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一滴空山的鸟鸣撬动

2020-08-06 14:59李郁葱
福建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海石头诗歌

李郁葱

1971年6月出生于余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杭州。1990年前后开始创作,文字见于各类杂志,出版有诗集《岁月之光》《醒来在秋天的早上》《此一时 彼一时》《浮世绘》《沙与树》、散文集《盛夏的低语》等多种。曾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诗歌奖、《山花》文学奖、“九月”诗歌评审奖、《安徽文学》年度诗歌奖、李杜诗歌奖等。

登 望 宸 阁

四野匍匐,这一刻忽有天地之念

一个人在午后的假寐中醒来

他遠眺,山河依旧,而风声灌满

这人间的拥挤:从高处看,

如果鸟啼带来视线里的锦绣

那种眩晕似曾相识,那么多

走动的身体,仿佛一个个日子

在平常中消逝,像是树叶的飘落

白驹过隙?抬眼处大江如练

但也仅此而已,有更加奔腾的潮水

更加壮丽的落日……大地的纽扣

它只是触及我压低了的喉咙

如果那么多的声音让我

同时说出,我是这秘密的傀儡

用一种标准打量这些微茫

而它是一个符号,从被

遗忘的地方归来,以一个朝代的

风格,把耻辱修饰为辉煌

把后退盘旋成登高,当那些楼房

那些山水,那些蝼蚁般出入的人群

以水流的起伏聚拢于此

它,一个岛屿,时间之踵的小印痕

雨 夜 街 头

在曾经留下的地方有些风的痕迹

它是一种充满,携带着

夏日惊雷的沉闷,比如是无形中的人

拥抱的姿态像是迈出了腿

但他退缩,仿佛八爪鱼的触须

是什么样的黑暗迫使他压低嗓音

并转身走向寂静无人的院子

夜鸟突然的愤怒压缩着

它的焦虑,痛苦于某种虚无的火

而成为一滴消失的雨。这里

曾经坐满了人,那些纸片一样

被风吹远的人,他们来过,谈论过

此刻,陌生人

坐下,轻声说:你好,异乡人

登 峰 记

仅仅是一场雨推迟了我们的登高

从远山扩展到喉咙低沉的天空

树走来,以风的形状,焦躁

隐忍着发际线;那只雀鸟

(莫非在我的知识之外)

以俯冲的姿态拒绝暴雨将至

但分明听到它一再退却的

叫声,从我沟壑纵横的身体里

是不是江山为镜,上升十米

又是一种景致?有些人觉得相似

倦怠于那些陡峭、壁立之人

他有晦暗相对于山水的命名

左右不过是一场眺望,觊觎

这风声的开阔。歇脚处

是不是有皮囊装下了这千山

数峰青,数峰浓墨又淡出

但隐雷藏于这山后,鸟飞尽

不,它吹灭春花,夏雨如此浩大

远眺

或有所思,那些鸥鸟、礁石

阳光掠过波涛的蓝色。近处,那些石头

压着屋顶的瓦片宛如一本本无字之书

或者是蹁跹之翅羽,它向下滑落

一个天堂的明亮:度假胜地

但远处,休渔期的渔船抛下了锚

在大海深处的沉重间,它无声无息

如果身体的迟钝能够让这大海

平静,那些咆哮会倾入我们

夸夸其谈的酒杯?从那些狭窄的街道

和空虚的贝壳中倾听到时间之盐

更远处,水天一色,我们视野的局限

但真实的声音会翻滚,海继续发育

在无边的酣睡中透下柴火的乡愁

从一树三角梅的缤纷中,有人

把大海的蔚蓝当作自己的深渊,他远眺

当他的身体里灌满了风和夏日

古 道 寄 怀

它比我们长久,这些茂密的榕树

从鸟短暂的叫声中流泻下根须

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它看到大地的深处,一个驻足的

欢欣,从挺拔的圆心中溢出

如果古典的智慧,适合于

这些鹅卵石铺就的道路

它缓慢地拒绝了汽车,但我们

从另外一条水泥敷衍的道路

疾驰而来,从快切入到慢,跳跃

如没有温度的动物。我看到

慢的辽阔,酒局中斟酌的夜色

并没有多少改变,即使风翻开过

这些面容后面的世界波浪起伏

有些人离开过,远,或者更远

但只是一些幻影,直到它发达的根系

隆起于这道路,撬动那石头的冷静

或能够听到雏鸟的鸣叫,以及

它乘着枝叶漏下的光飞动的身影

以 观 云 海

如果是第一声鸟鸣把我带入此山

这鸟鸣变得巍峨而幽深,当山道逶迤

它在左,它在右,又化作山涧潺潺

在我们的耳朵里盛开如浓阴

我并不认识这些植物,这些在卑微中

用绿色的火焰表达着它们的热烈

接受一种指引:这浮动的玉石

晶莹、剔透,沉溺于绿色的风中

远山如海,含着一抹天地间的黛色

那是天地张开的眼眸吗

或者是一种述说,这些奇岩怪石

这些叠翠峰峦,被时间的苍茫所驾驭

但另外一声鸟鸣喊回了我出窍的心

它的陡峭是风景的高度,仿佛大树

从斑驳的阳光间让影子流淌出

大地之心,被遮蔽而又被恣肆着的生命

它们在这群山之间,像突然开阔了的风

突然在聚拢中又散开着的迷雾

退到更远一点的时候,云的言辞

一头突飞之鹰的翅羽托起的山峰

掏 米 洞

1

来自虚妄中的,在夏季

是它不曾枯竭的柔软之火,即使

山下的大海已成良田,即使

能够听到海水的蝴蝶之翅

盈盈一水,穿越这巨大的岩石

它的形成出于一个想象

自然的神迹,如果我们在俯视中

看到脸庞晃动,饥饿的隐喻

凡不劳而获者终将消逝

这水的背影,馈赠,或我们看见的

余香。在最初的挤压和碰撞后

它以偶然的获得说出孤寂的真相

以一滴空山的鸟鸣撬动

我们内心的黑暗,化作这不竭不溢的泉眼

在这荒寂之地,它擦出风的声音

抵达我们每一日的劳作

2

对于饥饿的幻象,在我们寻找的路上

它是独特的吗?像一个

韵脚,置身于当代我们并不讲究

但石头依然是石头,词与词之间的

缝隙:隐约的声音,封闭而自满

如果那里有彩虹升起,而我们相信

现实摩擦着梦幻,更多的地方

藏着我们梦中的惊奇

源源不断地,满足我们的饕餮

没有穷尽的欲望,像独眼之巨人

挖掘那黑暗中坚硬的光

在开阔处,让我们看到七彩的声音

注:掏米洞,位于慈溪伏龙寺侧蛇打滚坡地上,是一脉裸露的泉眼,水波清澈,终年不枯竭,传说以前能掏出米来,后因掏得太多而断绝。

责任编辑林 芝

猜你喜欢
大海石头诗歌
别小瞧了石头
问大海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冬日的大海
诗歌岛·八面来风
令人兴奋的大海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