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2020-08-06 14:37周静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周静

摘要:美学学科的文化转向推动美育的文化转向,而大众文化的娱乐导向和社会转型期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使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美文化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成为重要议题。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融合有两条路径:学科融合与媒介互补。前者拓展了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学科的融合、构建“大美育”的课程体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后者提倡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的优势并结合传统文字印刷媒介,取长补短,促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化实现。

关键词:审美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05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美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1]。这份文件在中国美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肯定了高校美育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地位,但目前高校美育在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也特别强调了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肯定性价值,认为在美育工作中必须做到“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深入发展,以娱乐为主要导向的大众文化蓬勃发展,大学校园也不免受到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浸染。大学生有着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乐于接触甚至沉迷于大众文化提供的文化产品,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被动摇,审美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维持健康的社会生态导向具有重要作用。

审美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根本前提在于二者的目标都是实现人性自由而健全地发展,即都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审美文化教育利用大众传媒的文化功能,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推动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将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融合,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融合

高校审美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实践路径:以美学理论为主的理论教育和以艺术实践为主的实践教育。这两种美育路径都强调传统的精英主义和艺术自律的追求,已表现出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日常生活实用性上的局限性。随着美学学科的内部转向和大众传媒的深入发展,高校美育必须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与现实品格,主动适应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扩大自身的功能,由此学界提出了由“审美教育”向“审美文化教育”转型的理念。审美文化教育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依托,引入学校、社会、家庭等多重教育主体,融合思想政治、艺术、人文学科等多种学科话语,打破传统美育囿于学校的局限,美育途径也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扩展到校园环境熏陶和文化产品渗透等多方面,不仅能够提高大學生的审美素质,同时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各领域全面发展,实现精神境界的完善。

教育实践一般是以学校教学活动为核心展开的,课程设计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跨学科美育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课程设计思路,将哲学、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知识都引入美育课程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设计成功地贯彻了这一理念,这一核心课程具有六大单元,其中艺术人文课就占了三门,“分别是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美术人文(Art Humanities)和音乐人文(Music Humanities)”[3]。这些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以经典的文学、美术、音乐艺术作品为基点,深化学生对于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推动他们去深入挖掘这些艺术经典是怎样参与了西方文化性格的建构的。遵循这一思路,我国学者赵伶俐也提出了“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即“以审美对象和知识为主要视点,以审美欣赏活动为主要逻辑线索的,贯通多学科知识的‘视点结构审美化教学模式”[4]。这一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综合美育课程和学科审美化教学,即培养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专门的“美育综合课程”、艺术课程和包含了学科课程的审美化教学,辐射各种活动、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环境等潜在课程,共同推动审美文化教育课程结构的完善。(见图1)

除了审美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思想的引领也至关重要。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切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准则,是高校实施审美文化教育的理论支撑。通过建构“大美育”课程的形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有利于推动高校审美文化教育的政治转向。一方面,在保证审美的“非功利性”的前提下,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形成的审美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导向。此外,还能为审美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提供新时代的素材,充实课堂内容,使大学生的审美观与社会的发展一致,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另一方面,二者的结合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使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介入更加内隐化。在感性化的审美形象中,受众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审美形象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潜移默化地受到向善的观念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从而将精神层面的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

二、媒介互补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出现,现代人告别了文字印刷媒介时代,跨入了电子媒介时代。这个时代以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为主导,强调审美主体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审美文化教育以大众传媒为主要媒介,因此,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既不能忽略电子媒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不应将传统的文字印刷媒介彻底淘汰,而是应该各取所长,实现媒介互补。

传统美育往往依托于纸质教科书和声音、图像为主的多媒体。而审美实践过程往往需要调动多重感官。从感性体验到艺术鉴赏,从情感表达到艺术创造,传统的媒介组合无法满足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每个环节的需求。而进入跨媒介的审美文化教育实践,可以超越文字和图像各自的局限,打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元艺术空间,更有效地将美育观念和原理嵌入其中,更切实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教育主体可以充分挖掘电子媒介的美育资源,通过线上博物馆、知识付费等多种形式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激发深刻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同时拓展了学习的场域,使审美教育走出了教室,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美实践。

随着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电影、电视、互联网各大媒介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产品。电影界出现了大量“叫座又叫好”的红色电影,2019年国庆期间,部分高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文化类电视综艺如《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股清泉,将广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受众在观赏节目的过程中透过审美形象,理解、领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产生广泛的共鸣,增强了观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更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实践。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和道德说教相比,以多媒介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更有利于大学生在自觉接受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理解审美对象中的人格价值内涵,从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自发的情感认同。

作為人类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媒介——文字印刷媒介在人类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主体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进行线性的、有逻辑的阅读实践,带来理性的深度思考和沉浸式审美体验。此外,“印刷术一方面在强化文字的分类特征的同时,也加速了文字拼写和字义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进而导致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诞生”[5]。利用文字印刷媒介有利于国家组织专家编订教育材料并刊印,从而实施统一的审美文化教育。然而,由于美育课程在大学课程设计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通识性的美育课程,优秀的通识性美育教材少之又少,普及性的审美文化教育课程教材的编订应提上日程。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组建杂志社、新闻社等社团,编辑出版报刊,书写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内容,彰显青年的蓬勃力量和道德认识。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文化教育的主体,实现自我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美育承载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等责任与重大使命,从席勒到马尔库塞,都把人类精神解放的任务寄托在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人类价值准则上。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根本前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实施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二者有机融合,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准则,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性的解放,最终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文理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2020-03-08].http://www.gov.cn/xinwen/2015-09/28/content_2939833.htm.

[2]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1).

[3]周宪.知行张力、多媒介性与感同体验:当前大学美育的三个问题[J].美育学刊,2019,10(5):1-10.

[4]赵伶俐.美育:使人格完美和谐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4(21):42-45.

[5]孔帅.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审美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启示[J].美育学刊,2020,11(1):63-68.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