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固本方治疗流感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7-22 02:36赵建美马雅霞袁慧洁刘西贤尚方明李玉叶
天津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咽痛流感疗效

张 磊,赵建美,马雅霞,胡 鹏,袁慧洁,张 艳,刘西贤,尚方明,朱 艳,刘 旻,李玉叶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天津 30045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发热门诊2020年1月26日—2月26日就诊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年龄(36.4±12.3)岁;病程(2~36)h,平均病程为(15.7±5.9)h。对照组中,男 19 例,女11 例;年龄 21~59 岁,平均年龄(35.8±12.4)岁;病程(8~34)h,平均病程为(15.2±5.8)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der,age and course of diseas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流感参照《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1]中的诊断标准。1)发生在流感流行时期。2)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温最高可达40℃,常伴有畏寒、咽喉痛、干咳、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1.2.2 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2]诊断标准和《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1]中的轻症辨证治疗方案标准。邪犯肺卫证,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乏力,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脉: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

1.3 纳入标准 1)患者同时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0岁之间。3)发病时间在48 h之内。4)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排除肺部感染,且无其他合并症。5)已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治疗观察。

1.4 排除标准 1)合并肺部感染。2)已使用过抗流感药物者。3)伴有心肺肝肾或神经系统病变或者多脏器功能衰竭者。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过敏、需改变治疗方案患者。6)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予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每次75 mg,每日2次,连续治疗3 d。

成熟得晚有些可悲,但总比拒绝成熟好。比如我,有过喜欢踩人的阶段,也有过盲目羡慕人家会来事的时期,如今慢慢调整,自认为渐渐达到了“徐志摩让棋”的境界。虽然年已半百,看似黄花菜都凉了,但想想我们这代人以后恐怕大多要住养老院,回归集体生活,与人相处的能力决定着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现在成熟也还不晚。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祛湿固本方”口服。“清热祛湿固本方”为张伯礼院士针对此次疫情为本院拟方,方药组成为:牛蒡子10 g,桔梗 8 g,草果 8 g,虎杖 10 g,荷叶 5 g,西洋参 3 g,五味子3 g。由本院中药煎药室统一煎制;中药汤剂均分包装每袋180 mL。中药服法:每日1剂,每日早晚饭后各温服180 mL,连续治疗3 d。电话随访患者,记录症状,第4天发热门诊复诊,症状完全好转者停止治疗,症状未完全好转者视患者病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至痊愈。

2.2 观察指标

2.2.1 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流感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症状(乏力)、呼吸道症状(咽痛)等。

2.2.2 退热时间 监测体温(腋下),观察并记录退热起效时间(体温下降0.5℃)、解热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且24 h内无再次发热)。

2.2.3 化验指标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标准评价疗效。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5%;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70%≤疗效指数<95%;3)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治疗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30%≤疗效指数<70%;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治疗72 h体温尚未恢复正常,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呼吸道症状(咽痛)、全身症状(乏力)消失时间及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乏力消失时间为(3.07±1.14)d,对照组为(3.73±1.25)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可显著改善乏力症状。观察组咽痛消失时间为(3.47±1.11)d,对照组为(4.57±1.33)d,两组咽痛消失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可显著改善咽痛症状,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消失时间及咽痛消失时间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fatigue and sore throat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 d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消失时间及咽痛消失时间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fatigue and sore throat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乏力消失时间 咽痛消失时间对照组 30 3.73±1.25 4.57±1.33观察组 30 3.07±1.14* 3.47±1.11**

3.2 两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为(5.27±1.74)h,对照组为(8.90±2.37)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解热时间为(19.83±2.63)h,对照组为(22.97±3.64)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在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onset time and antipyretic tim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 h

表3 两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onset time and antipyretic tim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 h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退热起效时间 解热时间对照组 30 8.90±2.37 22.97±3.64观察组 30 5.27±1.74* 19.83±2.63*

3.3 两组患者血常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淋巴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两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109/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109/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对照组例数30时间治疗前WBC 5.74±1.12中性计数 淋巴计数4.52±1.06 0.69±0.16 4.53±0.83 0.76±0.16*观察组30治疗后 5.71±1.08治疗前 5.97±1.36 4.94±1.17 0.69±0.15治疗后 5.83±1.19 4.62±0.83 0.81±0.15**

3.4 两组患者CRP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 CRP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比较(±s)Tab.5 Comparison of CRP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g/L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比较(±s)Tab.5 Comparison of CRP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6.27±3.73 9.80±2.88*观察组 30 16.13±3.60 8.37±2.65*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6。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4 讨论

流感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呈季节性流行,部分患者发展成重症病例甚至危及生命,为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早期诊治非常重要,中医药在流感的防治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流感属中医“疫病”“瘟疫”等范畴,相当于中医学的“时行感冒”病,其病因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并感受时行疫毒有关。张伯礼院士根据此次疫情的发病特点,辨证论治,认为本次疾病初起多为邪在肺卫证,兼夹有湿热,同时结合多数患者存在素体气阴不足,故拟定“清热祛湿固本方”,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祛湿兼益气养阴为治则。

张伯礼院士拟定“清热祛湿固本方”,命名为“抗病毒2号”。其组成为:牛蒡子10 g,桔梗8 g,草果 8 g,虎杖 10 g,荷叶 5 g,西洋参 3 g,五味子 3 g。方中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共为君药。草果燥湿、截疟;虎杖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荷叶利湿,升发清阳,共为臣药,奏清热解毒祛湿之功。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为佐药,以益气养阴固本。全方既可疏风清热利湿以驱邪治其标,又可兼顾肺脾肾,益气养阴以固其本。现代研究表明:牛蒡子具有抗炎、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木脂素类成分是牛蒡子主要成分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4];桔梗药效众多,其有调节机体内脂氧素A4(LXA4)发挥广泛的抗炎促消散作用[5];草果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镇痛等作用[6];虎杖中白藜芦醇等显著抑制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7];有研究表明荷叶提取物具有抗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IV)活性[8];西洋参根中含有约6%~10%的多糖,其具有增强免疫、抗流感等生理作用[9];五味子具有镇咳和祛痰作用,还具有抑菌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清热祛湿固本方”联合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流感可显著改善发热、乏力及咽痛等症状,有助于改善淋巴细胞计数及CRP。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这说明了联合“清热祛湿固本方”治疗流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示“清热祛湿固本方”联合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流感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协同作用。研究期间并未出现因联合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提示着中西医结合治疗流感安全可靠。

综上,张伯礼院士拟方“清热祛湿固本方”口服治疗,是根据目前疫情结合本地区人群共性特征所拟处方,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仅为本院治疗的统计结果,下一步拟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研究。

猜你喜欢
咽痛流感疗效
流感大作战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小心,流感来了
小心!流感来了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在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流感”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