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角下影视作品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2020-08-02 11:02王秋影雷晴岚
声屏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王秋影 雷晴岚

摘要:随着国产影视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影视作品的翻译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中西方影视作品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中面临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影视作品中的不可译现象,即文化的不可译性。文章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其在文化差异视角下存在的不可译性,就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准确地翻译出原作想要传达的文化价值观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使翻译工作者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翻译忠实性”与“观众满意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翻译 不可译性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将不可译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上的不可译;一类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文章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在充分理解源语作品的基础上,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不可译性进行研究。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不可译现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文化韵味浓厚、“乡土味”十足的国产动画电影,这就导致其翻译难度较大,不可译性较为突出。卡特福德曾经说过:“当一个语境特征与源语文本功能相关,但在目标语所处的文化中完全空缺时,文化不可译现象就会产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文化不可译现象随处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背景是商周时期,影片运用大量的文化元素来展现商周时期的历史风物。例如,影片开端,为镇压吸食千年灵气的混元珠,元始天尊手捻二十八星宿,扔下宝鼎镇压混元珠。其中,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名词,由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上古时代,我国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被称为“二十八宿”。由此可知,二十八星宿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对于译语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影片中的宝鼎,周身纹路奇特怪异,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异曲同工。影片中刻画的这些小细节以及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非本土观众无法体会。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能做出这样的文物细节实属不易。此外,在影片中,为庆祝灵珠降世,城中百姓使用古筝、二胡、唢呐、排箫、铙等乐器演奏祝歌。这些中国传统乐器的出现使观众在感受电影趣味性的同时,又备感亲切,但这对于译语文化的观众来说也较难理解。

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即为青铜器——结界兽,结界兽的形象可称得上影片的点睛之笔。影片中,李靖夫妇为防止哪吒偷跑出去“祸害”百姓,托太乙真人在李府设下结界,并派两个带着金色面具的小结界兽严加看管。两个小家伙呆萌可爱,办不成事儿却老爱拌嘴,蠢蠢笨笨的模样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笑料。这两只结界兽平头杏眼、长耳粗眉、蒜头鼻、抿嘴阔口,带着金色遮眼面具,其中一只结界兽的眼睛突出似铜铃。根据造型和纹饰来看,这两只结界兽的形象取材于三星堆遗址古文化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兽面具。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是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国外观众不甚了解。

除此之外,影片中孕育混元珠的七色宝莲以及各种符咒等都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这些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历经千年传承和创新,与华夏民族共生共存,经久不衰,国外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或许无法懂得。

文化负载词。《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根据中國传统神话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我国先后出品过多部哪吒相关影视作品,如《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哪吒的形象大都剑眉星目、正气凛然,《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一反常态,其在前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既不落窠臼,又独树一帜。因此,影片中包含的一些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如“师叔”(masters peer)、“道友 ”(friends)、“血亲” (the relative)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象征。但作为一部进军海外的国产动画电影,尤其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影片的翻译却稍显欠缺。

太乙真人的口音。太乙真人是影片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存在为整部电影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其生活化的台词让人忍俊不禁,为电影增添了许多烟火气息。电影一开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口诙谐的、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方言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影片中的太乙真人一改往日仙风道骨的形象,八字胡、细挑眉,啤酒肚,珠圆玉润,一口正宗的“川普”,极具喜剧效果。影片中太乙真人虽其貌不扬,醉心美酒,但却是一个非常善良、对哪吒爱护有加的人。太乙真人虽不如其师弟申公豹聪明,没有修仙天赋还爱闯祸,但其凭借善良的品质、娇憨可爱的形象、与众不同的四川口音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据了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是四川人,导演将太乙真人的口音设置成自己的家乡口音,可见导演对太乙真人这一角色的喜爱程度。

太乙真人的四川口音不仅能够增添影片的趣味性,而且从侧面反映出太乙真人大大咧咧、粗线条、爱憎分明又不失可爱的性格特点。但是,这种四川口音无法在英语中得到体现,导致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无法充分体现,降低国外观众的体验感。

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认知、行为习惯,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在同一语境文化背景下,文化符号的存在能够使得双方的交流点到为止或一点即通。如果交流双方处于不同语境文化背景下,文化符号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双方的交流存在困难,甚至产生误解。举例说明,在中国文化中,“意思”一词的解释众多,如“你这人真没意思”“这是一点小意思”“你不要不好意思”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无法辨别“意思”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再如,针对“特朗普称‘连任后将对中方开出更严苛的条件”这一表态,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应道:“我看到有关报道,我只想‘呵呵两声。”“呵呵”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很容易理解,但在译语文化语境下,翻译工作者如果单纯地将其翻译为“hehe”,含义将大相径庭。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被称为“动漫喜剧电影”,不仅表现在其人物形象、动作设计,还表现在其语言运用方面。例如,影片中敖丙说道:“我来救你妹。”哪吒回道:“你妹。”“你妹”一词本是一种网络俚语,是由一些比较粗俗幽默的词语演化而来,带有一定的侮辱性成分。因此,译者不能将它直译为“your sister”,而应将其翻译为“screw you”,意为“去你的、给我滚蛋”。因为“你妹”一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语意连贯,合情合理;而若将其直译为“your sister”,外国观众不免疑惑,别人要帮你救妹妹,你怎么还骂人呢?这种文化符号在英语文化语境下没有对应,不可译性非常明显。

影视作品中不可译性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十分突出。但这并不代表不可译现象无法解决,因为文章所说的不可译性并非指“翻译不可译”,而是指“文化不可译”。针对文化不可译现象,文章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是目前为止翻译工作者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两种翻译策略。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归化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作品内容;而异化则强调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尽量保留源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实际上,这两种翻译策略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翻译工作者应根据翻译需求进行灵活运用,以使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

音译法。当一种文化语境中的词语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有所缺失时,应当采用音译法。但音译法的使用要求翻译工作者把握好“度”。《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很多译语都采用了音译法的翻译策略,如将“陈塘关”译为“Chen tangguan”,“太乙真人”译为“Taiyi Zhenren”。其中,太乙真人是中国神怪小说中的虚拟人物,是天庭中的上仙,相比音译法,将其意译为“The immortal in the east”则更贴切,也更容易被外国观众所理解。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当翻译工作者面对文化差异时,在不舍弃原作的基础上,对词语或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意译法既能让译语观众理解原作意思,又不抛弃原作文化内涵,是影视作品翻译策略中最稳妥、最有效的翻译方法。

结语

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翻译工作者作为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不仅要翻译作品,更要注重文化传递。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增加对不可译性理解的同时,及时做出调整,在尊重源语作品、夯实自身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感受,使其与源语观众感同身受。此外,翻译工作者也应在提高翻译质量的同时,考虑适应各国国情,在提高影视作品商业价值的同时,传递其文化价值。(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英]J.C.卡特福德 著,穆雷 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3.邓科:《论不可译现象的可译潜势》,《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1)。

4.刘亭亭:《〈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文物元素》,《海南日报》,2019(5)。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会话含义原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