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新冠听专家谈谈传染病

2020-08-01 05:34采写摄影谢军
健康博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染病疫苗新冠

采写/方冰青本刊记者 摄影/谢军

专家名片:陈恩富 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分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理事、媒介生物学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流行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平静的生活被疫情打破,公众忽然意识到传染病的风险从未消失。新中国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传染病风险?面对已知和未知的传染病,普通人又该如何保护自己?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陈恩富主任医师。

新中国的历史也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被定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比如说鼠疫,解放前后,我国的鼠疫非常严重,尤其是东北地区。”陈恩富介绍,控制及消除鼠疫也成为当时防疫工作者的主要目标,“在浙江,还曾经专门有一支‘鼠防大队’开展鼠疫防治工作。”50、60 年代,血吸虫病肆虐,遍及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12个省市,患者约一千万人,约一亿人受到感染威胁。1958年6月30日,听闻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主席欣然写下两首著名的七律诗《送瘟神》,以表达心中的激动和感慨。这个时期,麻疹、霍乱等也流行甚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战乱、经济和卫生水平还不发达,造成了传染病的大流行。1949年开始贯彻的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和1952年开始的爱国卫生运动,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控制传染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8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至今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而21世纪以来,2003年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也曾经对生产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陈恩富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传染病预防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疫苗,治疗环节中出现了抗生素之后,一些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婴幼儿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均寿命显著提高。“因此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卫生工作重点从传染病向慢性病的转移,但与此同时,一些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出现并造成了新的威胁,最典型的就是艾滋病,因此,我们目前的卫生工作还是强调传染病和慢性病并重。”

在预防传染性疾病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前身卫生防疫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积极推广卫生防疫建设,“防疫站”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当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就是防疫站最重要的职责。“20世纪70、80 年代,‘防疫站’前加上了‘卫生’两个字,同时为适应当时需求,工作职责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对食品卫生、职业病等相关疾病影响因素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疾控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分离,疾控中心成为专门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和服务的单位。”陈恩富说道。

传染病多有季节性同途径传染病有相似预防措施

此次疫情中,新冠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那么,对某一种传染病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陈恩富解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采取分类管理的原则,根据传染病流行和危害的程度来分类,流行范围越广,病死率越高,流行速度越快,在分类中就越靠前。我国目前的甲类传染病共2种,分别是鼠疫和霍乱,都是曾经发生过多次世界大流行的烈性传染病。常见的乙类传染病则包括伤寒、艾滋病、流行性脑膜炎等26种。有人质疑艾滋病患病人数庞大,为什么被划分到乙类传染病而不是甲类传染病,这是因为它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母婴传播,传播速度并没有甲类那么快。至于丙类传染病则是一些多发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等。”

除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分类,传染病还可以从专业技术角度分类。“首先是病源的角度,包括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其他病原体性传染病。其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传播途径的角度,可以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性传播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等。要强调的是,某一种传染病可能不止有一种传播途径。此外,还可以从有无防控措施来区分,如果有相应的疫苗就可以提前预防。”

那么,不同途径的传染病又该分别如何预防呢?有没有一些通用的预防措施呢?陈恩富表示,经典的传染病理论认为,预防控制一种传染病可以从控制(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链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例如预防肠道传染病,可以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避免“病从口入”,就应当做到保持饮食、饮水的卫生,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等。而呼吸道传染病,想要切断它的传播链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是从传染源管理(隔离)和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着手,因此许多疫苗也是针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例如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疫苗。另外,预防虫媒传染病例如登革热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虫媒密度来控制疾病。”

此外,大部分的传染病都有季节性,在不同季节可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在冬春季节高发,虫媒传染病主要在夏季高发。在肠道传染病中,细菌性的肠道传染病在夏季高发,而一些病毒性的肠道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容易在冬春季高发,这是因为细菌和病毒的活性恰好相反,细菌更容易在温暖的环境中繁殖,而病毒一般来说不耐热。另外还有一些传染病没有季节性之分,例如血液传染病和性接触传染病,包括乙肝、艾滋病等等。”

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这一点是公认的。但在不少人印象中,疫苗接种的对象是儿童,成年人则不需要接种。陈恩富表示,这种观念的形成和我国预防接种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关。“在60、70年代,疫苗接种主要面向儿童,所以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只有小孩才能打疫苗,其实这是狭隘的理解。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刚开始实行计划免疫时,讲的是4个疫苗防6种(传染)病,而目前我国已有的疫苗可以预防20多种传染病。许多疫苗都是面向全人群的,易感人群尤其应该接种。例如流感的易感人群就包括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医务人员等。流行性肺炎最主要的易感人群也是老年人,时下不少女性关心的HPV疫苗,接种对象的年龄上限也很高。而目前最受大家关注的新冠肺炎疫苗,如果研制成功,最先应该接种的也是易感人群,比如老年人。因此,大家应该转变意识,疫苗是面向全人群而不仅仅是儿童的,有条件、有需要的可以及时接种。”

传染病也在全球化做好个人预防很重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区域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全球化为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利益和巨大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传染病传播风险。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制造大国,面临的输入性传染病风险也不断上升。

“原本只局限于某一个区域的传染病可能随着旅游、经贸等活动,传播到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变成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例如2014年,埃博拉病毒导致的疫情就从西非传到了东非;2016年,寨卡病毒从非洲传到了太平洋岛国,接着到了南美洲,最后走向了全球,浙江省也出现过输入性病例。有一句话这么说:传染病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在一些重大的传染病疫情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幸免,如1981年首次被发现的艾滋病,如今已经遍及全球。因此国际合作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倡导的。”陈恩富说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输入性疫情、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呢?“为预防和控制输入性传染病,我国政府建立了3道防线。首先,及时关注世界上重大传染病的发生,重视入境检疫。与此同时,有一些传染病的感染者可能在入境时处于潜伏期,在入境检疫时没有被发现,此时就需要启动第二道防线,这就是一套全面的传染病识别系统,一方面包括传染病的快速确诊、抗原和抗体的检测、病原体的培养、分离乃至溯源等,另一方面就是医院内的监测识别系统。而第三道防线,是一套及时的应急处置、控制管理的系统。”这三道防线缺一不可,牢牢守护着国民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勤洗手”“戴口罩”等出现在宣传标语上的预防要点深入人心,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但随着国内的疫情渐趋平稳,这些疫情期间形成的习惯能否继续保持,成为日常行为呢?陈恩富强调,个人的传染病和卫生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方式对预防传染病至关重要。

首先,具备基本的传染病和卫生知识,能帮助我们对传染病形成科学认识,既不会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也不至于过度恐慌、茫然失措,可以理性看待传染病,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其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帮助减少病原侵入人体。拿最常见的洗手来说,“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够预防呼吸道疾病、肠道传染病和某些接触性的传染病。”而这几个月以来大家日常佩戴的口罩不仅能帮助预防新冠病毒肺炎,还能够防流感和过敏。“未来口罩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防护措施。人们在前往人流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如医院、车站等,都可以随身携带和佩戴。”此外,分餐制、使用公筷等也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可以帮助预防性传播疾病。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具备健康知识素养,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才能为个人构筑起牢固的健康防线。

猜你喜欢
传染病疫苗新冠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新冠疫苗怎么打?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抢购疫苗暴露全球不平等
新冠病毒的自白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