选拔文艺优长之青年才俊贡诸京师之谓。朝考后,分一、二、三等,授京官、知县或任教职。萧龙友因通岐黄,遂以文行医。先生精通文史,所读医学经典多有加批加议。民国期间,被聘为中医主考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聘为中医研究院名誉馆长。蒋兆和先生1948年再版(PORTRAIT-PAINTINGS-CHIANG CHAO HO》时,那工稳的篆书题名“蒋兆和画册”即出自萧龙友老人之手。1949年,蒋先生为岳丈八十寿绘白描肖像,萧琼为补松,萧龙友于画幅上端自题“息园居土像赞”,辞章精绝.小楷雅妙,非一般文人、书家所能为,读之人无不称赞。萧家能文史,富收藏,醇爱中华文化,此即萧家之文脉,其文化基因尽在其中矣。

萧琼字重华,承祖传文化,父辈基因,自幼性开朗,喜文艺,8岁写对联,10岁画牡丹,乃一才女。早年既喜京剧,却又演过现代戏,其戏装相光彩照人。女一中篮球队合影,英姿飒爽,后又为排球队队员。19岁选择读国立北平艺专绘画科国画组,于齐白石、溥心畲、王雪涛门下展露才华,被称为北平艺专校花和高材生。1934年间,临习齐白石作,其-《公鸡),齐夸曰:“重华女弟用笔不似闺秀,殊可喜也。”其二《瓜蔬图》,齐曰:“重华女弟子画笔重大,非描摹之一流所为也。”可见萧琼当年之笔力及个性体现。1935年作《墨花卷》,写花卉20种,笔墨高逸清雅,王雪濤跋曰:“右墨花二十种,为重华同学所写,笔意简劲,墨色秀逸,颇得明贤诸家规法。乙亥仲冬雪涛识。”1937年艺专毕业那年,与其姐秾华同以《山水》为题双双入选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①。重华之作,山石崚噌,古松叠翠,文士与樵夫相携行于道上,颇具溥心畲风神。萧先生是溥心畲人室弟子,对溥先生笔墨操习甚熟。其后之花卉草虫以1940年之绢本工笔设色《百蝶图卷》为代表,玲珑石多有溥先生笔意,虫蝶参齐翁画法,并巧借绢纹墨韵的得蝶翅朦胧透明之味,此为其创造。其后之山水,趋向生宣简笔写意,虽有溥氏作风影响,却分明强化了个性风神。1980年所作李白诗意山水,崖立青松,壁悬白练,笔墨雄阔,尽得“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意,可见与诗仙之共鸣处。晚年与蒋先生合作之画甚多,或补景,或题字,有珠联璧合之美。

从北平艺专的高材生,到兼长工写和山水、花鸟、人物的全面训练,萧先生原本可以成为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当她因倾慕蒋兆和坚决与之成婚,却又在并非门当户对的矛盾中选择了生活自立,也便陷入经济困顿之中。当《流民图》成为他们的媒人,在《流民图》及蒋先生命运多舛的时代,她又与蒋先生同甘共苦,并付出了牺牲个人专业的巨大代价。

1949年之后的萧先生,因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兼课书法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虽然事后未能转正,但书法却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原本就有书法家教,又勤习南帖北碑,书艺逐日飞升。其子女盘点尚存家中的字帖,计有《曹全碑》《圣教序》《晋唐小楷十种》《夏承碑》《丧乱帖》《九成宫醴泉铭》《龙门二十品》等数十种,又有所临陆机、王羲之、王献之、怀素、米芾、赵孟頫字多篇。功夫不负才女,今见“文革”前之楷书,似由欧书变化,所临《张黑女墓志铭》均于严整中见活泼之气质。行书有《兰亭》韵致,间北碑方笔之力与王书秀雅之气,已具自家面目。也许是“文革”之后又若浴火重生,萧先生的书艺益厚朴苍拙,如入“人书俱老”之境。1983年所书蒋先生诗‘‘七老八十鬼为邻,人生若梦似浮云。丹青一写凌云志,留在人间有共鸣”,是他们的人生感慨,亦是志向、真心,堪谓“心画”之作。渐渐地,全国上下知萧先生字好。此间,南京的女书家萧娴正如日东升,遂有“南北二萧”之说。南萧以魏碑见长,刚中含柔;北萧以行书为优,柔中含刚。她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阴阳刚柔之理,阐释了点画、使转变化与中国书法美之所在,也创造了中国女性书法新的高峰。

古人说“书者如也”,“书,心画也”。书如其人,书为心志,这种艺术与人、与心的统一论成为中国书画美学之旨。萧先生晚年之书法一如其人,皆源发其心。其实,简言之,书法就是写什么文和怎么写二事。

萧先生寄怀之书多蒋先生写心之诗。如:“噩梦初酲觉黎明,披衣犹忆屈子吟。少陵诗意铭肺腑,重将笔墨写庶民。”又如:“少小离家未得归,蹉跎岁月八旬馀。梦中常饮家乡酒,期与乡邻共举杯。”前诗是蒋先生获平反不久之作,乃其心声。后者系蒋先生《为家乡泸州玉蟾酒厂题诗》,而萧先生书此是“1989年4月15日泸县蒋兆和《流民图》浮雕落成纪念”之作,二老诗书乃心心相印之证。萧先生自己畅神写心之句,尤以“往事何须回首,长卷仍卧柜头十二字最有分量,结体刚正,点画亦格外苍劲有力。保存好《流民图》是萧先生之生命所系,直到将此捐献国家。萧先生为此画卷找到了最好的归宿,正如其《捐献书》所言:“从《流民图》问世的第一天起,她就属于国家和人民。”关于《流民图》之坎坷,蒋先生之遭际,最令萧先生揪心,所以有些自慰的词句往往真诚地发自内心之深底。如“忧乐乃一念之乐事,何必自苦”,“勿以他人之错误与无情折磨自己”,又如“稀粥一碗,足以常乐”,文词通俗,或如白话,倍觉真诚人心。萧先生喜古人诗词,凡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之经典诗句时如泉般涌来,尤其李清照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句为先生所最爱,与其英雄壮怀之心性相共鸣也。

萧先生时为后辈讲评书法,亦曾任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团长出国访问,但为人正直谦和,亦极少以书论人书。唯见其书“书通即变,变则达情,至情至理,方可出新”,这也是先生崇奉的中国文化通变规律。其行书亦尊前贤规范,然又在结构之疏密、高下、横斜,点画之提按、使转、粗细、轻重、疾徐、肥瘦、方圆、黑白、枯湿诸端巧变,遂既有字字之变,又有行气之韵即整体节奏之谓。蒋先生、萧先生均属龙,龙年戏书“龙”字,最后一笔舒展自如,如写意龙画之腾翔。蒋先生仙逝百日,萧先生书“淡兮薄兮”四字,淡墨枯笔,若老者垂泪。《书谱》曰:“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先生兼真、草为行书,并得点画、使转之美,遂有自家之通变。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苦禅先生有“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之语,先生兼长字画,深悟此中奥秘。于附中教学时倡中国画之笔墨,为书法课疾呼,晚年有书画之大成乃其远志,非无因也。蒋先生知其才高,怜其才掩,每逢老伴寿诞,书诗以贺,如“书道精神逾七旬,超凡人圣笔神奇”,“儿孙满堂心操碎,越是老年越痴心”等等,皆因萧先生操劳家务却痴迷书道之矛盾而叹息心语。萧先生晚年也自知其痴,时自署“痴婆”,书“远意”二字时又同时钤“梦寻”之印,以寄痴情寻梦心慨。而这许多的书外之书,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尽在使转与点画间也,可悟而不可道,知音者静观必有心赏之乐。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胤园

注释:

①萧琼(重华)参加民国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山水》有两种说法,一图见于《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专集第二种·现代书画集》之四八八图,另一图见于《美术生活》1937年38期第24页,疑为前作之变体画。

猜你喜欢
流民蒋先生点画
牙签扎伤手指,差点引发全身感染!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蒋氏牙科
金奖紫砂壶署名权之争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七绝·春雪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