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声为例看曲艺的传承和创新

2020-08-03 08:55王伟
参花(上) 2020年9期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网络普及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与传承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曲艺需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艺术创新,探索出适合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优道路。本文主要以相声为例,浅析曲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相声 艺术理论 曲艺传承 曲艺创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接触讯息多以电视机为主要途径,电脑的普及并不深入。但是,关于艺术倒退、曲艺失格的声音就已经频频出现。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性,这些质疑与发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讨论,人们的呼吁和督促驱使以相声为首的传统曲艺艺术必须进行传承与创新。

一、目前曲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形式过于故步自封

相声在我国经历了几个较为显著的发展阶段,并且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相声大师。因此,从相声的产生、演变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经历几代人的更迭与传承后,已然积累了大量的经典相声选段,如:《醉酒》《追车》《帽子工厂》等。换言之,相声的艺术技巧与语言结构是日趋成熟的,但是在较为定型的相声结构方法里,“包袱”的规律性越来越有迹可循,创作的热情却越来越低,鲜少诞生脍炙人口的新品佳作,比如经典作品《小神仙》被优秀的相声演员多次搬上相声舞台,收获大批观众的喜爱与推崇,演出场面火爆,至今仍受到追捧。但是经典相声选段的不断翻新也限制了演员的原创力,虽然对于经典优秀作品的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对于拥有原创热情的相声演员以及保持期待的观众而言,也是一种变相的空间压迫,造成新的相声演员在经典作品的打磨过程中“走捷径”“取巧思”,逐渐挤压真正的创作空间,使原创作品难以出头,观众频频质疑。

(二)相声演员的自身素养良莠不齐

相声作为传统文化流传至今,虽然仍占有很大的文娱市场,但市场状态的大数据却是越来越不容乐观。这说明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于精神世界的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且传统文化在现代网络的冲击下,本就受限多多。因此,传统文化在大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对于相声演员的个人专业基本功要求就越来越高,而相声演员队伍的现状是:中青年相声演员增多,大部分老演员都将精力放在了培养后继之才上,可是中青年相声演员手里掌握的经典相声并不多,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在进行相声表演及表演选材时,一些表演难度大、人物心理复杂的作品角色就未必能够很好地消化,导致演出效果不佳。并且,年龄越小的相声演员越多接触网络平台,虽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吸纳当下实时热点,但大多在基本功的练习中,耐不住枯燥的机械性训练,较为浮躁。

(三)难以接触新时代生力军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基,没有繁荣的文化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所有的发展都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的。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关于相声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将观众作为关键参考因素之一。演员除了稳固对相声文化充满热爱的观众外,还要积极扭转“喜欢的人喜欢,不了解的人继续无视”的现状,拓宽受众渠道,让更多的新时代生力军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喜欢上传统文化,继而在带来快乐、愉悦情绪的基础上,引发兴趣,诱导关注,提升相关联的思维延伸,自发搜集相声的优秀经典,在不断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声艺术的了解。此外,对于把相声仅作为生活调剂品、可有可无的普通观众而言,演员们还要贴合当代人们的喜好需求,打破年龄断层,努力做到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市场环境,使相声都与时俱进,为当代觀众带来情绪感染,进而根据丰富的高质量佳作收获不同观众的认可,焕发出相声艺术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二、曲艺传承和创新的具体举措

(一)平衡经典与创新

创作力是所有文化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也是相声艺术的基础,直接关系着相声这门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里的兴衰起伏。从相声已有的几个知名发展阶段来看,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可以发现,相声既得到了传播,也承受着打压。除了时代背景外,相声演员的个人创作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能一味地进行经典优秀作品的翻新,应该通过每一次的舞台表演总结观众的适配度,从每一次观众的反馈中提炼优秀的包袱精粹来用于相声的创作,再结合相声的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进行相声段子的原创。在体会相声沉浸对话感的同时,通过自我创作来感受语言结构的形态变化,并在改进传统语言结构、提炼个人风格的过程中,做到既能顺应当下语言环境,又能同步浓缩文化精髓加以利用,进而达到在创新中延续经典的目标。同时,演员还要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改编来反哺自身创作的优缺点,做到逐步提高个人改编能力,最终完成相声艺术的整体创新与传承。

(二)相声演员要打牢基本功

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及个人素养决定了在进行相声表演时的舞台感染力。是否能够在抖包袱的过程中抓住观众的眼球,集中观众的专注度,收货满堂彩,是对相声演员基本功的直观反映。观众只要紧跟节奏,就能感受到作品的用心打磨程度,对于优质作品奉上掌声,对于明显是拼凑性质的随性段子缺乏兴趣。因此,相声演员在登台前,必须吃透段子,避免出现忘词、走神等现象。演员想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且呈现出有感染力的表演,就必须在日常训练中耐得住机械式的嘴皮子训练,才能保障相声演出的效果,并在不断打磨自身的过程中逐步端正传承的学识、理念与能力。如基本功“报菜名”,相声演员不能单纯地听、学,却投机取巧,自己不加以训练,应不断地对基本段子进行重复再重复,推敲打磨,在声调、语气强弱、停顿等方面稳扎稳打,形成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做到自身的表演能让观众认可,从而不断累积表演经验。

(三)结合网络拓宽相声传播途径

我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传统经典文化却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冷落,由繁荣走向低迷,即使相声已经发展百余年,历经变迁与革新迈入到德云社这一代,也同样避免不了相声表演的受众越来越狭窄。虽然粉丝应援文化为德云社带来了极大的关注,但对于相声本身而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与普及,更多的还是粉丝经济。因此,要想将传统文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就要在创新的基础上拓宽传播途径,加强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发展的关联性。比如,即使是同一个相声选段,演员每一次的表演感受也是不同的,观众接收到的情绪传递也是不同的。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将优秀的抖包袱环节制作成包袱合集,降低观众的观看门槛。如小岳岳合集等。同时,保障传统的相声小剧场在原有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深化观众从网络转变为现场的实际体验感。同样的,有效利用粉丝文化也是助力相声传播的有力途径之一。只有做到有效传播,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筛选深化,最终达到结合发展创新传承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曲艺文化在时代发展浪潮里,不仅要保留文化精粹,将不同的经典作品时时翻新,为观众带来越来越成熟的贴合文本,还要保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结合当下社会需求,引领和培养新的观众,大力鼓励新生代相声演员融入其中,进行自我风格塑造,提升创作能力,做融于作品、高于作品的专业演员,继而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鹿.相声类喜剧综艺的创新探索——以《相声有新人》为例[J].出版广角,2019(11):61-63.

[2]吴新锋,陈修歌.对联主题相声的困境与前景——从2019年春晚《妙言趣语》谈起[J].艺术评论,2019(05):88-99.

[3]冯文龙.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J].文化遗产,2019(02):25-32.

(作者简介:王伟,男,专科,甘肃省敦煌艺术团,中级,研究方向:诵说曲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