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020-07-23 08:53王明年王生才
学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应用策略

王明年 王生才

摘 要:现阶段,在农村文化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机械化、教学成果低效等。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文化教育要实现多个目標,如给建设农村校园文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创造富有内涵的文化教育;给农村学生培养良好品德创建高水准的道德生态环境;创设有情怀的学校文化等。文章就在农村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9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把“三个倡导”作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概括,从我国长久战略目标以及实际发展需求出发,用标准要求全方面彰显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健康发展的主体内容。中共中央更是严格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1]。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庞大的农业人口,这就导致实行素质教育要以农村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农村文化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升。如何切实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农村文化教育中,已然成为各界教学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为之进行了持久的探索与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该体系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体现出来。其实质在于反映社会的正义和公平,建立的体系也是制度的潜在能力以及发展源头,给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制度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精神引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在颁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以及集中体现[2]。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革新创造后衍生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但体现在经济发展、工业建设等方面,而且在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方面的竞争更是呈现白热化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寥寥无几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想要实现长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务必要形成坚定的主心骨以及主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是主心骨,主见则表示着要积极不懈地实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以及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完善丰富,争取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占据匹配于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地位。

二、在农村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主体,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物质以及精神文化需求都得到全面满足,可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尤其在经济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引发出经济发展失衡、生态环境严重损坏、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学生急需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及教育,从而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农村文化教育中,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少有教师会把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同时,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由于经济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在农村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三、现阶段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教育部门颁布《关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以后,农村文化教育愈发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付诸实践。可是由于自身条件、经济资源等因素影响,在进行文化教育时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建设理念碎片化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具备相应的主题,这也是文化建设观念的外在体现。现阶段,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缺少时间连贯性,也没有形成融合空间,以至于呈现出片段化、割裂化发展趋势。换一种说法就是,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找到有效的理念作为基础依据,不具备统筹规划性,缺少核心的主线串联,最终导致引发出农村文化建设主题纵向缺少连贯性、横向缺少关联性的问题。

(二)建设内容功利化

大部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被当作形象以及政绩工程,导致在建设内容方面通常都是被动接纳,缺少主动确立性。一味模仿先进文明学校的建设模式[3],生搬硬套,并不考虑是否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并没有引起对校本文化的重视,同时不能及时吸取和应用社会主流文化内价值涵养高的信息,这样不当的做法违背了其建设本意和最终目的。

(三)建设形势单一化

在这里的单一化也可以用刻板化来代替,具体体现在各农村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采取的建设模式千篇一律,甚至如出一辙,完全没有校本特色以及其独特的个性。例如,大多数农村校园文化建设通常都是采用悬挂名人画像、标语口号,建设文化墙、宣传橱窗等方式,看起来丰富多彩,其实本质里严重缺少实质性,建设普遍单一化,严重影响到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以及影响力。

(四)建设主体单体化

现阶段,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很少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以至于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关联度不大,形成了建设主体的单体化问题。从实际出发,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师生全体出动、共同参与建设,并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认同文化教育,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终身追求。

四、在农村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增加经济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正是因为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以致引起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的物资供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中小学师资投入以及教学设施配置方面。研究师资数量可以发现,城市学校内教师超编,而农村学校却教师缺编。资源配置的规律揭示出,城市学校由于其所处的有利位置使之比农村学校有更多获取教育投入的机会。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精神是非常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其价值观体系是正确的价值观念榜样。在校园教育教学中,教育者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学生,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将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观念向学生进行闡述,正确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另外,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不只在于教师和家长,还需要社会的积极配合,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从社会各方面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障青少年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确立正确的人生标准与价值准则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青少年要想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教师应从本身价值观念的树立做好榜样。尤其在当今日益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要不断跟进,确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人生目标及价值标准,这样才能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从自身思想上积极转变,不能死守传统价值观念,要与时俱进,深刻了解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形成,要认真研究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配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文化教育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目标。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一切事物懵懂的状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意识的内化,激发青少年个体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同样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需要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发育特点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青少年辩证思维模式,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避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通俗化,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

(四)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挣脱应试教育束缚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两项重要政策,针对现阶段院校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论”现象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更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依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迎来进一步的改革,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开启“3+3”模式,学生的自主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高考也从以往文理模式变为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的自选模式,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挣脱应试教育束缚。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文化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从目前农村文化教育现状入手,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加快教育改革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文化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姚冠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62.

[2]伍勇.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4):58.

[3]佚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研究——以京剧为手段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18(3):124.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应用策略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