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立心教育

2020-08-04 07:21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晏婴颜渊仁德

王耿

2019年秋季起,国内部分省市高一学生使用新教材。新教材“课内外读物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文件精神,本刊遴选出100篇精品,按“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国学经典与成才教育”等分为系列刊发,并在杂志官微发布在线微课教学,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掌握国学知识。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经 典 重 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②。一日③克己复礼,天下归④仁焉。为仁由己,而由⑤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⑦,请事⑧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克,克制。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复,恢复。②仁:仁道。③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④归:归顺。⑤由:依靠。⑥目:大项中的小项,具体条目。⑦敏:聪明,敏捷。⑧事:从事,照着去做。

经 典 解 读

译文  颜回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都会向仁德的方向汇聚、靠拢。实践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去听,不合乎礼的话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去做。”颜渊听后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努力按照先生的这些话去做。”

核心密码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行方法。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达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经 典 故 事

管宁割席

一天,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依旧锄草,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子,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有一次,他们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在有围棚的车里,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经 典 启 示

面对名利的诱惑,管宁不为所动。因为朋友华歆对名利有向往之心,于是割席而坐,与之绝交。从某些方面来看,管宁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正是“克己复礼”的表现。孔子认为,首先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其次要遵循礼法,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道德和法律,然后再去践行仁义。

经 典 重 现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①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篇》

注释  ①蹈:踩,踏,投入。引申为追求,施行。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水与火,我只见过人有跳进水、火中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而死了的。”

核心密码  仁者安于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的动物本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仁却满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超出动物本能的部分。水与火虽然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但水与火还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而仁德呢,则绝不会危及人的性命。虽有“杀身成仁”的成语,但那也不是“仁”本身杀人,而是人们为了“仁”而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经 典 故 事

天高地厚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陈、蔡两国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于是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不少弟子面带菜色,无精打采。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法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吗?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們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大声说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的挺拔、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又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经 典 启 示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孔子也是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的人,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指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经 典 重 现

子贡问为①仁,子曰:“工②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③也,事④其大夫之贤者,友⑤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篇》

注释  ①为:践行。②工:工匠。③邦:国家。④事:侍奉。⑤友:与……交朋友。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核心密码  亲贤近仁。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的修养从表面上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事才会得心应手。而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经 典 故 事

吕公著与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果然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升很快。

经 典 启 示

欧阳修是在宋代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道德修养。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耳濡目染,不仅道德修养有很大提高,写作能力也提高很快。

主动接近有贤德的人,接近有仁爱之心的人,接近有才华的人,那么我们自身也能受到好的影响,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经 典 重 现

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②以莅③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④之不以⑤礼,未善⑥也。”

——《论语·卫灵公篇》

注释  ①知及之:知, 通“智”。之,小则指卿大夫士的俸禄,大则指国家。②庄:庄重。③莅:治理。④动:行动。⑤以:按照。⑥善:完善。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但不能用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它,也一定会失去它。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又可以保持它,但如果不用庄重的态度治理它,那么,也得不到老百姓的尊敬。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凭借仁德保持它,用庄重的态度治理它,但假若行动不按照礼仪的规定,那也是不完善的。”

核心密码  仁礼之治。这段话讲的是治民之道,一共有四点。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已经明白了治民之道,其仁德也能保持住它,还能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调动百姓之时合乎礼法,才能保住这个国家。也就是说,作为统治者,凭借智慧可以得到一个国家,治理国家必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要有庄重的态度,同时还要遵循礼法。

经 典 故 事

晏子治国

晏婴,世称晏子,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衰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晏婴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

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

晏婴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

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作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是违礼的举动,规劝景公不能这样做。但是,景公却不听晏婴的劝告,执意要立荼为太子。以至于后来酿成大祸。

景公死后,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己有。如果景公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后悔当时没听宴子的忠告。

經 典 启 示

正是由于晏婴重视礼义,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成为国力强盛的大国。

一名优秀的君主,必须正确运用治民之道。首先要有治理人民的智慧,其次要有仁爱之心,此外还要遵循礼法,用智慧施行仁礼之治,一个国家才能治理好。

结合现实生活,领导者要树立权威,建设好一个团体,那么,也应该同时具备智慧、仁德、礼规三点要素,以智慧服人,以德服人,以礼待人。

猜你喜欢
晏婴颜渊仁德
让马夫当丞相
为仁由己
比肩接踵
晏婴三拒齐景公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