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7-28 09:14陈蔚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制观念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陈蔚

摘要:党的十八以来提出新型城镇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新型城镇化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呈现出的问题也日趋明显。本文拟从相融角度、区位角度、金融角度、环保角度和法律角度探求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其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环保观念;法制观念

一、概述

(一)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相融问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出现大量农民工,从之前的第一产业转移到现在的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工资高于原始的第一产业,而且城市的工作环境可能也比人力耕种的工作环境好一些。这些都是吸引农民往城市发展的因素。一方面,相对较高的收入也意味着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在城镇里,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教育医疗都比农村的开销要大,加上保障程度也不一样,这种情况让一些农民工想融入城市却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技能缺乏等,即使来到城市工作,也不一定能胜任新的岗位,就业机会有限。这种长时间未能真正融入城镇化的现象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影响,势必会带来潜在的危害。[1]

(二)生態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镇化已经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态,城镇化在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福利待遇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第一,人口过度集中引发了生活污染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方面。对于生活污水,很多城镇并未对它进行集中处理,仅仅只是将其排入水体,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二,大力发展企业引发了工业污染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以前企业发展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环境污染较多的企业是建材、化工、印染等企业,它们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方面。“如果一个人长期受到噪声污染,其听觉系统会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由于人的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长此以往,便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2]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古至今都有差距

第一,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首先,长期以来,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城市居民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市民获得的收益相对也较高。而乡村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其次,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城市生产力发展较快,而乡村生产力发展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别凸显。

第二,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取向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了政策的选择。建国后,面对我国生产力极其落后、国家一穷二白的现实,我们决定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然而,我们在实施这一战略之前,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化的资金约束问题。根据当时的实际,加以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们别无选择地走了以农补工的工业化道路。为此,我们采取了城乡分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系列城乡分治的国家政策经过长期积淀,对我国目前的城乡差别产生极大影响。

(二)环保观念相对缺乏

在农村生活的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人口长期从事第一产业,春耕秋收,最先注重的是衣食住行,对于杂草的焚烧等也是遍地而为,环保的观念相对于城市人口而言较为缺乏。第二,农村的地域相对与城市而言较为宽敞,但未做合理规划,垃圾处理等设施没有跟上社会的变化,导致环境的破坏。

四、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建议

(一)助力人民相融

针对农村人口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情况,首先,应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并把此项任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次,要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

(二)树立环保意识

对于城镇来说,人无疑是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主体,人的行为对于环境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具体的城镇建设方面,必须要积极鼓励各城镇对自身的独特生态功能进行科学利用,最终创造出一个城镇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统一的生态型城市。

城镇中的一些生态问题是由市民及其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造成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组织多样的宣传活动,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提高人民对于宣传的兴趣,增强宣传的效果。[3]”二是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三是邀请生态环保方面的专家来当地开展讲座,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组织人们听取,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一旦公众的环保意识全面建立起来以后,各行各业的人们就会在生态环保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逐步坚决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思想层面做出改变后,还得在规划方面有所行动,对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框架与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实现资源和其他各要素在空间上进行合理优化,统筹兼顾,不要顾此失彼。因此要尽可能的挖掘现有存量的土地资源,而不是进行一味的土地扩张。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在这方面表现较好的城镇,当地的政府要进行表扬,通过媒体对这些政府节约用地的做法进行积极的推广,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丽荣.浅谈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11(33):36

[2]  候蕊.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M].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6:15

[3]  候蕊.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M].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6:21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法制观念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努力开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
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