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和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

2020-08-04 12:17吴泳琪陈家祺
青年生活 2020年14期
关键词:显著性量表问卷

吴泳琪 陈家祺

摘要:随着自然缺失症的提出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全面发展,自然教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教育话题,而与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息息相关的地方依恋及亲环境行为则是旅游地理学中非常典型的方向。本文以城市与乡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缺失症水平与地方依恋之间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然缺失症在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亲环境行为在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据此,将自然教育推广到乡村学校,让更多学生接受自然教育,提高学生的地方依恋,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提升学生的亲环境行为。

关键词:自然缺失症;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乡村学生

引言

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是指儿童长期与自然环境疏离、隔阂、背离的现象,儿童被剥夺了与自然接触以及在户外玩耍的经验[1]。自然缺失症的表现很多,有学者提出其具体有:接触自然的时间缩短,呆在室内的时间增多;亲近自然的举动缺失,探索自然的乐趣随之减少等表现。尽管目前对于自然缺失症缺乏测量量表,但从学者相关研究可将自然缺失症情况归纳为与自然接触时间减少及亲近自然意向减弱两方面。儿童缺失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利于儿童从小树立爱护自然、关心自然、保护生命的环境意识,亦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自然缺失症的提出,自然教育作为应对自然缺失症的有效措施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自然教育是指自然教育是以帮助孩子建立与自然的连结,建立生态自然观,让孩子学会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的,在自然中实践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

1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1.1 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

地方依赖最早在1983 年由Shumaker提出,地方依恋的定义为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自地方依恋提出以来,便有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地方依恋测试分类标准,其中以Williams的二维量表即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最为典型。典型量表中都有两个维度:体现了人与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连结、人对地方的情感态度。

国内学者李文明、唐文跃等人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游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贾衍菊印证了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负责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地方依恋内部及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及亲环境行为内部之间的关系。

1.2 自然缺失症与地方依恋

地方依恋是人与居住地或人与地方的情感连结,其产生的基础是人与地方接触,而自然缺失症呈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变弱以及人对自然的情感连结缺失的现象,是与地方依恋的行为特征存在矛盾的,但目前尚缺少对于自然缺失症与地方依恋内部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自然缺失症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

1.3 自然缺失症与亲环境行为

亲环境行为是游客在旅游地对广义的环境及环境要素所作出的亲同(善)行为,包括保护性行为在内的共情行为、尊重行为、学习行为、审美行为和依恋行为等高层次的游客文明旅游行为。自然缺失症所表现出的疏离自然环境、与自然的情感连结减弱的现象与亲环境行为的类型是相矛盾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自然缺失症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

H5:自然缺失症与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1.4 自然缺失症与区域差异

自然缺失症的研究对象及重点关注对象多集中于城市儿童,但随着城市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大量土地被闲置亦或侵蚀,历史文化传承断裂,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疏离。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电子媒介进入更多現代家庭,农村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更多,加之乡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状况,农村儿童的自然教育需求有待被检验。为了进一步对比乡村孩子于城市孩子的自然缺失症状况,本文作出了以下假设:自然缺失症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自然缺失缺失症量表结合文献阅读理解进行设计。自然依恋量表结合对Williams的二维量表将地方依恋划分为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维度,参考唐文跃[18]对观鸟游客的地方依恋量表进行题项设计。亲环境行为量表采用李文明的亲环境行为测试量表。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了12-15岁、15-18岁、18岁以上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加线下问卷派发的方式向各年龄段学生派发调查问卷,共收回9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为73份,问卷有效率为74.4%。

2结果分析

3.1 测量模型检验

首先运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度检测与检验性因子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自然缺失症状况、自然依恋、亲环境行为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445、0.869、0.829,除自然缺失症状况,其他两个量表均达到0.7的标准,问卷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60,问卷信度达到标准。通过问卷分析得知,量表整体KMO值为0.786,接近良好水平,Bartlet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因此问卷效度达到标准。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自然缺失症状况(M=3.466)、地方依恋(M=3.203)、亲环境行为(M=3.658)基本达到中立或偏高水平,说明所选样本具有中等偏高的自然缺失症状况,且已对自然环境产生较高的地方依恋情感以及能够实践亲环境的行为,论证样本具有较高质量。

3.2 显著性检验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城市与乡村学生在自然缺失症表现、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以及亲环境行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自然认同、自然依恋上,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呈现出显著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结合问卷设计可知乡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结合问卷中的题项设计可初步得知乡村学生对自然依恋及自然认同程度比城市学生更高。

3.3 相关性检验

通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地方认同与自然缺失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自然缺失症水平越高,学生对自然的认同感便越低。自然缺失症水平与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通过描述性统计得知学生对自然的依恋水平低于学生对自然的认同行为,可见影响学生自然依恋的因素有待探究。此外,地方认同与亲环境行为没有符合标准的显著相关关系,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之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相关性。

4结论与不足

4.1研究结论

本研究中发现的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与唐文跃、贾衍菊得出的结论不完全相同,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与亲环境行为之间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其中的中介变量尚需进一步探究分析。

自然缺失症与地方认同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自然缺失症与地方依恋、亲环境行为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然缺失症与地方依恋、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仍需进一步探究确认。

自然缺失症、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亲环境行为均没有地域上的显著性差异。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同于荧屏接触时间后,可得出结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电子科技产品的普及程度加深,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的自然缺失症状况、接触荧屏时间没有差异。随着城市教育产品的多样化,研学旅行、自然教育等新兴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学生倾斜,城市学生有比乡村学生更多的机会科学地认识自然。因此影响城乡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因素或许不是地域差异,而是地域差异背后的教育差异。

综上所述,自然缺失症在城乡学生中均普遍存在,通过开设自然教育课程解决城市和乡村学生的自然缺失症状况将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通过解决自然缺失症提高学生的自然认同感,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产生积极影响。

4.2研究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雖然所选调查对象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然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但在日常观察中仍存在较多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结合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解释与论证。在样本年龄段选择上没有覆盖足够多的年龄层群体,导致样本丰富度稍微欠缺。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自然之友,王西敏,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30.

[2]汤广全.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及教育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17(06):116-122.

[3]贾衍菊,林德荣.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与影响机理 — —基于地方理论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7):161 - 169.

[4]李文明,殷程强,唐文跃,李向明,杨东旭,张玉玲.观鸟旅游游客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以自然共情与环境教育感知为中介变量[J].经济地理,2019,39(01):215-224.

猜你喜欢
显著性量表问卷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