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概念与内涵辨析

2020-07-24 02:11包雅君刘永贵刘瑞
软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字素养技术素养媒介素养

包雅君 刘永贵 刘瑞

摘要:数字素养是计算机、教育学等学科研究热点。但随着技术素养、信息素养等新概念被提出,出现了混淆或误解的情况。因此,为避免今后研究中出现概念模糊、重点要素遗漏等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概念时代背景、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以对比的形式理清相关概念区别和联系。研究发现,不同的概念均是依据时代对不同知识技能需求而产生的,且各有侧重,概念之间既有补充也有包含关系,数字素养作为最近提出的概念,具备更深层和更广泛的特点。

关键词:数字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概念辨析

DOI:10.11907/rjdk.19217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6-0277-04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数字素养逐渐成为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数字素养指“数字时代的素养”,是一种理解及使用通过电脑显示的各种数字资源及信息的能力。《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报告指出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自2015年起连续3年成为“六大关键挑战”之一。

虽然当前数字素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很多公众、甚至研究者都很难明晰数字素养的内涵,且相关文献多聚焦于国外教育框架与国外数字素养实践分析。不仅如此,数字素养与早已提出的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存在混用的问题。王帆等从教育视角对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作出解析,王佑镁等简要阐述了这4种素养的概念内涵,但目前国内将这4种素养一并进行系统化比较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概念时代背景、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以对比的形式阐述概念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数字素养内涵的理解,推动数字素养教育发展。

1 时代背景比较分析

1.1 时代背景与目的

媒介素养最早在1933年由英国学者Leavis和其学生共同提出,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菜坞”等知名文化品牌,且电影、小说、报纸等流行文化传播形式在欧洲盛行,对传统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媒介环境变得日渐复杂,其中部分认知还不够成熟的青年人误人歧途,对社会造成不良冲击。Leavis以极具批判性的敏锐眼光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并发表了《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用以阐述媒介素养教育。

技术素养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工艺教育学者Towers等首次提出。美国教育问题在二战中逐渐暴露,士兵因为文化素质低下,导致武器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让战斗力大打折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国相互对峙造成的冷战格局让双方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激烈竞争愈演愈烈。苏联强调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这让其军事力量和国家经济状况得以很快恢复,此时处于劣势的美方意识到教育重要性并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在批判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于80年代出台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提升了技术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并理解专门技术的相关知识,成为理解技术并掌握其与科学、社会之间关系的公民。

信息素养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在1974年首次提出,最初该概念与图书检索技术相关,旨在提高公众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随着信息产业日益发展壮大,信息技术逐渐改变了多个国家产业基础结构,这要求国民必须具备与信息产业相适应的素养。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初进行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随后其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涵盖的内容愈加丰富;90年代后,信息素养的层次上升到公民整体素养。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全球步人信息时代对公民能力赋予的新素养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素养由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于1994年首先提出,并在2004年指出該素养应包含5个方面:图片素养、创新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及社会一情感素养,该理论框架被认为是数字学习的主要模式。1997年,另一位学者Paul Gilster在其著作《Digital Literacy》中对数字素养作出了更加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数字素养更强调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并将该思想作为数字素养的核心技能。

1.2 时代背景比较分析

对上述各概念的时代背景、待解决的时代问题等进行归纳,结果如表1所示。

(1)共同之处。每个概念的提出均源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以及由此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目的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生存、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能力,以更好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

(2)不同之处。4个概念诞生的时代大背景、面对的群体、拟达成的目标不一样。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诞生于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发展演变时期,对整个时代变迁及对整个人类群体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的新发展。相对而言,媒介素养、技术素养则反映了时代发展中某些领域的发展变化,尤其对青少年群体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如媒体素养的提出是针对影视媒体形成的流行文化对青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让青年在鱼龙混杂的媒体内容中避免认知导向错误问题;技术素养是美国在苏联抢先发射首枚卫星后,在对自身教育不足的反思中,认为应加强科技教育,提出与科学素养并列的概念。

2 概念比较

2.1 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的定义较多。整体来看,学者对媒体素养的界定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能力构成论,将媒体素养界定为与媒介应用相关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如英国学者卡里·巴泽尔杰特认为媒介素养是“帮助人们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媒介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的能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如段京肃、杜骏飞认为媒介素养包括提高分析并把握问题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培养管理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

第二类是媒介素养习得过程论,突出媒介素养培养过程。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习得分为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参与等5个阶段,每个阶段涵盖具体技能。张冠文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要经过建立认知模式、发展相关思想、反思与进步3个阶段。

2.2 技术素养概念

部分学者从能力论角度阐述技术素养的内涵。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管理协会(SETOA)在2003年会议中指出:“技术素养指具有在相应环境下会运用合适的技术去与外界交流、解决问题以及获取、处理、整合、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技术去促进在任何领域中的学习,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Technology ForAll America》中定义技术素养是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的能力;《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则将技术素养定义为“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程宜康认为技术素养可从4个维度予以理解:技术思维、技术行为、技术态度、技术文化。

还有将能力、知识、品质三元相结合对技术素养进行综合概括的定义。如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将技术素养阐述为:“如果一个人具备技术素养,那么他能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并且以由浅人深的方式理解其含义,比如它的起源历史,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又在之后能得到怎样的进化和发展。不仅如此,他还能理智地分析各种传播途径中讲述的技术相关故事,并从中形成个体见解。总的来说,只有当这个人能自信、自如且客观地看待技术时,才能说他是具备技术素养的。”

2.3 信息素养概念

不同机构从能力论维度出发,对信息素养内涵进行了阐释。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分会学院委员会认为信息素养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提供的定义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部分学者提出信息素养由多个层面共同构成。例如,文献[20]提出信息素养包含3个层次: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与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刁富生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

综上可知,信息素养突出了信息查找及有效使用两种能力的重要性,且重视意识层面的體系建构,关注大众在具备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判别信息有效性及可信度并产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2.4 数字素养概念

数字素养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其模型和框架类型繁多,尚未形成共识。除此之外,还有数字技能(digitalskills)、数字流畅(digital fluency)、数字能力(digital capabilities)、数字本领(digital competencies)、数字智能(digital intelligence)等相似术语。

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使用数字素养指代“阅读及理解超文本或多媒体格式信息的能力”,并更多强调信息技术技能。随后Gilster指出数字素养远远不是简单的阅读能力,而是能够理解并读懂信息真正含义的能力;201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数字素养任务小组将数字素养定义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检索、理解、评价、创造并交流数字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需具备认知技能及技术技能”;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认为数字素养是指个人在数字社会中生存、学习及工作所需的能力,包括利用数字工具开展学术研究、撰写报告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欧盟将其广义地定义为“在工作、就业、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和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数字素养诞生于数字时代,对公众有新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在具备信息素养的情况下,除强调培养多维思考能力及超媒体空间的生存能力之外,还应注重知识共享和数字文化交流,这也是它有别于信息素养的关键。

2.5 概念辨析

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强调对信息及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力,而数字素养则侧重于利用数字时代产物(数字工具),除此之外,与前两者相比,数字素养更关注在处理数字信息基础上对信息进行评价的水平。当然,数字素养提倡对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这与媒介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妙,媒介素养同样要求人们对媒介传达的信息作出辩证性思考,不过数字素养还强调学习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将体现在数字环境个体的生活、学习中。

综上所述,总结归纳如表2所示。

3 结语

没有任何单一的素养可完全适用于所有个体,它们均需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概念、改进能力。诞生于数字时代的数字素养贴近当今时代对公众生活和学习要求的标准,因此与其它素养对比,更具有跨学科性和整合性,多位学者视其为多种素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延伸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素养依据时代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们均需要得到社会持续关注。

猜你喜欢
数字素养技术素养媒介素养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技术文化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翻译技术在MTI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重视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数字素养路径下青少年数字素养与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