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必欲说还羞

2020-08-01 05:34策划本刊编辑部
健康博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异性儿童家长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本刊记者 方敏

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屡见报端。《2016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经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害儿童(14岁以下)案例433起,比2015年增长27.35%;在所涉及的778名受害者中,7岁以下的有125人。《“女童保护”2017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被公开报道案例所涉及的606名受害者中,7~14岁的受害人居多,占所有案例的64.36%。性侵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而且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在2019年儿童保护高峰论坛上,专家通过对126名儿童性侵犯受害者网络匿名陈述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中国儿童自我揭露性侵害事件的阻碍性因素包括儿童及其家庭严重缺乏性知识、儿童的恐惧(恐惧受到报复、恐惧累及家人、恐惧破坏亲属关系)、儿童羞耻感(因社会文化对性的污名化)等。由此可见,性教育缺乏与性侵害事件存在关联性,而加强儿童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很多人大概有这样的童年经历:当我们对自己从哪里来感到好奇的时候,都会去问父母,而父母的回答总是千奇百怪,有的说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有的说是别人送的,很少有父母正面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周坚红认为,性意识不是孩子成年以后才有的,孩子从一出生便有了性意识,所以对孩子的性教育宜早不宜迟。家长是孩子性启蒙的重要老师和主力军,当孩子们对自己从哪里来,对自己的生殖器好奇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进行性启蒙教育,而不是用“充话费送的”“捡来的”搪塞过关。如果家长不知从何入手,不妨给孩子买一些关于性教育启蒙的绘本书籍或音像制品,和孩子一起阅读和观看,尽量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解答孩子的疑问。

爱菲丽生育力保护中心创始人徐世旺认为,家长们对性教育采取的回避态度,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比如说当孩子身体开始发育,对两性话题有朦朦胧胧的好奇心时,如果父母对这种好奇心采取消极的处理态度,对孩子说:“小小年纪的,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以后不许想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等类似批评性的话语,孩子就可能会产生羞耻感和焦虑感,认为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好的事情,会变得不自信。

如果说家长的回避是一种伤害,来自学校同学的议论甚至嘲笑则加剧了这种伤害。当女生来月经、胸部开始发育或男生开始长喉结、变声时,周围同学会投去好奇的眼光,有些调皮的同学甚至会搞恶作剧。这会让正在发育的孩子有意地去回避自己身体的变化,比如胸部发育的女生会特意地弯腰弓背,或者束胸,以此来避免别人的议论。

其实,女生开始来月经、男生开始有遗精意味着孩子的成长,这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身体和以前不一样时,家长要用积极的态度来告诉他们:恭喜你,你已经长大了。这样做可以消除孩子对身体变化的恐惧感,鼓励他们爱上自己的身体。

关于性教育,让我们敞开了说

2017年3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发行使用,但没多久因部分家长质疑其“不健康”就被暂停使用。为何性教育开展会遇到阻力?

●在传统文化里,性教育既敏感又隐晦

在传统文化里,性教育是一个敏感而隐晦的词,很多时候性被视为禁忌。在古代,很多人也是在婚后才渐渐接触到性知识的。我国及周边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注重男女有别,《礼记》中谈道:“男女不杂椸坐,不同 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让这种思想更为极端。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即使家长们意识到孩子需要性教育来保护自己,但潜意识里仍认为和孩子谈性是不健康的、不道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亲子沟通困难。

●别让色情信息成为性启蒙的来源

根据中国大学生网官微发布的《2019~2020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网上搜索,占68.44%。值得注意的是,主动上网寻找过色情信息(包括漫画、小说、图片、电影等)的学生占到65.19%。目前学校性教育较为缺乏,报告中提到,截至到大学阶段,只有52%的同学曾经在学校里接受过性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没有提供过性教育课程;对学校性教育满意程度,仅约1/3的大学生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青少年好奇心旺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在模仿和猎奇心理的驱使下,色情信息容易误导青少年,使之产生不正确的性观念,甚至引发犯罪等社会问题。因此,除了依靠净化网络环境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机构,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性教育,为孩子接触到正确的性知识打开渠道。

●对于性教育,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学习考试

性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并不是一次秉烛夜谈就可以解决的。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和回避具有普遍性,需要帮助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

网上曾流传一句话:做父母不需要考试,这真是太可怕了。但是在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里,这里的家长却成了一个个需要考试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主持人、郁达夫中学高级教师汪淑霞介绍,该校分别针对学生和家长开设亲子课程,教孩子掌握关于两性的生理和心理知识,教家长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帮助家庭解决孩子青春期的沟通问题和成长的烦恼。

例如,早恋问题是家长们关注的话题之一。汪淑霞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荷尔蒙的影响和身体的发育变化,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或多或少会对异性产生兴趣,这时家长们会比较紧张和担心,有些父母会限制孩子和异性过多接触。但父母越是这样做,孩子反而越好奇。这个时候,不妨把家长的担忧说出来,在课堂里来一场开诚布公的大讨论,听听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到,异性交往是可以公开的、群体性的交往,可以欣赏异性身上的优点,以真诚的态度来接纳异性同学,而不是以排斥或随便的态度接触异性。这些观点为孩子如何把握和异性交往的度提供了准则,也为家长后续的亲子沟通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相关课程,家长们提高了与孩子的沟通技能。

徐世旺说,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性观念十分重要。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开设生殖健康相关的课程,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男女不同的生理结构,对身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让孩子了解到月经其实是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里边富含很多生命所必须的维生素、蛋白质、糖分等营养物质,并不是“污秽的”,反而是“干净的”“纯洁的”,让孩子正确认识月经的本质。对于中学生,可鼓励青少年去正确权衡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而对于大学生,可开设相关避孕课程,告知人工流产的危害性,在两性关系中学会保护自己,远离性传播疾病。

正确避孕 对自己和未来负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等机构认为:性教育能够使初次性行为时间推迟、性行为发生频率降低、性伴侣数量减少、危险性行为减少、避孕措施使用增加。

●父母担心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怎么办

徐世旺表示,权益、责任和尊重是两性相处的前提条件。首先,孩子们要知道,法律赋予了自己有权利同意或者拒绝对方,假如对方做了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定要有勇气去拒绝;其次,两性关系中要相互尊重;最后,要明确双方的相互责任,爱情不仅仅是感情的事情,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发生了性关系,可能就会怀孕,那双方是否做好生养孩子的准备了呢?如果没有,那最好不要迈出这一步,或者一定要注意做好避孕措施。让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思考和权衡面临的两性关系,将会起到更好的自我保护作用。

●性必须是安全的、负责的

由爱上升为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性必须是健康、安全、负责任的。如果要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就必须采取有保护的性行为,去尊重自己的恋爱对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偶遇性性行为(如“一夜情”“约炮”等)没有感情基础,仅仅以满足性需求为目的,这一行为的后果容易导致意外怀孕、性病或艾滋病感染等,造成身心伤害。

●有效避孕,减少身体伤害

《2019~2020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有5%左右的大学生曾经历过意外怀孕,94%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人工流产作为处理方式。人工流产会给女性身体和心理带来较大的影响,可导致出血、感染、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并发症,还可能导致继发不孕。

有位妇产科医生给一个女孩做了5次流产手术,在她做完第5次流产手术后,医生心疼地看着女孩苍白的脸,想给她普及避孕知识,没想到女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做的是无痛人流,没觉得伤身体。”所谓的“无痛人流”只不过是在手术中使用了麻醉药物等减轻或消除了手术中的痛苦,但手术的基本方式、过程和可能带给人体的危害和普通人流是一样的,并且除了人流的风险外,还需要额外承担麻醉风险。多次人工流产可能会对女性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从长远看增加习惯性流产、早产、胎盘异常及低体重儿等不良结局。即使是药物流产,也需在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和观察下进行,千万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堕胎药”。

在避孕方法上,周坚红认为,安全套是唯一一种既能避免怀孕,又能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方式,这是首选的避孕方法。除此之外,短效口服避孕药、长效可逆避孕(LARC)方法(如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也是适合年轻人使用的常规避孕方法。紧急避孕药和短效口服避孕药不同,仅用于无保护性行为或避孕失败后的补救,失败率相对更高,且较高剂量的激素会扰乱月经周期,不能当作常规避孕方法使用。还有人选择体外射精和安全期避孕法,这两种方法有着相对较高的避孕失败率,同时又无法防范性传播疾病,不应作为常规的避孕方法。

写在最后

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课程,无论是对于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来说,性教育都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生理课,还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心理课程。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减少亲子沟通障碍,巩固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从长远来看,及时进行性教育课程,提倡安全性行为,还可以减少因避孕措施不当导致意外怀孕的发生,减少人工流产对女性生育力的破坏,保护女性生殖健康;也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等疾病的传播。此外,恰当的性教育还有助于让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让适婚男女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价值,促使婚后家庭生活美满。

猜你喜欢
异性儿童家长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齿轮大赏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你有让异性心动的本领吗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