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融入法治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2020-08-03 02:00吴德强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7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教育实践

吴德强

摘 要:拥有良好法治素养的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大学生群体是依法治国主体中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高职院校数量占高等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法治素养教育就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法治素养;教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思政课之一,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法治素养教育,就成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急需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与大学生法治素养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均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使其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可以在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因此,该课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价值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的权威源自民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所谓“奉”,就是尊奉和遵守。大学生尊法与遵法,无疑是一个“奉法者强”的良好示范,有利于推动法治成为“国家信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法治的制定者和践行者,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法治氛围和民众对法治实践的认同和尊重。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一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应积极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法治宣传和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相关法治基础知识,使其成为合格的法治公民。二是实践馬克思主义法治价值。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创立了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理论依据,也是法治价值的最终归宿。而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法律来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这样既有利于保障社会层面的公平正义,又有利于保护个人层面的权利权益,从而实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基础,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法治价值的最终目的。

二、法治素养教育的相关范畴

(一)法治素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法治素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区别。一是二者在产生条件上有区别。道德品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法治素养是在道德品质形成后,随着法律法规的出现而逐步养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民众思想道德的提升而逐渐取消,而道德品质将同人类一起进入社会发展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二是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法治通过法律条文来规定政府治理社会和规范民众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品质是民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按照法治要求和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法治素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联系。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内容是对民众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提高民众道德素质。法治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宣传法治内在精神,进一步增强民众主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意愿,切实让民众把守规矩当作社会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民众规则意识的目的。

(二)法治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法治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区别。法治素养教育是指通过对民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进行宣传和教育,培养民众在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用法治来规范参与社会活动行为。法治素养教育注重对国家法治建设思想、方略的宣传,包括对民众的法治思想、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等基础性教育。思政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对其成员开展政治立场、道德行为、思想理念的理论层面教育,使他们适应社会要求的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及其成效,与民众对社会、国家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认同关系紧密,并且已经成为判断现代国家价值体系和社会运行体系是否牢固、能否有效运转的一个重要指标。

法治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一方面,思政教育是法治素养教育的前提。法治观念是社会层面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众提供外在的行为规范;思政教育为社会民众的法治素养教育提供内在的价值取向。思政教育是法治素养教育的前提,民众只有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认同,从而更好地学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法治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对民众进行法治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思政教育内容,目的是在民众的价值观中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将民众培养成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践行者和维护者,让每一位民众自觉受其教育引导和规范自身行为,维护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融入法治素养教育实践教学实施路径

(一)注重“第一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

一方面,开展法治素养专题课堂教学。法治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法治理论教学。教师通过宣讲法治理念、法律法规、法理知识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养教育。因此,教师要运用互动探讨教学方法。比如,设计一个刑事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和民事案件得以纠正的交流专题,让学生针对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和张文中案,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呼格吉勒图、聂树斌的刑事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张文中涉产权民事案件得以纠正的实例中,树立对国家法治的坚定信心,以及将个人在遇到困难、维护权益等问题上找法用法靠法,转变为个人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开发融入法治元素的立体化教材。学校在专业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应主动对接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积极开发具有职业道德、法治素养和法治精神的教材。比如,开发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和存储介质的立体化教材,教材在编写时突出法治理想、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原则等。通过融入AR、VR、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形成包括传统教材和数字媒体教材的线上线下课程教材体系,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实现专业教育与法治教育完美结合的目的。

(二)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

第一,开展校内法治创新理论宣讲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和当前形势,组织开展党的法治创新理论宣讲活动,从法治思维、法治理论、法治知识等角度进行宣讲。辅导员等法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我国法治进程、法治建设思想和十八大以来的依法治国理念进行宣讲,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中取得佳绩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的认同。第二,开展校内学法、用法、懂法专题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教师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等专题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法律知识、研究法治思想和培养法治素养的积极性,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普及法治知识和法治观念。比如,教师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让学生学习、宣传网络安全法,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确保校园网络空间安全、健康、文明。

(三)开展“第三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

一是开展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学校要通过组织开展“法治我先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司法公正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深刻了解法治的意义。比如,组织大学生到法院近距离接触司法,了解法院实行法治的手段及法庭诉讼的相关流程,使其对司法公正有更清晰的认识。二是开展法治社会实践调查教学。司法公正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基础,围绕这个主题,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开展“司法公正认知程度”专题调查活动。以调查问卷或口头采访的形式了解市民、农民、工人对司法公正的认知程度,然后形成调研报告,分析市民、农民、工人对于司法公正贯彻落实的要求,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司法腐败、审判效率不高等问题,实现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握时代特征、回应社会关切,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关于法治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宣传和阐释的目的。

參考文献:

[1]孙安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1,(11).

[2]李故新.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7).

[3]吴玉军.凝魂聚气的战略举措——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1,(1).

[4]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01-15.

[5]王松苗.法治建设,为改革开放护航[N].人民日报,2018-12-12.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教育实践
日本国民法治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