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游:泥沙裹挟中的理想火星

2020-08-04 07:21余贝贝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太史公李陵史官

余贝贝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眼前的文字突然模糊朦胧起来,一个一个从纸上跳出、扭曲,将目之所及尽数遮盖……

待视野渐渐复原,涌现出好似真实的一景一物时,我才赫然发现我身处一条幽暗的走廊。走廊两侧是一个个狭小幽闭的牢房,铁栅栏般的牢门已泛起红铜色的锈迹,墙壁的青苔如涎着口水的蛇拖下一道道水痕。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在破旧的案台上写着什么,原本素白的囚衣背部渗出已干透的深红色血迹,领口、衣袂处尽是灰土,从袖口伸出的那支握笔的手微微颤抖,指节处旧的血痂尚未愈合,新生的鲜红裂口盘桓其上。写完封了题,他起身将手中的信递给我,我看见他浑浊却又明亮的眼睛:“劳烦兄弟转交长卿。”他又露出几分讨好似的笑容。

我接过低头看着信封上墨迹未干的大字:“报任安书”。心下一惊,刚才还在翻阅《报任安书》的我似乎穿越到了其中。再看我身着的服饰,当是一个狱卒。

此时司马迁已因言获罪,饱尝牢狱之灾,好友任安希求他向上进言,免除任安腰斩之苦。司马迁罹李陵之难后,心情沉痛:“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我知道他“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他为素无交情的李陵说话,获罪后不敢为亲如手足的好友出头,于是我问他:“若重回当时,君复为李陵言否?”

这位进谏的史官怔了片刻,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凌乱的头发错杂缠绕在一起,正如他此刻的心境。积威约之势使他丧失个人的自尊,纵然是好友之情,再次面对进言他也望而却步。他还会直言进谏吗?

他摇摇头,叹了口气:“事已如此,已无重来之说。”

只是这一人的悲苦在这浩茫的王朝中如沧海一粟,一言触君主逆鳞而被贬入狱,罹遭腐刑,为乡党所笑,于是文武大臣远直言,避进谏。封建体制如参天大树,已深深扎根于这九州之土,倒霉的史官与缙绅们从未想过言论自由该是生而为人一项基本的权利。多少年之后的“文字狱”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与抗争,因为那是数以千计知识分子的迫害史,那时人们思考“因言获罪”是否就应该是正当的事。而这一位史官,若是没有那鸿篇巨制《史记》,大概会湮灭于历史罢?这一次的因言获罪不过细如尘土,并不会被世人认可、认同。

如此悲哀。

但……我或许能挽救这一人的危亡?若我能在他进言前劝阻,或许能挽救这一段孤独的士人罹难史……

眼前的场景顿时又扭曲起来,我的意愿竟真的实现了。

这时的司马迁衣着整齐,面庞光洁,精神舒朗,正低头走上殿前细窄的台阶——台阶之细窄,便是为臣子登上殿堂时低头躬身,小步蹀躞的。

我急忙拦住他:“太史公!请留步!”他顿住脚步,回头看着我。

“李陵兵败,朝中大臣尽诋毁之语。太史公此去,意何所指?”他皱眉,面露忧色,摇了摇头:“李陵有国士之风,身虽险败,当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睚眦之辞难堵,太史公独一人为李陵辩言,陛下不晓,则何如?”

“陛下圣明,当惜李陵之才,体察难处。”

好一个“陛下圣明”!壶遂曾问他何以为《史记》,他道“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后来依旧引为己过:“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他的生死存亡便取决于陛下圣明否,他身受腐刑,只因自己未能表述尽意,“牢狱之灾”的判处依旧是“圣明”!

我怎能劝阻这样一个固执而忠诚的人?怎能让他相信他将身受牢狱之灾,众叛亲离?告诉他,他的未来?他又怎会相信一个大放厥词、危言耸听的年轻人呢?

但我还是同情这个忠贞的史官:“若是陛下不明!下于有司,收于牢狱,身受腐刑……君犹如此乎?”

“李陵为人忠孝,虽古之名将,未能过也。此等奇才,不可受侮于小人。”

我怔住了,我想到我们民族那些沉重的历史,我们无言的痛苦太多了。一朝一代被美化的历史,多少文人豪士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而多少皇家史官刻意曲解,取媚迎合,他们不仅受侮于当时,更受侮于历史。

我们的历史需要解救,千人之诺诺后应当有一士之谔谔。

或许他说出这话更多是因为不相信会有何等后果,但他此刻眼中的凛然正气让我无话可说。于是他进去了。

忽地,眼前一片恍惚,迷迷离离间又映出新世纪纸质书本横排的文字。我又回到了我的书桌前,书本摊开的那一面依然是那篇《报任安书》。我想起那个在幽暗监狱里写信的人,想起他手指上的血痂干涸成了深红,想起他不顾后果执意进言,想起他做出了最良心的选择,写下了最良心的文字。

吴晓波说:“总归要有那么一些人去呵护住最后那点理想的火星,总归要有那么一些人用夸张和尖厉的声音去引导精神的方向”。

“我们像稻草人一样地矗立过,历史的大风总要从这里吹过,我们和它处在同一个纬度上。”司马迁正是如此。

正如他所言:“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只有在身处困境时,他才能成书《史记》,才能寓褒贬于史书中,才能解救前代受苦受难的历史,才能使自己以此名垂千古,不受侮于历史。

指导老师点评:以“穿越”的笔法演绎史迁于囹圄而不移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刚烈和伟大,形象生动,语言典雅,行文流畅。结尾点破主题,回归到“使自己以此名垂千古,不受侮于历史”的論述中,可见作者收放自如的本事。

猜你喜欢
太史公李陵史官
“太史公牛马走”
朔风又起
太史公“恤”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太史公“恤”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用生命去写历史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