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法

2020-07-21 08:14李才京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小学生

李才京

摘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学习效率,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和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望对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教学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242-02

小学体育课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部分。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状态,还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还能为学生未来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基于此,小学教育需要重视体育课,也要积极的丰富体育教育的方法,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足,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什么是体育锻炼?便是指人们根据身体的需求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再采取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结合自然力量和卫生措施为基础,以发展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调节自身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选择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1]。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体育锻炼习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条件反射,在经过多次的重复刺激后而养成的一种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反复训练后养成的坚强意识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从行为角度而言,是人们在经过后天的健身中形成适合自身身体锻炼的一种行为[2]。所以,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自己后天的努力中,不断的重复练习,从而形成一种相对适合自己的锻炼模式。

2.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2.1 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但大多数家长采取的方法是一味的给学生补充营养,却忽视体育锻炼的作用。21世纪的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这也导致户外运动的时间非常少,基本上都会选择在家里上网和玩游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十分不利。因此,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是现代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助于让学生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减压”政策已经实行很多年了,但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根本没有从源头上解决。身处“高压”教育环境中的小学生仍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容易唤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包括抑郁症、自闭症或是精力无法集中等,这些情况对小学生而言都极其不利。

2.2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有助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体育运动通常以竞争性的方式进行,运动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尤其是集体运动项目当中,学生更加能够学习到如何通过与别人合作,理解如何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通过集体的努力获得胜利后,学生们就会充满强大的集体自豪感、认识到团结的力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能培养学生坚定的忍耐力。成功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耐心与足够的耐力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尤其是长跑对学生的耐心和耐力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素质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长期且有益的影响。体育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积极却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无疑会对小学生产生各种心理上的有利影响,在形成年轻学生的良好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法

3.1 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充满激情,而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则会缺乏兴趣。所以,小学体育教师想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必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进行培养。首先教师自身需要足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发展的好处。其次,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指导,比如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名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故事,进而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另外,教师在平常的体育课中,也可以跟着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潜移默化的喜欢体育锻炼。当然,还需要教师重视的一点便是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给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并且还要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示范,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2 学习体育常识,学以致用。

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把体育鍛炼与体力活动混为一谈,但其实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体育锻炼是需要技巧的,只有掌握更多的技巧,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体育锻炼的精髓。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给学生多加传授体育项目的常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学以致用。例如,在体育锻炼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结束后的整理运动;又如跑步过程中起跑和加速跑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又或者是打篮球时传球、投篮、过人等需要知道哪些规则和技巧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中需要给学生指导的常识。另外,教师还需要把各项体育项目的特点和意义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明白奥运精神,如田径类的项目主要靠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速度;球类项目便是对运动员有灵敏度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将每项运动的特点和意义讲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技巧,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3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养成锻炼的习惯。

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便能养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形成的。大部分小学生在习惯这块的养成基本上都是靠着外界的监督而形成的,所以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便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合作,共同督促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若是家长和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详细计划,将学生每一天的锻炼时间以及锻炼的内容明确处理,之后根据运动量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再稳定在一个合适的节点上,只有这样才是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能让学生树立一个锻炼身体的目标,还能让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不会忘记这个目标,仍然会努力坚持的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3.4 加强体育训练。

习惯的养成与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让学生经历艰苦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中国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锻炼成习惯。”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若是想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制定出适合小学生自身情况的锻炼计划,这样才能不断的加强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熟练度。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经常检查、督促学生的训练情况,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有效的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要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这也是学校想要发展的必要选择。学校不仅要做好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要让教师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体育教学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等.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1):80-85.

[2]丁养征.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锻炼行为习惯方式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9(22):84-84.

[3]施南华.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2):185-186.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