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

  • 司马庙的五指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写的这个龙门,就是韩城的古名。司马庙在渭南市韩城南部,黄河、澽水、芝水交汇处的高岗之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据《清乾隆·韩城县志·第二卷》“墓冢”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由此可见,生长在太史公墓冢上的这棵柏树,年龄已有1700 多年。世间千年以上的松柏有很多,可是一棵树和一个人联系起来,尤其是与这位用如椽巨笔书写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多年历史的文学家、史学

    国土绿化 2023年11期2023-12-26

  • “《春秋》者礼义之大宗”命题的多维度考察
    。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5]3297-3298关于这段文字的作者(或曰出自谁之口),需要略加辩证如下:这段文字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太史公曰”。当代有学者认为本条“太史公曰”中的“太史公”是指司

    中州学刊 2023年10期2023-12-03

  • 论《史记》的“悲夫”之叹
    叙述背后蕴含着太史公的炽热情感与理想追求。后人对《史记》抒情性的分析,或基于记述的内容,或基于描述的手法,或基于表达的句式……本文从抒情的词汇入手,以《史记》中的十三处“悲夫”为切入点,分类叙述太史公的时势变化之叹、荣辱成败之叹、名实相左之叹、世态炎凉之叹。一、《史记》中的十三处“悲夫”之叹刘德煊在《〈史记〉的抒情特征》中言:“司马迁喜用‘悲夫’一词来表现某种丰富而深沉的感情。这样的喟叹,沉郁、寂寞的心情宛然如现,表现出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后对世态人情的深刻

    名家名作 2023年7期2023-09-01

  • “正统” 与“另类”:两汉之际《史记》地位的沉浮
    正统;司马迁;太史公;两汉【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053-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17古今学者关于司马迁著述《史记》(《太史公书》)关注颇多,但大多集中在其书之版本校勘、音韵训诂、史事考订、五体结构等内容解读方面,而对其地位之动态变化的专题研究甚少。通常认为,《史记》于中国文化之地位极

    今古文创 2023年30期2023-08-22

  • 没摘下过王冠,也有成为王的权利
    aradox《太史公书》里一共有12 章帝王本纪,是传说中的五帝和之后从夏至汉的七位,这中间只有项羽一个人没真正成为过帝王。有人说项羽刚愎自用,毁了自己,有人说楚没有天命,时运不济。当然,也有人说,项羽勇猛无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才是英雄该有的样子。皇帝是贵族与贵族之间的博弈的结果,不值得称赞。太史公是这么写项羽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在秦末的混乱年代里,项羽东征西讨,有人跟随,也有人离开。从公元前209 年看着陈胜吴广起

    电子竞技 2023年1期2023-05-29

  • 知而无畏为大勇
    之后齐国的史官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知道后大怒,杀了太史公。那个时代的官吏由家族世袭,太史公的两个弟弟也如实记载了崔杼弑君的事,最终,他们也都被崔杼杀了。崔杼接着用恐吓的方式暗示太史公的三弟太史季:“你在我的事迹上面加个‘弑君会丢了性命,你知道吗?”见太史季没有任何反应,崔杼就直接挑明,要求将齐庄公写成病亡。太史季却回答:“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崔杼无可奈何,只得放了他。另一则写的是晋国的晋灵公即位后昏庸无道。当时的相国赵盾权倾

    小读者之友 2022年12期2023-01-14

  • 《史记》
    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 000 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 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2期2022-12-27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心向往之。太史公写孔子传,读孔氏书,到鲁地,参观孔子庙堂,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达到孔子那般贤圣,却心向往之。再写屈原传,太史公还是读其书,悲其志,来到屈原的殒命之所,想见其为人,不禁垂涕,怅然若失。猜想那份失落,大抵还是心向往之,却不能至。在高贵的灵魂面前,即便是著有史家绝唱的太史公尚且心向往之,更何况凡夫俗辈?热闹的恭维,远远及不上在心里彼此默认。智慧的人会相互发现,高贵的人也会相互赏识;洞穿一个人的孤独只能是另一个孤独者,发现天才的也只能是另一位天才

    思维与智慧 2022年22期2022-08-09

  • 太史公牛马走”
    书》),首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是理解这篇书信的关键。然千百年来,对它的误读颇深。“牛马走”不难理解:“像牛马一样服事。”而“太史公”一般解释有二:一是指司马谈。《文选》李善注解“太史公”为“司马谈”,释“走”为“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然而,写《报书》时司马谈已死,何需去服事?且有此孝心又何必对任安这个外人讲。二是指官职。《古代汉语》(修订本)释“太史公”为“司馬迁自称官名”(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商务印书馆一九

    读书 2022年7期2022-07-15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心向往之。太史公写孔子传,读孔氏书,到鲁地,参观孔子庙堂,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达到孔子那般贤圣,却心向往之。再写屈原传,太史公还是读其书,悲其志,来到屈原的殒命之所,想见其为人,不禁垂涕,怅然若失。猜想那份失落,大抵还是心向往之,却不能至。在高贵的灵魂面前,即便是著有史家绝唱的太史公尚且心向往之,更何况凡夫俗辈?热闹的恭维,远远及不上在心里彼此默认。智慧的人会相互发现,高贵的人也会相互赏识;洞穿一个人的孤独只能是另一个孤独者,发现天才的也只能是另一位天才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2年8期2022-07-06

  • 太史公如何诠释“为游侠者不耻” ——从史记《游侠列传》文本出发
    之一因而该除,太史公的看法截然不同——为游侠者不耻。这亦是此篇研究之热点:独创性与高度思辨性。而对知网近百篇相关论文的浏览,笔者发现前人关于此传的研究涵盖了人文社科的许多类别,却缺乏对此传的文学性研究。因而笔者将从《史记.游侠列传》文本出发,着重在文学性层面浅析太史公如何诠释“为游侠者不耻”,以期填补此传文学性研究的空白,亦期冀在未来教学中对太史公之精神、笔法有所传授。一、《游侠列传》的体裁及叙述方式笔者以为可将此传视为一篇夹杂叙述的非典型驳论文,观点围绕

    散文百家 2022年1期2022-05-12

  • 也说“笔补造化”
    。然而楚霸王与太史公二人前后相差了半个世纪,以至于清代文学家周亮工提出质疑:“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叫人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想象力太丰富太强大了。(编者按:笔补造化出自李贺的诗句“笔补造化天无功” ,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 太史公作为文坛巨擘,笔补造化之功,被文坛后辈学以致用。有那么一些人,本来文笔稀松平常,勉强及格,

    杂文选刊 2022年3期2022-04-16

  • 也说“笔补造化”
    。然而楚霸王与太史公二人前后相差了半个世纪,以至于清代文学家周亮工提出质疑:“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叫人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想象力太丰富太强大了。太史公作为文坛巨擘,笔补造化之功,被文坛后辈学以致用。有那么一些人,本来文笔稀松平常,勉强及格,写不出大东西,更没有发表什么大东西,但却闹得声势浩大。不是联络天南地北的文友,说些不痛不

    清风 2021年19期2021-10-16

  • 司马迁的行旅
    太史公的史学名著《太史公书》,按照陈直《太史公书名考》的说法,“据东汉的碑刻及其他可靠文献材料,互参考证”,论定“于东汉桓帝之时”,“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陈直:《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183页)。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以“史家之絕唱,无韵之《离骚》”肯定了《史记》在史学界与文学界受到共同尊崇的文化地位。《史记》成功实现了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的志向。《史记》的伟大成就,

    月读 2021年9期2021-09-14

  • 太史公“恤”
    ,为将及焉。”太史公是否也同孔子一样,对当时的统治者心怀怨愤呢?他没有说。但他以某种隐晦的方式告诉了后世——他恨,恨朝廷昏聩,恨英雄穷途,恨其鹿将失。他也恨“命运”,虚无缥缈的天命,亦是一人独专的天命。而太史公从未提起他的恨意,相反,他体恤自取穷途之人,体恤末路悲歌之人,体恤他笔下的黎民苍生。他慨叹项羽作为西楚霸王的壮烈一生,或者为屈子至高无上的理想而扼腕叹息,替李将军以赤胆忠心之褒扬作结一生。太史公面对着万千英灵,以五十二万六干五百字,将他们的生命铸成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24期2021-09-09

  • 太史公“恤”
    ,为将及焉。”太史公是否也同孔子一样,对当时的统治者心怀怨愤呢?他没有说。但他以某种隐晦的方式告诉了后世——他恨,恨朝廷昏聩,恨英雄穷途,恨其鹿将失。他也恨“命运”,虚无缥缈的天命,亦是一人独专的天命。而太史公从未提起他的恨意,相反,他体恤自取穷途之人,体恤末路悲歌之人,体恤他笔下的黎民苍生。他慨叹项羽作为西楚霸王的壮烈一生,或者为屈子至高无上的理想而扼腕叹息,替李将军以赤胆忠心之褒扬作结一生。太史公面对着万千英灵,以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将他们的生命铸成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21期2021-07-30

  • 司马迁墓祠文化述论
    城高门原人。《太史公自序》云:其祖先是秦国名将司马错,错孙司马靳,“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1]2484。由此可知,司马迁家族墓地在高门,其故乡应在墓地附近。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唐人李泰的《括地志》云:“高门原,俗名马门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十里。汉司马迁墓在韩城县西南二十二里。”[1]2485司马迁成长在这里,“迁生龙门,耕收河山之阳”[1]2489。《史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5-13

  • 我折断双臂,为的是捉住白云
    我的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个人自传。不过,读《太史公自序》,必须与《报任安书》合读,才能真正理解司马迁的伟大心灵。《报任安书》是一封迟到的信。司马迁的友人任安数年前曾来信,司马迁迟迟未复,直到任安下狱即将被腰斩时,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希望在友人离世之前,对他说出心中最重要的话。所谓“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如今您罪在不测,恐怕突然有不幸之事发生,使我不能向您抒发胸中

    睿士 2021年2期2021-03-12

  • 《史记》“太史公曰”读法示例
    传五种体例,“太史公曰”分散于各篇,贯穿全书,也是一体。[1]40“太史公曰”发源于旧史“君子曰”,后史演变为论赞。然《史记》“太史公曰”或自明传意,或补传之不及,俯仰抑扬,变化无穷,非后世史赞能比。《史记》文繁旨远,不易读;“太史公曰”篇幅虽小,然含蓄微妙,加上脱讹改窜,其中意蕴“非经抉发,未易明也”[2]83。“太史公曰”既自成一体,也和《太史公自序》小序、正文密切关联,三者应放在一起参照,如此或可少入歧途。一、“太史公曰”与《自序》小序合观“太史公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3-07

  • 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郑重宣告: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计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2021-03-07

  • 论两代太史公的发愤著史之心 ——兼谈《伯夷列传》的破体隐衷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凡150余见。[1]究其所指,要有三端:一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之尊称,是为“老太史公”;一是司马迁之自称,是为“小太史公”;一是司马氏私家史著之名称,是为《太史公书》。钱穆[2]20-31、朱希祖[3]67、阮芝生[4]诸先生于此述之甚详,当称的论。更可注意的是,阮芝生先生曾以“司马迁之心”为目,探赜子长的心灵世界,并谓其衷曲乃在“自乞宫刑,隐忍苟活,完成《史记》,以雪耻扬亲,并对自己、对父亲、对历史文化做出交代”[4]。此中所谓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3-07

  • 论“采薇之怨”与“道耶非耶”
    概见,何哉?”太史公以未能“考信于六艺”的推位让国者许由等德行高尚的人未能流芳,而引发后文对于“怨”与“道”核心故事的铺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看作是全文的“承”:“孔子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承接弃位者许由之后,太史公开始了对另两位弃王位者的故事的铺陈。而与许由相异的是,伯夷、叔齐二人在让位殉节之后得以由孔子之口入列贤者之班。这留名理由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于是,太史公以歌为证,对夷、齐之“怨”提出质疑。“怨耶非耶”看似是问,而引证的歌已然表露了太史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2021-01-20

  • 《史记的读法》
    ……值得一读!太史公自序:史官的使命(节选)何为“太史公”?在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中国人看待历史的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不是司马迁之前的中国人不重视历史,或不知道历史是什么,而是司马迁从概念上对“历史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给出了新的答案,更写了一部庞大作品来亲自示范。【批注1:常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编著者在编写史料时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偏好,甚至歪曲历史真相。但司马迁却坚守历史本来的样子,试图还原历史真相。】因此,要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29期2020-10-20

  • 太史公”考辩
    李敏摘 要:“太史公”的具体释义历来为人们所争议,有释作尊称和官名等解释。《史记》一篇凡“太史公”一百五十二见,其中多数指司马谈和司马迁。结合《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认为“太史公”实为司马迁对其父司马谈的尊称亦是自称。关键词:“太史公”;考辩;尊称;自称《史记》中“太史公”一词大量出现,其身份和所指司马迁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所以使人难以确切理解其意思,这对我们正确恰当地解读《史记》造成了困难,所以对“太史公”一词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历来对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2020-09-23

  • 《史记》与晏子故事探微
    身。同时,认为太史公撰《管晏列传》抒自己的块垒和隐痛,深切寄寓了自己深切的身世之感,际遇之哀。《史记》对晏子故事的记载、对晏子形象的塑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史记》;晏子;事迹;太史公晏子,名婴,谥平,字仲,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春秋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其从政时间长达57年(公元前556年—公元前500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朝。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除了老子之外,基本都晚于晏子,作为一代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03-30

  • 《史记》的得名
    就在书上写了“太史公”三个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这也只是用赞扬的方式表明了本书是司马迁所著而已。东汉班固在编写《汉书·艺文志》的图书目录时,根据这本书有一百三十篇的情况,将它定名为《太史公百三十篇》。从此,这个书名正式流行开来。学者们在引用此书时,又常简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传》。唐代魏征等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标立史部时,从《太史公记》中提出“史记”二字作书名。《史记》终于定名并流传至今。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47期2020-03-17

  • 论刘咸炘史法观 ——以《太史公书知意》为中心
    自不可掩”。《太史公书知意》虽不是《四史知意》成书最早的(《汉书知意》初稿完成于1917年,之后1919年完成《太史公书知意》初稿),但读来是刘氏写作篇章最长的、用力最深的一部。因此研究《太史公书知意》是明晰刘氏史学思想的必要路径。刘咸炘的思想深受清代学者章学诚的影响,于史法上与章秉持着相同观念——马班以后,史法不明久矣。《太史公书知意》开篇即提出:“史之质有三:其事、其文、其义。而后之治史者止二法:曰考证、曰评论。考其事、考其文者为校注,论其事、论其文者

    名作欣赏 2019年9期2019-07-12

  • 《史记》“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及其互文性*
    马迁《史记》“太史公曰”中有一定量的设问。作为元语言的“太史公曰”中的设问因其语形语义上的特殊性,相对于《史记》中更为常见的对象语言(叙事性话语)更具思辨性。此外,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整体上互文见义。就结构形式而言,这些设问主要有单一标记型、复合标记型、并用标记型等类型,零标记型极少,复合标记型最为常见,复合标记型包括连续式和离散式两类,后者如“岂……哉”等,更易于互文见义。 就语用逻辑而言,“太史公曰”中的设问也可蕴涵一定的断定,总体上有助于凸显思考问题的深

    浙江社会科学 2019年5期2019-01-24

  • 渔父为什么没能阻止屈原怀石自沉?
    洁(两次),(太史公)推其志也,一篇之中三致志也,抚情效志兮,愿志之有象,定心广志,(太史公曰)悲其志”。屈大夫的志到底是什么?太史公显然是读懂了屈原,惺惺相惜焉,“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且“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巧合的是,太史公在《孔子世家》里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纵览《史记》太史公表达出如此仰慕之情唯此两人耳。比对这两段话,非常的接近。对于一个史家,他是

    炎黄地理 2018年11期2018-11-30

  • 身份与言说:太史公、中书令与《史记》书写 ——以《文选·报任少卿书》篇首异文为中心
    始处多了一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①今之所见《汉书》景祐本(宋祁校本、庆元本、明监本、清殿本等)和汲古阁本(清局本等)两大版本系统中(参见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出版说明》、倪小勇《〈汉书〉版本史考述》,《西北大学学报》2013年1期),均无此语;而《文选》五臣注卷二十一(朝鲜正德四年本)、六家注卷四十一(日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韩国奎章阁本)、白文本卷二十一(杨守敬过录本、九条本)等皆有此语,可知《汉书》之略与《文选》之录非后人转钞所致。由于《文选》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3-18

  • “二十南游江淮”证明司马迁生于建元年间 ——兼答张大可先生《司马迁生年述评》
    实,务必尊重《太史公自序》,务必真正遵循达成的共识,才能求得司马迁的实际生年。总结以往的争论,在如下五点上,两说是有共识的:(1)“依据现有史料,特别是司马迁自己写的行年资料,可以推定他的生年。”[1]699(2)选择司马迁自叙的、确凿的、两说公认的,明了的时间点为已知坐标点去推求司马迁的生年。(3)推求司马迁生年的正确方法务必是“以已知求未知”,而绝不能以未知求未知。(4)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择:“年十岁则颂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元鼎六年“奉使西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3-09

  • 太史公为司马谈者辨识
    记》文本研究】太史公为司马谈者辨识吴 名 岗(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256603)《史记》正文中,“太史公”出现156处,既有司马迁原文,又有东方朔、杨恽所署加的。唐人张守节误注“太史公”为司马迁“自谓”“自号”,致使后人忽视了《史记》中对司马谈的记述。《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议”“读”“推”等,表明是对司马谈事迹的记述。《史记》原文太史公是司马迁对父亲司马谈的记述和话语的引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分清哪些“太史公”是司马迁对父亲的称呼,哪些是东方朔等所加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1

  • 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载司马迁生年 ——兼与吴名岗等先生商榷
    迁生年讨论】《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载司马迁生年 ——兼与吴名岗等先生商榷[澳大利亚]张 奇 虹(麦觉理大学,澳大利亚 新南威尔士州 2141)近年来连续有多篇主张司马迁生年为前135年的“新证”论者的论文,而且都是从《太史公自序》中找依据,作者以“铁证”自居,文风偏激,或大骂王国维,或痛斥张守节,其中最有分量的是曾维华、吴名岗两人的文章。吴文题目直接标明司马迁在自序中说“生于建元年间”,又痛斥张守节治学“是非常不严谨的,是不负责任的”,但吴文论说通篇既“无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1

  •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颗通读了一遍《太史公自序》,我对整部《史记》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于太史公的人生经历,思想道德,写作目的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太史公自序》可分为三部分:一为清晰地历叙了世系和家学之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之经历;二则以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及其著书的艰难过程;三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一个人若要写出像《史记》这样的巨作,想必一定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辞劳苦的耐心,当然在这般毅力与耐力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得不写的缘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2期2016-09-10

  • 太史公曰”式论赞探源
    6603)“太史公曰”式论赞探源吴 名 岗(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摘要:太史公是司马迁对父亲司马谈的称呼,是其职务加父称,不是官职名,也不是尊称。冠有“太史公曰”的 108篇评赞中,部分“太史公曰”的论赞,是司马迁在开头引用了其父的话,这些就成了最早的“太史公曰”形式的论赞。对这些,读者一看“太史公曰”就知道是论赞,而那些没有“太史公曰”的论赞则需认真读过后才明白。所以,“太史公曰”有了标明是论赞的作用。因此,东方朔“平定”《史记》时,在大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3期2016-03-16

  • 司马迁自叙生于建元年间——兼论张守节《史记正义》不可尽信
    。所以他说:“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有子曰迁”之“有”是生的意思。《词源》“有”的第二个义项是“发生”的意思。从上下文看“有子曰迁”也是“生子曰迁”之意。“有子曰迁,迁生龙门”是司马迁明写自己生于建元年之后。张守节注《史记》之“正义”断章取义,自相矛盾体。说司马迁的家乡韩城在“河之北”,不足为据。司马迁;《史记正义》;建元;有子曰迁;太史公对于司马迁的生年,自王国维因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1期2016-03-16

  • 论《史记》的阙文问题
    已式微而已。《太史公自序》云,“司马氏世典周史”“余先周之太史也”“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可知阙文之义,为司马迁家传心法。但也受到了孔子的影响,观下文所举事例可知。章学诚说: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又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夫网罗散失,紬绎简编,所见所闻,时得疑似,非贵阙然不讲也。夫郭公夏五,原无深文,耒耜网罟,亦存论说。而《春秋》仍列故题,《尚书》断自《尧典》;疑者阙而弗竟,阙者存而弗删,斯其慎也。司马

    现代语文 2016年22期2016-03-04

  • 论司马迁的政治理想追求 ——以“厚李广而薄卫青”为切入点
    一代名将李广是太史公最为钟情的人物之一,而同时代在汉匈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卫青却没有赢得太史公青睐。对比《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两篇列传,通过对两者出身、治军、战争经历、所享名声和下场的不同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太史公对李广才气无双的深深厚爱,而对卫青“以柔和自媚于上”[2]2939则带有几分鄙薄,具体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对人物的刻画上。在《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中,太史公对李广的刻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12-08

  • 为什么是三十年?
    ;因为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黄河两岸都有了太史公墓、太史公祠;因为郦道元《水经注》说太史公祠在韩城,陕西人说龙门在韩城;因为北魏河津设置过龙门县,山西人说龙门在河津。这场争论长达1500年,最后陕西人小胜,而让山西人愤愤不平。毕竟,韩城太史公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毕竟,古人坐北朝南,后为阳,前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耕牧河山之阳”更符合河津的地理环境。争名人,争地望,古已有之,例如襄阳南阳争孔明,宝鸡株洲争炎帝。这都

    中国对外贸易 2015年7期2015-12-02

  • 从《史记》中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蠡测其“实录”精神
    ,笔者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遭受“宫刑”而发愤著书,并尝试分析这种“实录”精神对当前文学创作及社会发展的当下意义。《史记》;帝王类人物;实录精神;《史记》是中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开创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记载历史的“实录”精神,因此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笔者在研读《史记》时,发现太史公对帝王国君太子类的人物外貌描写始终是坚持不溢美、不遮丑的原则,如实客观地记录人物的外貌。下面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

    老区建设 2015年6期2015-07-14

  • 信陵君会劝阻侯嬴自刭吗?
    “自刭”之举。太史公此“不经意”一笔着实言简而义深。再将思维拓展一步,把问题放到全文情境中去考量,它也是精彩一笔。太史公写信陵君窃符救赵(或战国四公子)的目的是宣扬他(们)的高义,信陵君自身的高义在文中已一目了然。此外,作者笔下的侯嬴、朱亥、如姬和晋鄙等人也都用自己的大义渲染着信陵君的高义。晋鄙忠于职守,面对公子(现任国君魏安釐王之弟)的矫令不卑不亢,不做顺水人情,这是“忠义”;如姬虽为女流,知恩图报,能急人之困,不惜身家性命还报信陵君,这是“信义”;侯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2015-03-26

  • 从巫史儒之关系传承浅析《史记》的“究天人之际”
    ,发展到史官,太史公用“究天人之际”来加以沿承。从“沟通”到“探究”,是汉人对“人”与“天”之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是人对自身力量以及对人在天地间的位置的重新确认。在大一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太史公的“探究”,无疑是对当时文化传承与思想转变的一种总结,而居于宗旨之首的“究天人之际”,也成为我们了解太史公写作《史记》的起点与立场的关键。一、从绝地天通到天人合一——天人关系在时代观念转变下的重新定义在华夏文化的发展史上,绝地天通是人神分隔、政权意识产生的一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2015-03-20

  • 《汉书·艺文志》研究三札*
    秋》类著录的《太史公》4篇与《太史公》130篇中的相应之篇有重复,这4篇的著录不是“别裁”,而是刘向误著录于《春秋》类中的,然后再被刘歆著录于《七略》之《春秋》类中;《诗赋略》杂赋类著录的《客主赋》的题名脱一“杂”字,歌诗类著录的《河南周歌声曲折》的题名则脱一“诗”字。〔关键词〕《汉书·艺文志》 蒙省 《 太史公》4篇 重复 误著录 《 客主赋》 脱文1 《易》类等书名之著录实无“蒙省”之例《汉书·艺文志》(下称《汉志》)之《易》类著录的书籍及其著录顺序如

    图书馆 2015年12期2015-02-12

  • 司马迁的“素王”论
    春*司马迁作《太史公书》是为了“继《春秋》”。《春秋》既是“王道之大者”,又是“礼义之大宗”,还是一部革命性的立法书。《春秋》的立法性质成就了孔子“素王”的身位。《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被放在相邻的位置有着深长的意味。《论语》中孔子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太史公书》的篇章安排和是非判断。这些都表明,司马迁始终把孔子视作“素王”,并且用他的撰述发展了“素王”的“制作”。孔子;司马迁;《春秋》;素王司马迁与孔子的关系大概是理解《太史公书》的要旨所需解决的首

    现代哲学 2015年4期2015-02-07

  • 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爱憎
    地记录,而在“太史公曰”中多从历史人物的个人道德品质、性格缺失等方面作出主观论断。“太史公曰”本就代表了司马迁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最鲜明直接的看法,有着相当浓郁的个人色彩。从感情上来说,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是有厌恶之情的。但从历史现实来讲,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法家思想有其积极价值。所以他对法家人物的态度有着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现从司马迁对不同法家人物的不同评价来分析。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的“太史公曰”中评价韩非子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2014-08-26

  • 挥人泪者尽英雄
    赘述。或曰:“太史公之大义者,正君子也。”古之成大事者,或俯或仰,皆有浩浩然之风,明辨事之先后,超然乎置身于世外。处世者飘飘乎若清岚,轻渺而去,余些许残芳而别无所留。为人者潺潺乎若流水,可塑万形,渡万物而柔无本形,正君子也。反观迁者,大志在胸,寒窗苦读数十载,而终殆于其性之耿直,其怀之刚烈,以袒一败将而亡其仕格。使迁具正君子之浩然气半者,焉得以降仕格,而处蚕室乎!迁者,英雄也,非正君子也。世代之变法先驱者,多亡于非命。卫鞅者,英雄也,革贫秦而立强秦,终以犯

    中国教师 2014年11期2014-06-28

  • 略论汉代序文之新变
    中以司马迁之《太史公自序》为代表。以序文视域观之,《太史公自序》可谓上乘之作。与之前的自序相比,它于多处求新求异。(一)赋予自序新的内容序文有时会包含一些与题写者自身相关的信息,如其学术活动、为官状况、游历经历等,于此不一一举之。而涉及家族历史渊源,则滥觞于司马迁。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追溯司马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时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03

  • 《史记》中的君子观
    人物进行总评。太史公司马迁对《史记》中历史人物的选取以及史实故事的提取都深受其君子观的影响。史记;司马迁;君子观探讨《史记》中的君子观,首先还要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说起。他说:“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1]”“君子”在西周、春秋时期大抵有两层较为通用的含义:一是贵族的通称,如郑玄注《尚书·无逸》曰“君子所,其无逸”,“君子,止谓在官长者”[2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8-15

  • 关于钟鸣鼎食之家——评“钟鸣鼎食”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菜由南海绅士江太史公创出,他是民国初年羊城食坛的首席美食家。一百年前,江太史公曾倾力打造一个美食王国,把食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他身上,我发现了广州人那种终生不减、执着于美食的精神来源!我们日进三餐,却长期忽视世俗而具体的生活方式,忽视其中隐含的文化精髓!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家族传记。江太史公名江孔殷,出生于同治四年。常言道,三代富贵方知饮食。江家祖上是号称“江百万”的巨富茶商。江孔殷本人则是清末最后一科进士,点翰后,官衔太史。江太史公精研饮食,几近出神

    全国新书目 2011年3期2011-05-03

  • 从凌稚隆《史记评林》看明代《史记》评点*
    之“精神”对于太史公《史记》中人物风情的描写,明代学人以同情之心,体会太史公撰写人物的手法,及其文贵于传“神”的表现。茅坤对《张耳陈馀列传》评析道:“楚之王诸侯不平,岂独张耳、陈馀哉?而陈馀之客及陈馀自怒,独指及张耳,以二人□深于生平之交故也,此是太史公点缀精神处”[5](P708-709);凌约言在评价《匈奴列传》的笔法时,指出“其畜一段言畜产,其俗一段言俗尚,连用五‘其’字起,而中以其天性也一句断之,句法长短,章法参差,是太史公着精神处”[6](P28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4-12

  • 《史记》中的“重生”与“重死”思想
    重死”现象受到太史公重视的终极原因,至于“自重”精神的觉醒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是通过“重生”还是“重死”表现出来,只是途径上的差异,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区别。而太史公能对此特别重视,除了他的写作理想使然,还和他曾于困辱面前经历生死的抉择,并曾对此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有关。史记;重生;重死;精神《史记》中“重生”和“重死”的传统均由来已久,从伯夷和叔齐之事即可见此传统。但二人“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首阳山”,是死于“仁义”,孔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太史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2010-08-15

  • 太史公也剽窃?
    佛所有内容都是太史公原创,倒是裴驷、司马贞、张守节等后人注解《史记》的时候,替他注明了出处。不注明出处的事姑且不论,另一件事无论如何不能原谅: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的末尾,居然剽窃贾谊的《过秦论》!贾谊在《过秦论》里是这么写的:“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末尾是这么写的:“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两段话意思相同,句式相同,用词相同,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09年3期2009-12-09

  • 《史记》四百年后定书名
    赞赏,美称为“太史公书”。司马迁在为此书作序时,就题为《太史公自序》。但是司马迁还未给这部书定名,就撒手人寰。两百年后,东汉史学家班固编纂《汉书》,内中的“艺文志”介绍了司马迁这部史书,因司马迁尚未为书定名,所以称之为《太史公百三十篇》,意为司马迁著作的一百三十篇。其后又有多个学者介绍过这部书,也因为司马迁没有定书名的缘故,书名一直不统一,如王充的《论衡》里写作《太史公书》,汉末应邵的《风俗通》中或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记》。至魏晋时期,司马迁的这部书

    幸福·悦读 2009年3期2009-04-08

  • 太史公剽窃案
    在引用,但这位太史公胆大包天,居然在“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这句话前面加了几个字:“贾谊、司马迁曰”。这下好,本来是人家贾谊一人写的,现在成了贾谊和他太史公的合著。不知道司马迁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许他觉得贾谊《过秦论》写得太精彩,不剽窃一下,小手就痒;剽窃完了又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就拉来贾谊一块儿署名。他这么做的时候,或许也怕被人看出来,但他又想:这年头到处是文盲,没几个人认真看书,贾谊又是个死鬼,不会找我

    幸福·悦读 2009年3期2009-04-08

  • 有奶就是娘
    !不如叫我一声太史公爷爷,我赏一百块铜板给你。”乞丐觉得这笔生意不错,赶紧连叫了三声“太史公”。隐士一听,高兴得要死,连钱带包通通丢给了乞丐。这段故事本来是夸奖司马迁的,意思是说他这个人值钱,身价高,单凭“太史公”三个字就能混到不少饭吃。但我们从中还可以咀嚼到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太史公和钱之间,存在着一种利害关系。只要有钱,就能从别人嘴里买到“太史公”的头衔。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类似的关系。比如说“奶”和“娘”。客观的情形是:奶归奶,娘归娘;娘未必有奶给你喝,

    杂文选刊 2007年14期2007-05-14

  •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
    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这也仅仅表明是谁的著作而已。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东汉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也只写《太史公百三十篇》,看来这就是司马迁这部巨著在两汉时期正式流行的名称了。那么“史记”二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太史公记”这四个字里省略来的。原来与司马迁同代或后代的一些学者在引用这部著作时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这个书名过于繁复,经常省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这样的字样。久而久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5期19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