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土著细菌数量的影响

2020-08-04 12:30鲁海菊李丽莎谢欣悦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木霉枇杷

鲁海菊 李丽莎 谢欣悦

摘要:以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为供试菌株,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与种群密度法,检测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土著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5 d期间,以5 d为周期处理组细菌数量前10 d呈减增变化,后10 d细菌数量持续减少。对照组细菌数量前5 d减少,10~15 d期间保持稳定,后5 d增加。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 20~8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完全一致,其中在20~5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80~9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反。将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3个月内,处理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木霉P3.9菌株可促使枇杷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增加。

关键词:枇杷;木霉;根际土著细菌;根际土壤;细菌数量

中图分类号: S436.6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1-0089-03

收稿日期:2019-06-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660147);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编号:2016FB066);红河学院应用型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XJY15Z06)。

作者简介:鲁海菊(1978—),女,云南大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luhaiju2011@126.com。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为常绿小乔木,可药食两用[1-2],是云南蒙自地方特色水果之一。由于枇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害日趋严重[3]。据文献记载,蒙自枇杷有5种常见病害,分别为圆斑病、灰斑病、角斑病、炭疽病、根腐病[4],其中根腐病作为土传病害最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叶片变黄脱落,茎干呈褐色,基部腐烂,严重时整株死亡,发病率超过40%,严重阻碍了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曾尝试用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手段控制此病害,但其效果不理想。因此,生物防治成为防治枇杷根腐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木霉(Trichoderma spp.)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中已占90%以上,可用于防治植物叶部和根部病害[5],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6],曾与化学农药混配有效控制猕猴桃软腐病[7]。鲁海菊等分离出1株源自枇杷主干的木霉P3.9菌株,发现该菌株抗菌谱广[8]、对根际土壤真菌[9]及枇杷内生真菌[10]有抑制作用,且其发酵工艺简单[11],对枇杷植株有促生作用,能定殖于枇杷根际土壤及其植株各个器官[12],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研究发现,在甜瓜[13]、黄瓜[14-15]、苜蓿[16]、草坪[17]、辣椒[18]根际中引入木霉会引起细菌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或减少,同时木霉对土壤微生态有调节作用甚至能与植物共生。土著细菌作为土著微生物成员之一,直接关系到植株生长,陈立华指出木霉能使土著细菌数量增加,病原菌数量减少[19]。为探明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土著细菌数量有无类似的影响,本研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20]测定木霉P3.9菌株对枇杷土著真菌数量的影响,以期为其防治枇杷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内生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P3.9菌株分离自枇杷主干韧皮部,保存于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病理学标本室。

1.1.2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200 g马铃薯,20 g葡萄糖,20 g琼脂,1 000 mL 自来水,pH值自然。

营养琼脂(NA)培养基:3 g牛肉膏,10 g蛋白胨,20 g琼脂,1 000 mL蒸馏水,pH值自然。

上述培养基配好后均在121 ℃高压灭菌 30 min。材料均购自农贸市场及试剂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1.2.1 木霉菌悬液接种根际土壤的方法 将试管斜面保存的P3.9菌株移入PDA平板上活化,待菌落长满培养皿后,用打孔器取5 mm的菌饼,接入PDA平板中央。共培养5皿,置温度为28 ℃条件下培养5~7 d;待菌落长满培养皿后,收集所有培养物至粉碎机,并加入适量无菌水,充分打匀,制成菌悬液,调整孢子液浓度至1×106 CFU/mL备用。将枇杷嫁接苗种植于营养袋(23 cm×18 cm)中,苗龄为1年时做接种试验。用上述木霉孢子悬浮液灌根500 mL/株,灌根等量清水作为对照,设10次重复,常规肥水管理。

1.2.2 枇杷根际土壤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在灌根木霉孢子悬浮液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 d时,用高为0.5 m,钻头直径为38 mm的取样不锈钢环刀土钻;处理和对照枇杷苗分别随机取5株,每株用5点取样法,采集深度为5~20 cm的根际土样,用四分法充分混匀土样备用。处理和对照各称1 g根际土樣置于装有 99 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在振荡仪器上以 200 r/min 振荡20 min,配制成10-1悬液,静置 2 min,用无菌微量移液器吸取1 mL,加入到9 mL无菌水中即为10-2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10-8的稀释液。

1.2.3 枇杷根际细菌测定 取100 μL 10-8土壤稀释悬浮液,采用倾注法加入平板培养基中,设5次重复。于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 d后计数平皿上的细菌菌落,计算根际细菌种群密度。

依照以上方法统计施入木霉孢子悬浮液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 d时,根际细菌的数量变化情况,计算菌落数,计算公式为种群密度(CFU/g)=每个培养皿中菌落平均值×稀释倍数×10×水分系数。

1.2.4 数据统计 所得数据用Excel进行汇总,采用平均值计算与作图,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Duncans多重比较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5~40 d细菌数量变化

由表1可知,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際土壤5~4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前5 d减少,其他时间以15 d为周期呈循环增减变化,前5 d增加,后10 d减少。对照组细菌数量前5 d减少,10~15 d数量保持稳定,15~35 d期间以10 d为周期呈循环增减变化, 35~40 d期间细菌数量减少。处理组细

2.2 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40~65 d细菌数量变化

由表2可知,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40~65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一致。前10 d细菌数量先增后减,之后10 d增加,最后5 d减少。除45 d时处理组较其他时期呈现略微的升高外,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处理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2.3 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65~90 d细菌数量变化

由表3可知,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65~90 d期间,前15 d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菌数量变化一致,呈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后10 d处理组细菌数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对照组细菌数量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处理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2.4 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5~90 d细菌数量变化

5~20 d期间,以5 d为周期处理组细菌数量前10 d呈减增变化,15~25 d细菌数量持续减少。对照组细菌数量前5 d减少,10~15 d期间保持稳定,15~20 d增加。处理组细菌数量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在20~8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其中,在20~5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在80~90 d期间,处理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反。3个月内处理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3 结论与讨论

木霉P3.9菌株施入枇杷根际土壤5~90 d期间,能促进枇杷根际细菌数量增加,在15 d达到最大值,为1.14×1010 CFU/g。本研究结果与尹丹韩等报道的结果[14,17,21-22]一致。尹淑丽等报道,黄瓜根围接种木霉对细菌的数量影响不明显[23]。尹丹韩研究证明,黄瓜根围细菌的数量群落变化不受接种木霉菌剂影响[24]。本研究结果与之不一致。王秋君研究发现,土壤肥力高,细菌和真菌数量多[25]。吴凡等也提出,肥沃土壤根际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多[26]。说明土壤细菌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与土壤肥力呈正相关。木霉P3.9菌株能导致枇杷根际细菌数量增加,增强土壤肥力,发挥促进枇杷生长的功能[12],另外,此木霉菌株抗菌谱广[8]。说明木霉P3.9菌株具有药肥两用的功能,应用前景广阔,应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李大庆,夏忠敏,杨再学,等. 余庆县枇杷病虫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调查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16-117.

[2]许丽群. 枇杷栽培管理技术[J]. 北京农业,2013(33):171-172.

[3]胡忠荣. 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促进云南高原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发展[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普洱市委、普洱市人民政府. 第七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二:绿色经济产业发展,2017:6.

[4]鲁海菊,卢宁强,杨 梅,等. 从枇杷根际土壤真菌中筛选抗其根腐病病菌的菌株[J]. 西南农业学报,2014,27(5):1961-1964.

[5]张树武,徐秉良,薛应钰,等. 长枝木霉T6菌株对黄瓜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及其根际定殖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250-254.

[6]杨万荣,邢 丹,蓬桂华,等. 木霉菌生物防治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27-129.

[7]胡容平,石 军,林立金,等. 四川猕猴桃软腐病防治初步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7,30(2):366-370.

[8]鲁海菊,张建春,杞敬香,等. 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抗菌谱研究[J]. 北方园艺,2014(24):103-107.

[9]沈云玫,张建春,李 河,等. 枇杷根际土壤真菌对生防木霉菌株P3.9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106-108.

[10]鲁海菊,张建春,沈云玫,等. 枇杷内生真菌对P3.9生防木霉菌株的抑菌作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547-2550.

[11]鲁海菊,王 波,潘柳君,等. 深绿木霉P3.9生防菌株固体发酵条件优化筛选[J]. 北方园艺,2014(14):119-123.

[12]鲁海菊,沈云玫,陶宏征,等. 内生木霉P3.9菌株的多功能性及其枇杷根腐病的盆栽防效[J].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1):1681-1688.

[13]郁雪平,朱伟杰,高观朋,等. 生防木霉菌Th2和T4对甜瓜根围土壤微生态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2009,36(6):522-528.

[14]尹丹韩,高观朋,夏 飞,等. 生防菌哈茨木霉T4对黄瓜根围土

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6-254.

[15]李世贵. 两种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菌生防作用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6]尹 婷. 深绿木霉T2对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及抗药菌株的筛选[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7]古丽君,徐秉良,梁巧兰,等. 生防木霉对草坪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定殖能力研究[J]. 草业学报,2013,22(3):321-326.

[18]燕嗣皇,吴石平,陆德清,等. 木霉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与互作[J].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1):40-46.

[19]陈立华. 哈兹木霉及其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土传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20]沈 萍,范秀容,李广武. 微生物学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9-95.

[21]朱双杰,董丽丽. 哈茨木霉T23和3种土壤有益细菌的相互作用对白菜生长的影响[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44-48.

[22]刘登望. 拌种剂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3]尹淑丽,麻耀华,张丽萍,等. 不同生防菌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2(1):10-14.

[24]尹丹韩. 生防菌P.fluorescens 2P24、CPF10、T.harzianum T4对黄瓜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5]王秋君. 稻麦轮作系统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6]吴 凡,李传荣,崔 萍,等. 不同肥力条件下的桑树根际微生物种群分析[J]. 生态学报,2008,28(6):2674-2681.李君君,戴玲玲,顾安乐,等. 30%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92-95.

猜你喜欢
木霉枇杷
枇杷
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木霉和杀菌剂联用对橡胶榕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
五月枇杷黄似橘
欧盟评估来自一种转基因里氏木霉的α-淀粉酶的安全性
澳新拟批准来自里氏木霉转基因菌株的木聚糖酶作为加工助剂
枇杷
夏月枇杷黄
枇杷糖浆
绿色木霉发酵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