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探讨

2020-08-03 08:55汪琳琳
参花(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艺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飞天文化背景:文化起源、形象演变,并且探讨大足石刻飞天造型与形象:形象统计、形象分析、对比分析,全面解析大足石刻飞天所具有的文化艺术效果。

关键词:大足石刻 工艺 飞天造型

大足石刻飞天,具有多重文化传播理念,逐渐发展成为舞蹈工作者创编艺术的依据和艺术语言再生的参照。其中,敦煌飞天形象的研究较为深入,大足石刻飞天形象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文字研究内容较少,难以从各维度了解雕刻期间的艺术能力及其乐舞发展能力。

一、飞天文化背景

(一)文化起源

印度飞天文化起源于公元1世纪中期,飞天形象起源于佛陀时期。在国内文艺作品中,金庸作品《天龙八部》中对印度飞天文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的紧那罗为飞天佛教代表形象之一。紧那罗的佛教形象为:外观与人相似,头顶长角,称之为“人非人”;男为马首,善歌唱;女为端正,善舞蹈。在此基础上,逐渐加以美化,将非人形象弱化,形成飞天形象。国内飞天艺术,来自古印度。

(二)形象演变

1.天人:公元2世纪的古印度时期,佛教形象中产生了天使,天使现象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为飞天文化提供了发展条件。

2.西域时期盛行的飞天形象:公元3世纪时,印度佛教传播至国内新疆,在新疆和田、疏勒两个区域,尚保存印度流传入境的飞天遗迹。1906年,考古学家发现的乾闼婆形象:古朴简约、姿态粗笨,身无飞天元素,仅捧花束,韵律感较强。

3.汉化:飞天文化流传至中华文化领域后,将印度式艳情元素完整去除,保留了飞天形象,融合儒家思想后,飞天表现较为含蓄,弱化性别区分,呈现飘逸姿态。汉化后的飞天形象,逐渐衍生出敦煌壁画。[1]

二、大足石刻飛天的造型与形象

(一)形象统计

据有效数据统计,大足石刻飞天形象总计114个,建设时期为晚唐至宋代,其中北山石刻飞天居多,共计96个,其中石门山、山南、玉滩石各有2个,妙高山有4个,宝顶山有8个。大足石刻飞天形象,多坐落于云彩位置。飞天群体造型中,采取间断式构图较多,集中表现在单个姿态,或成对造型。单个姿态中,表现形式居多,比如侧身、立身等,成对造型以并列对舞姿态居多。飞天形象一般雕刻在佛龛后壁位置。大足北山拥有基数较大的石窟,保存了相对完善的飞天形象。从飞天形象可知,飞天文化融合了唐朝风格,逐渐在经变中出现。例如,龛号52、53,顶部位置的菩提宝盖两侧,各有飞天,姿态为双手捧花,借助香花完成菩萨供养,身着飞天元素,衣带飘飞,烟云缭绕。

第245龛飞天位于无量寿经变相龛内部,以西方三圣为主题,主尊位于正中位置,搭配宗教符号,比如孔雀,共筑具有极乐效果的图画。借助飞鸟与神佛的双飞叠加效果,提升了飞天形象的趣味。第21龛飞天形象,坐落于十大明王龛内,其中大秽迹明王飞天形象,伴随丰满搭配元素,写实效果俱佳,整体动态效果有下坠发展倾向,比如云端盘坐。

北山石窟飞天统计:

1.龛号4,建设于晚唐,位于主尊背光上方,共计2身,飞天元素较少。

2.龛号9,建设于晚唐,位于龛顶云纹,共计2身,飞天元素显现:飞天形状长45厘米,女子形象有发髻,发带飘逸,圆脸为主,面色模糊,双肩处有飘带,飘带穿梭于双腋,双足未表现,隐匿于长裙中。

3.龛号10,建设于晚唐,位于正壁头部,共计2身,飞天元素丰富,与龛号9相似,祥云顶端为莲台,云尾飘逸。

4.龛号10,建设于晚唐,位于龛顶覆莲,共计2身,飞天元素丰富:圆环披帛,右侧飞天以C形展现,身长约63厘米,未着长裙,下装为长裤,双足隐于裤中。

此外,北山石窟44座飞天,均飞天元素饱满,形态各异。

(二)形象分析

1.单人组

(1)屈手式:手腕立式,手指弯曲自然,小手臂撩起衣带。

(2)垂手式:手腕坐式,手指弯曲自然,身体坐姿,手势与身姿相呼应。

(3)合掌式:双手合并,礼佛式,传达虔诚心态。

(4)平托式:大臂自然放落,小臂微微抬起,仰掌平托,以配饰点缀。

(5)捧托式:双手托起法器,传达虔诚心态。

(6)单握式:一只手握住法器,握法器的小臂微微抬起,将法器向前展示。

(7)双握式:握法器与展示姿势,与单握式一致,另一只手拖住握法器的手。

(8)交手式:双手以掌心相对,放置于胸前。

(9)双手分托式:大小臂均微微上扬。

(10)持具式:双手握住刀具,比如长枪,双手前后位置合宜。

(11)莲花式:大臂呈现下垂姿势,小臂微微上抬,小指翘起呈兰花指。[2]

(12)交脚坐式:双腿均不完全弯曲,姿态自然,盘腿生动,微坐云端。

(13)单跪式:单腿屈膝,抵于云端。

(14)裹足拟态式:姿态弯曲自然,以服装裹足,传承宋代含蓄美。

(15)单屈腿半卧式:侧卧姿态,其中一条腿呈弯曲状态。

(16)单屈腿飘飞式:飘飞姿势,其中一条腿呈弯曲状态。

2.两人组

(1)平面对舞:两人平面相对做姿态。

(2)平面背舞:两人平面相背做姿态。

(3)横向共托:两人单腿屈膝,抵膝云端,双面相对做姿态,共同捧托同一个道具姿势,相当于两个人对做舞蹈式,双手共捧一件道具。

(4)相背交尾:两人背靠背,双面向背,借助衣带交叠形成舞姿。

(5)飘飞队舞:多于两人的飘飞舞姿。

(6)环绕平面:多于两人的旋转舞姿。

(三)对比分析

1.晚唐

(1)服饰:衣饰颜色淡雅,以轻薄视觉效果为主。姿态中手捧花盘、璎珞等,传达宗教信仰,羌笛佛音,散花飘落,体现天人共悲的宗教理念。

(2)形态:晚唐飞天形象,以涅槃经变为基础,其中菩提树云端饱满,人物形象清瘦,神态平和,拟态真实。飞天的姿态较为自然,昂首挺胸表达自信心,手捧璎珞彰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双腿后扬,给人以精神洒脱之感,背部衣带飘飞,彰显飞天精神,神情庄重,眉清目秀,姿态沉重,符合晚唐以胖为美的民风习俗。

2.五代

(1)服饰:窟内飞天形象,相比于唐代飞天,稍显呆板,生动性不足,极具时代色彩,装饰方面较为丰富。比如,窟内一身飞天抚琴古筝,另一身飞天弹奏箜篌,两者在韵律方面相得益彰,身配璎珞,手臂带镯钏,腰间以长裙表现,服饰较为饱满,双手抚琴,姿态尽显优雅。飞天舞姿,相比常人放大三倍,在飞天形象中间,点缀飞花,面色从容,画面对称,装饰饱满。

(2)形态:双身飞天较多,均以束发为表现手法,眉形弯曲,眼神靓丽,樱桃小唇,半裸上半身,赤脚飞行。五代时期将飞天的脚表现出来,具有飞天工艺的创新设计色彩。

3.宋代

(1)服饰:宋代晚期洞窟中,窟顶有诸多飞天,捧花、奏乐、供养佛陀,形态各异。位于东坡北侧位置的两座飞天,其姿态相对完美。此两座飞天皆束发,精神饱满,配珠冠,尽显精致,上身赤裸,颈配璎珞,臂戴宝钏,神情饱满,其一手捧花盘,其二弹奏箜篌。

(2)形态:天宫栏墙上飞天形象,逆风飞翔姿势的飞天,其衣裙飘舞,长带纷飞,鲜花落身,脚踩飞云。宋代飞天形象相比唐代,气势稍减,飞行姿态颇为生动。

4.對比分析

晚唐、五代、宋代三个时期的飞天形象,在对比期间发现:在题材选择、风格展现、主题表现等方面,均存在飞天形象对宗教色彩的逐渐摆脱,主题与表现方式倾向于生活元素。与此同时,石刻完整保存了三个时期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舞蹈发展等信息,彰显着三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层次。从表现手法方面观之,女性体态样式、姿势变化、衣着特点等方面,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时代特征,极具世俗审美色彩。大足石刻飞天舞蹈形象,起源于天人形象,发展于人们生活,将人们生活一一展现,从礼教着装与修饰,肢体语言与神态,均体现着援儒入佛的思想,将原有的佛教思想予以改造,将中华特色文化融合于其中,形成了大足石刻飞天,极尽展现人文道德、礼法约束等思想,带给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以及和谐统一的审美视角。

(四)飞天舞蹈发展趋势

1.现有的飞天舞蹈形象

(1)天女散花:1917年,梅兰芳先生开展了飞天造型舞姿解读,并尝试创编,以其京剧表演的专业性,演出《天女散花》,深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在《天女散花》演出中,梅先生借助敦煌各类飞天形象,设计出较为经典的绸缎舞蹈。绸缎舞蹈区别于古典舞,绸缎质地稀薄,长约一丈七八,仅以手臂舞动。在梅先生飞天舞蹈创编与表演期间,完整展现了飞天形象的流风回雪,为京剧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飞天:继梅兰芳开展飞天造型舞后,多人开展以飞天形象为主题的表演,使飞天形象融合于舞蹈表演中,传承了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2008年,原广州军区创编的飞天舞蹈,表演者在空中飞行自如,带给人们较为惊艳的舞台表现效果。表演者共七名,均以飞天妆面,动态施展飞花、水花,给人以全新的舞蹈观赏体验,完整诠释了飞天壁画中的姿势,将大足石刻飞天从壁画代入舞蹈中,营建了层次较高的舞蹈意境。

2.地方艺术

在重庆京剧团开展的地方艺术表演中,有段较为精彩的表演,即《千手观音》,此表演中,舞者10余人,身着黄色舞衣,演绎舞蹈时,借助大足石刻场景,烘托舞台气氛,提升了表演境界,增强了《千手观音》的宗教表演色彩。在此作品中,尚未完整借鉴飞天元素,而是将其融合于布景设计、形象刻画等方面,借助大足地区的文化风格,传承与创新飞天文化,使其与现代舞蹈融为一体,提升了舞蹈精神,增强了舞台表现力。飞天元素,逐渐发展成为宋代文化的符号,其舞蹈价值在于风格与修饰,对舞台剧发展具有多重参考与学习价值,给予舞蹈艺术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飞天文化发展原则为:以宋代文化为基础,增强文化时代感;以大足文风为基础,彰显地域色彩;以生活元素为基础,缩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足飞天相比于敦煌飞天,平面飞天姿态较多,比如交手式、平面背舞等,均是大足飞天的代表性姿态,为飞天舞蹈创作提供了诸多指导。此外,大足石刻在飞天、肩膀、手臂与双腿等位置,均采取了较小程度的弯曲,不存在夸张姿势,手势自然,极具含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大桥,陈晓彤.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80-88.

[2]朱纤尘.论不同地区飞天造像的时代风格演变[J].大众文艺,2019(09):127-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大足石刻造像中唐宋舞蹈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YBYS1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琳琳,女,本科,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工艺
锆-钛焊接工艺在压力容器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金属钛的制备工艺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螺甲螨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压力缸的摆辗挤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