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洒脱的教学美

2020-08-04 09:24黄树芝崔德香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美学

黄树芝 崔德香

摘  要:难以摹仿的“空手”课、别具一格的“绪论”课、永不缺席的“故事”课、绝不放弃的“坚守”课,都显现出郑惠生教授讲《美学》《文艺理论》的不拘一格、自由洒脱,给受教育者带来难忘的、独具一格的教学美。

关键词:郑惠生;教学美;自由洒脱;审美享受;美学;文艺理论

听过郑惠生教授讲课的学生,都知道他的讲课非常有个性、非常有激情、非常有吸引力。他的教学自由洒脱、不拘一格,其“诗性升华”[1]的美令人难忘。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他讲课时的音容笑貌,他说过的一些话,甚至一些并不特别重要的教学细节,也很容易被想起。这里,拟通过介绍郑惠生教授讲《美学》《文艺理论》两门课时的一些内容片断或场景来展现其教学美,并做简要的讨论。

一、难以摹仿的“空手”课

无论讲《美学》还是讲《文艺理论》,郑惠生老师都是“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归,既不带教科书、不带备课本,也不用课件辅助,只凭一张嘴、一两条粉笔,就讲了两三个小时。这种许多学生一辈子都可能没有亲眼见过的讲课方式,郑老师已经讲了二三十年了,而且,直到现在,五十六七岁的他,还是这个样子。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的记忆力超好。他旁征博引时像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念出一连串古今中外美学家、批评家、文学家的名字如呼气那样简单,他甚至都能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一二十个名家的生死年份一次性地写在黑板上。有些同学在佩服之余觉得可疑,课后找来相关资料一对比,发现他信手板书出来的所有名家的生死年份都准确无误。有些同学猜测这可能是老师为了制造惊奇效果而在上课前先把它背诵下来,也许课后又忘掉了,所以,一两个月后再找没有准备的他当场发问比对,还是发现一个错漏都没有。其次,他的理解力、贯通力也很好。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记得牢固。像姓名、生卒年份等靠记忆力还可以记住,但理论无法靠死记硬背,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了,也只能是一时,根本无法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讲演。郑老师让学生感到厉害的地方在于,大脑就像是理论的刻录机,随时都能播放。而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他透彻地理解了相关的理论问题,把有关的教学内容都融会贯通了。他上课,脑子里肯定有一个总的框架,但具体讲那些、如何讲,就得看他会从早已熟烂于心的极为丰富的材料观点和方法思路中提取到什么。像这样的“空手”课,自然是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自由洒脱的审美享受。

关于郑老师的“空手”课,曾有过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大约二十年前,郑老师所在的学校规定教师上课必须带齐教材、教案和备课本三样东西,不然,就算教学事故。对此,郑老师自然是不会“就范”,而领导们,最终也因了解到了他在学生中的口碑而放下。其实,这时候的所谓三样必带的东西,对于刚走上教学岗位时便愿意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备两节课的郑老师[2]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了。当然,他不是再也不备课,而只是没必要为临时要讲的几节课做准备,他天天都在备的课是整个学科、几个学科。他备课所追求的目标,早已是更上一层楼的整个教学生涯了。

二、别具一格的“绪论”课

“绪论”课,一般老师短的话用十几分钟、长的话用一两节课,通过综合介绍让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但郑老师很特别,他的“绪论”课,短的话用十几节课,长的话则用到了二十几节课。那他用这么长的时间讲些什么呢?当然不是讲空话、大话、闲话,如果是的话,同学们也不会接受,更不会欢迎。这里,笔者根据保留下来的课堂笔记,列出《美学》课“绪论”的大纲,再加以说明。

《美学》课“绪论”大纲:“一、美学是什么(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1.第一阶段:审美意识阶段;2.第二阶段:美学思想阶段①中国②西方;3.第三阶段:美学科学阶段(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关于美学对象的主要看法及其评价①对象是艺术②对象是美③对象是审美经验④对象是审美活动;2.为什么美学研究对象争议那么大①研究主体方面②研究客体方面A.美学对象的多样性B.美学对象的复杂性a.美丑并存b.美丑相对(三)美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上的三大方法①自上而下的演绎法②自下而上的归纳法③跨学科的横断科学法;2.多种多样的方法论互为补充(四)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①与哲学②与心理学③与艺术学④与伦理学⑤与自然科学;二、为什么要学美学(一)美学是一门涉及人类价值的学科1.美是生命之所在,是生活之依托;2.美的感性诱导科学认识,美的激情驱动变革实践(二)美学研究对于人类认识改造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義1.工作环境2.生活环境(三)美学研究和学习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三、如何学好美学(略)。”

从上列的纲目可看出,郑老师的“绪论”课,不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是揽括了《美学》课中大部分的“硬骨头”。当然,如果念讲稿或教材,几节课下来也许可以完成,但郑老师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通过高密度的旁征博引来阐述观点。他上课时,似乎不想放过任何学生可能还没弄清楚的理论问题。比如,谈墨子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他既用早期的马斯洛理论来说明其正确性,又用晚期的马斯洛理论来说明其片面性,还意犹未尽地用高尔基、安徒生等大文豪是如何“食不饱也求美”来证明“墨子审美观”的消极性。像这样紧绕着核心问题而展开思维翅膀自由飞翔的教学法,他也同样运用于对孔子、孟子、毕达拉哥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奥古斯丁等人美学思想的讨论上,及对重要的概念以及诸如“美是朵花,而科学则是它的果实”(康德《实用人类学》)之类的相关联问题的分析上。

郑老师的《文艺理论》“绪论”课,大致上也属于上述的这种类型。而这样的内容框架和独特的讲解方式,自然是很费气力,也省不了时间。但从学生角度讲,理论的深度广度感觉到了,自由自在的驰骋见到了,理论课的美妙情趣也随之领略到了。

三、永不缺席的“故事”课

郑老师讲《美学》和《文艺理论》,最不缺的就是“故事”,而且,最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的讲课内容,也是他对于“故事”的介绍和解读。

由于文学的叙事功能很强大,所以文学最富于故事性。自然,郑老师的《文艺理论》课,讲得多的也是“文学故事”。

他介绍“文学故事”,可不是照本宣科式的介绍,而是重点突出、绘声绘色,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仿佛他与“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有的时候,他激动得不由自主,不得不稍作调整再往下讲,如讲到《老古玩店》中远走他乡的“小耐丽”快离开人世的时候、讲到《包法利夫人》中陷入绝望的“爱玛”买来砒霜的时候。

他解读“文学故事”,也不是随便找来哪一本书上的答案呈给学生,而是有着他自己的判断,有时候还非常与众不同,给人带来深刻的启迪。例如,在文学作品与文章的区别及其意义问题上,郑老师以《项链》为例进行讨论。他认为女主人公玛蒂尔性格并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爱虚荣,而只是自尊心比较强,买衣服、借项链参加重要的聚会,只是出于怕人家瞧不起,这完全是属于女人常见的行为心理。她最可贵的地方是丢了项链以后能主动贷巨款购买项链还给物主,并用自己多年辛勤劳动所换来的钱还清债务,表现出了她具备重诚信、守承诺的良好道德品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女人。讲完这些后,郑老师问道:“同学们,一个爱虚荣的年轻女人会借巨款买项链还人吗?会通过拼命干活而把自己弄成黄脸婆来偿还债务吗?想想看,如果丢失项链后耍赖不还,或者主动请求物主暂缓要回,或者厚着脸皮让她那富有的朋友当作礼物相送,玛蒂尔后来的不幸还会发生吗?想一想你就明白了,玛蒂尔不幸的根源并非爱慕虚荣,而是完全相反,是由于她有一颗不慕虚荣、不辞辛劳、诚实守信的心。”接着,他批评中学课本及其教参肢解丰富完整的艺术形象,误导学生的认知。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中学语文老师未经深入思考便搬来人云亦云的现成答案,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时完全不顾及文学的特点,机械地套用“段落分析法”,结果就根据“第一个段落”的大意先认准了玛蒂尔是一个爱虚荣的女人,并将“后面段落”中出现不幸的原因归到虚荣心上。最后,郑老师总结说:“段落分析法不是没有用,它很适合用在议论文、说明文这一类层次分明的文章的教学上,但对于复杂得多的文学不管用。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把它当作文学来教,注重体验、品味,留意人物活动的关键细节,注意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抓住人物品质的主导性因素,挖掘作品中的创造性成分。不然啊,同学们,你们毕业后出去教书,同样也会教出问题,把好的教成坏的。”像郑老师这样的“文学故事”解读及引申,对于中学毕业不久、熟知《项链》的多数大学生来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郑老师讲“文学故事”,往往不仅仅是讲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故事。有时候,他会从一部作品讲到另一部作品甚至是一系列作品的故事。有时候,他还会从一部作品的故事带出作者写“文学故事”的故事。如讲《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故事,他会讲《叶甫盖尼·奥涅金》《罗亭》《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在俄罗斯如何越来越“成为多余”的故事,还会讲普希金是如何死的以及莱蒙托夫写下《诗人之死》后的故事。总之,故事信手拈来,讲故事易如反掌,并且所讲的“文学故事”都堪称是审美创造的典范。像这样的“文学故事”课,怎么可能不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和审美思考呢?又怎么可能让学生继续逃避那些虽显得冰冷却已被“故事”融化了的理论呢?

四、绝不放弃的“坚守”课

郑老师讲课给人留下的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无论分析事例还是阐发道理,都非常讲究逻辑,让人感受到一种透彻的理性的美。他不但自己讲逻辑,还时常要求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时注意逻辑性,如注意概念与语词的区别、语词的能指与所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判断与判断之间的关联等,并特别强调“没逻辑的思考和表达无效益,因为不论你的观点是否正确,只要没逻辑,就不能有效地说服他人”。他的这种坚持,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好像是在上逻辑课。而如果读过他写的文章,你就会觉得他上课时坚守“逻辑底线”,是很自然的事。他批评“经典的黄昏”[3]、批评“经典的终结”[4]、批评“我读故经典在”[5]、批评“通俗小说”[6]、批评“短信文学”[7]、批评“文学信仰时代”[8]、批评“后文学时代”[9]、批评“经济出诗人”[10]、批评“文艺学越界”[11]、批评“文学理论学科建设”[12]、批评“大学文艺学”[13],甚至批评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书简》[14]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15]等,用的工具手段主要就是“邏辑”。在他的学术研究里,“‘实证与‘逻辑”[16]就是随身带着的“解剖刀”。一个平常研究习惯于用“实证与逻辑”去分析各种问题的教授,回到课堂上,自然是照样“坚守”。这种坚守,给人带来的是课堂内外整一的“实实在在”的“合乎逻辑”的美。

郑老师讲课给人另外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对于崇高和经典的“捍卫”。他认为“崇高是宇宙万物中高级的形态,而经典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之必须敬重,并从中汲取能量,以使个体生命变得强大。”如果有哪个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平和的郑老师就会急起来,并努力改变这个学生的看法。当然,对于大众文化和审美时尚素有研究的他[17],也会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演绎优美和流行给人带来的乐趣,但他更多的是用“真善美”甚至是“至善至美”的标准去探讨崇高与优美、经典与流行孰高孰低的问题。谈“月儿装上面幕,桐叶带了愁容……”(李金发《律》)“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戴望舒《烦忧》),他会很用心用情,但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我是剑,我是火焰……”(海涅《颂歌》),更会让他激情澎湃。他上《文艺理论》课,一开始便印发给学生一份读书单,既有属于他本分的86部文艺理论著作,又有120部文学作品,而且还是清一色的世界名著。他这样做,好像是怕同学们站不稳而掉进流行文化泥潭似的。他推崇高级价值的这种立场、这份执着,给人送来的,无疑是一种“自信自决”[18]的美,是一种敢于接受挑战的“坚守”的美。

五、结语

郑惠生老师讲理论课,既“合规律性”也“合目的性”,是美的[19]。它美在丰富、美在形象、美在生动、美在激情、美在广博、美在深刻、美在条理、美在逻辑、美在理性、美在本心、美在境界、美在坚守、美在圆熟、美在创新。而这一切的背后,有着他对于教育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有着他对于学术研究永不止步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本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和‘建構色彩”[20]。正是这样的探索和追求,才可能有郑惠生老师讲理论课的不拘一格、自由洒脱,才有可能给受教育者带来难忘的独具一格的教学美。

参考文献:

[1]皮武.教师自由与教学美的创生[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7-19.

[2]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87.

[3]郑惠生.现在“是一个不需要经典的时代”吗——对季广茂教授《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的学术批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7+11.

[4]郑惠生.驳“文学经典的终结”——与吴兴明教授商榷[J].学术界,2009(1):121-128.

[5]郑惠生.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兼与王确《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9(1):11-19.

[6]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对孔庆东博士《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的学术批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2-18.

[7]郑惠生.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吗——与马相武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8-11+90.

[8]郑惠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焉可错谬百出——对黄浩教授《从文学信仰时代到文学失仰时代》的学术批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7-24.

[9]郑惠生.学术研究岂能背离事实与逻辑——对黄浩博士《走进“后文学时代”》的批评[J].学术界,2008(4):102-106.

[10]郑惠生.“经济”是“文学的品格”吗——对曹路先生《文学的经济品格》的学术批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7.

[11]郑惠生.论文艺学的越界——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7-100.

[12]郑惠生.反科学倾向不利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就《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一文与李春青教授商榷[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5-91.

[13]郑惠生.对大学文艺学的批评能这样吗——就《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17-25.

[14]郑惠生.《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1-16.

[15]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局限性——兼向国家教育部提建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0-13.

[16]郑惠生.“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J].华文文学,2017(6):62-71.

[17]郑惠生.审美时尚与大众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8]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个体抉择[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24-31.

[19]杨琳,张广君.教学美的生成论意象——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观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4):26-30.

[20]崔德香.从实践到理论——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探讨[J].美与时代(下),2019(8):50-52.

作者简介:黄树芝,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玉浦中心小学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崔德香,硕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美学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艺术生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