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须根和主根的质量差异

2020-08-04 12:31邵志愿廖延武吴德玲金传山黄琪张
中成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须根主根挥发油

邵志愿廖延武吴德玲 金传山黄 琪张 伟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12; 2.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12;3.中药饮片制造新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亳州 236816)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性味苦、甘、温,无毒,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临床上用于脾虛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1]等症,目前相关复方制剂已有543 种,平均年需求量约为7 000 吨。经过产地调研发现,白术须根较发达,产地加工过程中其数量占总采收量的10%左右,但按传统加工方法它为非药用部分需去除,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挥发油,白术内酯Ⅰ、Ⅱ、Ⅲ,白术多糖等[2],白术内酯Ⅰ具有较强的增强唾液淀粉酶活性、促进肠管吸收、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是白术健脾运脾的有效成分[3-4],也具有抗肿瘤作用[5];白术内酯Ⅱ能显著抑制Lovo 细胞的増殖并诱导其发生调亡,其分子机制与调节PARP1、caspase-3 的表达相关[6];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可以抑制MAPK和NF-κB 的活化[7],并均具有抗炎活性[7-8];白术多糖可促进小肠上皮细胞迁移,对应激性溃疡有防治作用,能通过多胺介导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迁移,其作用机制与多胺介导的钙离子通道及Ca2+作用机制相关[9];白术多糖、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来调节免疫系统,提升免疫力[10]。前期发现,白术须根和主根中挥发油、内酯类、白术多糖等活性成分含有量丰富,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亦是特征性成分。本实验以白术须根和主根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成分含有量测定和多指标分析来探究两者质量差异,以期为药材资源再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

1.1 仪器 日立天美PM1000 液相色谱仪[天美(中国) 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FY-300 (摇摆式)多功能高速粉碎机 (温州顶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FA2004 型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德国Sartorius 公司);MSA6 型电子天平(百万分之一,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TU-18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HHS111-2 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长安科学仪器厂);AS5150A 型超声清洗仪(加拿大Autoscience公司)。

1.2 试剂与药物 白术内酯Ⅰ(批号73069-13-3)、白术内酯Ⅱ(批号73069-14-4)、白术内酯Ⅲ(批号73030-71-4) 对照品均购于武汉天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均≥98%;D-无水葡萄糖对照品(批号17042604) 购于成都普菲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8%。色谱纯甲醇、乙腈(美国Fisher公司);无水乙醇、苯酚、磷酸、浓硫酸等均为分析纯;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1.3 药材 白术主根和须根采自湖南、河南、河北、浙江、安徽、北京同仁堂(亳州) 饮片有限公司白术标准化种植基地(亳州基地),经安徽中医药大学刘守金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主根及须根。具体见表1。

表1 样品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samples

2 方法与结果

2.1 浸出物含有量测定 按2015 年版《中国药典》 第四部2201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用60%乙醇作为溶剂进行测定。

2.2 挥发油含有量测定 按2015 年版《中国药典》 第四部2204 挥发油测定项下的甲法进行测定。

2.3 白术多糖含有量测定

2.3.1 苯酚试液制备 称取苯酚100 g,加铝片0.10 g、碳酸氢钠0.05 g,油浴中常压蒸馏,收集182 ℃的馏分,取馏出液5 g,放入100 mL 棕色量瓶,加纯净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D-无水葡萄糖对照品13.12 mg,置于100 mL 量瓶中,加纯净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配成0.131 2 mg/mL,即得。

2.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药材粉末0.20 g,无水乙醇索氏提取2 h,残渣挥去溶剂,加50 mL 水回流2 h,抽滤,得滤液,精密移取10 mL 至50 mL 量瓶中,定容,摇匀,即得。

2.3.4 吸光度测定 精密吸取供试品、对照品溶液各0.50 mL 于10 mL 具塞试管中,补加水至1 mL,加5%苯酚1 mL、浓硫酸5 mL,摇匀,放置5 min 后水浴加热10 min,放冷,同法用纯净水作为空白,在484 nm 波长处测吸光度。

2.3.5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移取对照品溶液0.10、0.20、0.30、0.40、0.50、0.60 mL 于10 mL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0.90、0.80、0.70、0.60、0.50、0.40 mL 纯净水稀释成1.87、3.75、5.62、7.50、9.37、11.24 μg/mL,每管再加入5%苯酚溶液1 mL,迅速滴加浓硫酸5 mL,立即摇匀,放置5 min,置沸水浴中加热10 min,迅速冷却至室温,同法以1 mL 蒸馏水为空白对照,于484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A),葡萄糖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 进行回归,得方程为A=0.060 6X+0.053 7 (r=0.999 1),在1.87~11.24 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3.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按“2.3.4”项下方法进行测定,以纯净水为空白对照,在484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6 次,测得白术多糖含有量RSD 为0.4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3.7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按“2.3.4”项下方法进行测定,以纯净水为空白对照,在484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每隔1 h 进行1次,连续5 h,测得白术多糖含有量RSD 为1.50%,表明溶液在5 h 内稳定性良好。

2.3.8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份药材,按“2.3.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6 份,按“2.3.4”项下方法进行测定,以纯净水为空白对照,在484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测得白术多糖含有量RSD 为1.60%,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白术多糖含有量已知的药材(S1) 粉末6 份,按“2.3.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加入适量对照品溶液,按“2.3.4”项下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白术多糖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Tab.2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for A.macrocephala polysaccharide (n=6)

2.3.10 含有量测定 白术须根、主根供试品溶液按“2.3.3”项下方法制备,含有量按 “2.3.4”项下方法测定,结果以干燥品计。

2.4 白术内酯Ⅰ、Ⅲ、Ⅱ含有量测定

2.4.1 白术内酯Ⅰ、Ⅲ色谱条件 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2%磷酸(47∶53);柱温30 ℃;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 μL。色谱图见图1。

图1 白术内酯Ⅰ、ⅢHPLC 色谱图Fig.1 HPLC chromatograms of atractylenolidesⅠand Ⅲ

2.4.2 白术内酯Ⅱ色谱条件 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2% 磷酸 (75∶25);柱温25 ℃;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76 nm;进样量20 μL。色谱图见图2。

2.4.3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白术内酯Ⅰ、Ⅲ对照品适量,甲醇制成分别含两者0.140 0、0.164 0 mg/mL 的溶液。同理,甲醇制成含0.134 4 mg/mL白术内酯Ⅱ的溶液。

2.4.4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药材粉末(过60 目筛) 约1 g,精密称定,置于25 mL 量瓶中,加甲醇适量,超声(400 W、40 kHz) 处理40 min,放冷,定容,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过0.45 μm微孔滤膜,即得。

图2 白术内酯ⅡHPLC 色谱图Fig.2 HPLC chromatograms of atractylenolide Ⅱ

2.4.5 线性关系考察 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各5 mL,按2、4、8、16、32、64 倍依次稀释,吸取白术内酯Ⅰ、Ⅲ溶液,在“2.4.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吸取白术内酯Ⅱ溶液,在“2.4.2”项色谱条件下进样。以溶液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 进行回归,得白术内酯Ⅰ、Ⅱ、Ⅲ回归方程分别为Y=84 464X-6 426.8(r=0.999 9)、Y=126 257X+127 054(r=0.999 9)、Y=56 654X+16 552 (r= 0.999 9),分别在0.002 2~0.070 0、0.004 2~0.134 4、0.002 5~0.082 0 m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各对照品溶液20 μL,在“2.4.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6 次,测定白术内酯Ⅰ、Ⅲ峰面积;同理,在“2.4.2”项色谱条件下测定白术内酯Ⅱ峰面积。结果,三者峰面积RSD 分别为1.12%、1.08%、1.31%,表明仪9 器精密度良好。

2.4.7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于0、4、8、12、20、24 h 进样20 μL,在“2.4.1”项色谱条件下测定白术内酯Ⅰ、Ⅲ峰面积,在“2.4.2”项色谱条件下测定白术内酯Ⅱ峰面积。结果,三者峰面积RSD 分别为1.21%、1.16%、1.28%,表明溶液在12 h 内稳定性良好。

2.4.8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须根6 份,按“2.4.4”项下方法制备6 份供试品溶液,各取20 μL,在“2.4.1”“2.4.2”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三者含有量RSD 分别为1.01%、1.26%、1.32%,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4.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含有量已知的药材(S1) 粉末6 份,精密加入适量对照品溶液,按 “2.4.4”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2.4.1”“2.4.2”项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3。

表3 白术内酯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Tab.3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for atractylenolides (n=6)

2.4.10 样品含有量测定 按“2.4.4”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2.4.1”“2.4.2”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含有量,结果见表4。

表4 各成分含有量测定结果(%)Tab.4 Results of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various constituents (%)

3 讨论

3.1 条件优化 本实验曾尝试以HPLC 法同时测定白术内酯Ⅰ、Ⅱ、Ⅲ含有量,但发现白术内酯Ⅰ、Ⅲ最佳吸收波长为220 nm,白术内酯Ⅱ为276 nm;也曾尝试双波长切换法,发现白术内酯Ⅰ、Ⅲ以乙腈-0.02%磷酸(47∶53) 洗脱时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分析时间也适中,但其分离白术内酯Ⅱ效果不佳,最终选择甲醇-0.02% 磷酸(75∶25),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由于白术内酯含有量相对较低,考察提取方式时曾尝试甲醇回流提取、索氏提取、超声提取、乙酸乙酯提取等,发现甲醇超声提取效果最佳。

3.2 各成分转化关系 白术须根中挥发油含有量高于主根中,60% 左右的成分是苍术酮[11],它先与氧自由基结合,再经过重排、转位形成自由基中间体,然后接受质子自由基形成白术内酯Ⅰ,或两分子间偶联生成双白术内酯,或进一步氧化形成白术内酯Ⅲ[12],加热后脱水生成了白术内酯Ⅱ[13]。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Ⅱ、Ⅲ平均含有量分别为0.044 5%、0.056 7 %,高于主根中的0.036 9 %、0.035 0 %,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白术内酯Ⅱ、Ⅲ相互转化有关;白术内酯Ⅰ含有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须根中低于主根中。

3.3 各成分对白术须根和主根的影响 将表4 中所有数据导入SMICA14.1 软件进行无监督主成分分析,通过帕累托缩放与平均定心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降维,见图3。由此可知,须根和主根明显分别聚类,且须根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小于须根与主根之间,表明两者在主成分上不同。

图3 52 批样品主成分分析图Fig.3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lot for fifty-two batches of samples

将白术须根作为一组,主根作为另一组进行OPLS-DA 分析,在帕累托缩放和平均定心后,所有数据都显示在分数潜变量坐标系中,见图4。

图4 各样品S-plot 分析图Fig.4 S-plot analysis of various samples

在S-Plot 图中处于两端离散程度较大的成分对样品差异贡献最大。由此可知,白术多糖、浸出物、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对白术主根差异有影响,其中白术多糖贡献值最大;挥发油、白术内酯Ⅰ对白术须根差异有影响,其中挥发油贡献值最大。为了进一步确定差异性成分,将各成分含有量依据贡献值重新进行整合,见图5。

图5 各样品VIP 分析图Fig.5 VIP analysis of various samples

由此可知,差异性成分贡献值依次为挥发油>白术多糖>白术内酯Ⅰ>浸出物>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取大于1 的作为质量标志性成分。结果显示,挥发油可作为白术须根质量标志性成分,白术多糖、白术内酯Ⅰ可作为白术主根质量标志性成分,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可作为两者共同质量标志性成分。

3.4 展望 苍术酮是白术主要燥性成分[13],而白术内酯Ⅰ是其健脾物质之一[3]。白术经炮制后,苍术酮转化为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内酯类成分,燥性缓和,健脾作用增强[14]。白术须根具有丰富的苍术酮,但白术内酯Ⅰ含有量较低,推测它可能有燥湿利水、止汗等功效。本研究以白术须根、主根成分含有量测定结果为基础,讨论了前者再利用的可能性,为节约药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利用率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须根主根挥发油
三七主根皂苷组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黄芪幼苗根系生长发育与GR24和IAA的关系
基于机器视觉的三七主根形状分类方法研究
植物的“嘴巴”
黄连须根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麦冬须根正丁醇萃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多花黄精不同龄须根药材质量研究
GC-MS法分析七十味珍珠丸中挥发油、脂溶性成分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