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2020-08-07 09:21黄宗海严小英罗悦温川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萎缩性螺杆菌幽门

何 黎,黄宗海,石 燕,严小英,罗悦,温川飙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NAG),是我国上消化道症状中最常见的疾病[1],是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之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炎症改变,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2],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CAG)同属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的范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不一,因其临床患者多无特异性和典型性表现,而多表现为如进食前或饱食后胃脘部胀痛或上腹部疼痛、或烧心、嗳气、反酸、口干、口苦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的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健忘等[3-7],西医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中医临床诊断病名主要以症状为主,如以肝区胀痛为主症者,中医称为“肝着”;以胃痛为主症者,中医称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痛为主症者,中医称为“胃痞”;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中医称为“反酸”“嘈杂”等病[3-5]。科雷亚(Correa)级联反应[8]是Correa提出的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目前已被证实[9],即自非萎缩性胃炎(CNAG)一次演变为萎缩性胃炎(CAG)、肠化/上皮内瘤变、胃癌[8],可见,CNAG 为Correa 级联反应模式的起始阶段,为胃癌发病的初始阶段。目前,现代医学对于CNAG的治疗主要是祛除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对症治疗等,但其对症状的缓解及组织黏膜病变进展的效果并不理想[10-11],多项系统评价[12-15]表明,中医药在治疗CNAG方面以其独有的辩证思维、个性化治疗和整体把握的治疗原则,在治疗CNAG 方面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稳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胃黏膜病变。随着研究的深入,对CNAG 的治疗途径不再单一化,不仅可以从中草药煎服治疗,还涉及中医特色如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医药内外治联合治疗,有文献对CNAG 与CAG 的症状与证候研究表明[16-17],脾虚、气滞为CNAG 疾病的主要病机。有关CNAG 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具体的某一个方对其的治疗方面,研究思路狭窄,目前还没有CNAG的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概念在2012年由谷歌正式提出,旨在实现更智能的搜索引擎,并于2013年以后开始在学术界和业界普及,目前,有关大数据风控、智能医疗等的开发应用无不涉及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近几年来无论在信息还是科学计量学以及知识规律、图形表达等领域突出的可视化方法研究。到目前为止,知识图谱已成为各个领域实现可视化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其中,荷兰莱顿大学Van Eck 与Walt-man 研发的可视化软件VOSviewer(VOS)[18-20]和美国Drexel 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利用Java 语言研发的CiteSpace(CS)[21-23]两种可视化软件广受关注。CS 和VOS 都是近年信息可视化与计量图谱研究[24-25]的重要可视化工具。VOS 能够绘制作者、引文、关键词等共现图谱[26],目前,国内运用VOS 的研究文献仅在CNKI 找到13 篇,且运用到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领域还没有相关文献,该软件在聚类技术、图谱绘制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其以冷暖色调突显区分研究内容的重要性,使绘制的图谱内容信息更直观。CS 能够绘制关键词、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共被引文献、共被引期刊等,其优势是把已有的大量零散的文献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图谱,使更加直接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信息和难以觉察的关联关系[27]。目前,国内运用CS 研究中医领域方面的文献有97 篇,运用于其他领域的约有1700 余篇,从国内使用数量和发文数量上来看,CS 比VOS 应用更成熟。有研究表明,在进行作者(偶联)、机构(偶联)、文献共被引和期刊共被引分析时,无论其中的哪一部分,在可视化工具VOS 和CS 的分析结果都显示,VOS可视化的准确度比CS高。但CS注重以树形图及连线等表示各个主题关系强弱,表达的方式主要是图表并茂;VOS 则主要以距离、密度等解构节点之间的聚类关系,但该可视化工具只展示直观图,因此,两种可视化工具结合取长补短,使挖掘研究内容可视化更准确。为此,本研究结合两种可视化工具绘制CNAG 知识图谱,探究近十年CNAG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代表人物、代表文章、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中医优势病种CNAG在知识图谱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数据库,设定检索式为“主题=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精确)或“主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and知识图谱”(精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年11月24日至2019年11月24日,共检索1190 条文献。经人工排除中国重要会议、报纸、新闻、国际会议及不相关文献,结果纳入符合文献233篇,采集数据时间为2019年11月24日。

1.2 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的转换保存方式分别按照两种可视化工具的格式要求进行操作:①针对CiteSpace,需将检索到的结果纳入符合文献的题录以“Refwords”格式导出保存于记事本,保存文件名称格式命名为“download_**”,每条记录主要包括文献作者(A1)、发文机构(JF)、题目(T1)、期刊名称(JF)、摘要(AB)、关键词(K1)、年份(YR)等信息,按照CiteSpace 所需格式转换为相应格式。②对于VOSviewer,将检索到的结果纳入符合文献的题录以“Endnate”样式导出保存于记事本,保存的文件名格式与CS一样,每条记录主要包含的内容也与CS一致,最后根据VOS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1.3 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近年分析研究可视化工具热点CiteSpace 和VOSviewer 两大软件,结合两者分析数据的优点,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等准确、直观的呈现出来。

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作者共被引和热点、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作者共被引分析

将2010年11月24日至2019年11月24日CNKI收录的与CNAG 有关文献数据共233 篇导入VOSviewer。节点为发表论文的作者,选择适当阈值,因本研究录入文献数量有限,所以需要将阈值调到最小,运用录入的参考文献,运行VOSviewer 中的“作者共被引”,得到软件分析结果,如图1。分析某个领域的文献共被引作者可以看出在该领域作者的影响力,同时,对作者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某一时期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可视化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更直观、高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研究。

图1 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图1 是VOSviewer 提供3 种视图之一的“Network Visualization”即网络视图。网络视图能直观反映分析数据权重大小及分析数据间的相关关系。数据即共被引作者在图1 中显示为节点,每个相关联的节点都有线连接,节点字体大小取决于该节点的权重即权重越大,字体与节点越大;节点间的连线代表节点间有合作关系或研究内容相似并用同一颜色表示。当鼠标放在线条上时,能够显示该线条所连接的节点。视图所展示的分析数据的节点即知识图谱中的实体,连线即关系,知识图谱的核心三元组即“实体-关系-实体”。图1 中将具有相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分别用“#1”、“#2”数字注明标出,同样的颜色、同样的数字表明各个作者相互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或研究方向相似,可以直观了解共被引作者合作关系。

由图1 可知,节点较大表明所写文献被引频次也较多,其中以刘凤斌、李培武和潘静琳为代表所写文章被引频次最多,刘凤斌、李培武和潘静琳分别都写了3 篇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文章,从图1 中的节点大小和节点间的连线可以看出其之间的研究方向相类似,李培武和潘静琳之间合作较紧密,又分别以各自研究领域为首,分成不同的集群,同时,这些集群与集群之间又相互关联。说明从作者共被引方面来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已不是孤立的状态,作者与作者之间相互关联,以某一作者为主体形成的集群之间也形成关系。

首先,分析以李培武为首的作者集群,李培武[17]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这一领域贡献最大的文献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文献研究,这篇文献被引频次达到261次,这篇文献的核心作者还有刘凤斌、潘静琳、梁怀枫和黄远程,呼应了本文之前提到的作者与作者之间研究相关联;其次,这三人之间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在CNKI能检索到的文献屈指可数,其研究的核心主要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真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李培武等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文献研究方面,主要阐述了CNAG 和CAG 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从检索文献、病例辩证分型及数据库建立等方面对CNAG 和CAG 的证候、病性类、病位类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以及构成比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发现两者在证候、病性类、病位类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以及构成比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从证候而言,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气虚证为CNAG 和CAG 的核心证候,其中CNAG 病机以胃气滞显著,CAG 病机以脾气虚更为显著。从证素而言,CNAG 气滞、阳虚证素多于CAG,CAG 瘀证素多于CNAG;从病位而言,CNAG 病位多在胃,CAG 病位多在脾;胃阴亏虚、胃络瘀阻是CAG 区别于CNAG 的主要证候特点。李培武等从证候、证素等方面对CNAG和CAG 的研究进行了区分,进而从中医药治疗的角度针对性的为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从证候特点、证素、病机等方面更准确的对这两种疾病进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治疗。最后是以潘静琳和刘凤斌为核心的作者集群,潘静琳和刘凤斌的研究领域和李培武相近,三者共同于2019年期间在“中医杂志”与其他作者发表关于CNAG和CAG的研究,根据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分析结果可知,在作者共被引方面,形成了以李培武、刘凤斌和潘静琳和圆心并向四周扩散的椭圆,在CNAG与CAG研究方面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

图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聚类结果(网络聚类可视化)

2.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结果分析

VOSviewer 是可以用来基于网络数据创建地图的软件,地图创建使用VOS 映射技术和VOS 聚类技术,VOS 聚类技术是基于模块化聚类技术的,在系统模块化分解或聚类研究中,主要采用启发式聚类方法对实例进行模块化分解,或者对聚类算法原理和方法进行改进[26]。借助VOSviewer 软件,利用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来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的热点领域。关键词是所论述文章的主心骨,是作者想要表达和对文章的精炼与概况,即使在文章中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8]。把从CNKI导入的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文献数据导入VOSviewer,此时节点代表为关键词,运行VOSviewer 得到关键词的聚类知识图谱。如图2、图3。

导出VOSviewer 运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图2、图3的分析,概况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从图2、图3可知,以“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以及“临床观察”为突出的关键词及研究热点。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最核心的部分,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因此“幽门螺杆菌”一词被引频次最多、节点最大,以“幽门螺杆菌”为核心,其余关键词紧密分散在其周围。幽门螺旋杆菌(HP)属微需氧菌,是一种定植在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等有显著相关性[29-3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发展成为胃癌的过程之一,故根除HP 可消除HP 相关性慢性胃炎活动性,使慢性炎症程度减轻,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进一步发展[32]。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不同,西医治疗HP 发展到目前主要方法有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多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使HP 耐药性更强,不利于慢性胃炎过程的治疗;中医在治疗HP 方面历史悠久,虽然古代医籍没有相关记载,但随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针对HP 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中西医联合可凸显个体化治疗优势,提高抗生素敏感性,减少耐药,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33-34],无论是从疗效还是用药过程产生的副作用来看,中医治疗注重人体脏腑功能的恢复状态,注重患者动态变化,西医主要运用抗生素抑制HP,不利于疾病长期治疗。因此,结合目前CNKI 有关文献以及VOS 可视化工具分析结果,针对幽门螺杆菌导致的CANG疗法主要表现在中医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两方面,所以本课题所分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之间又是紧密相关。中医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主要体现在疗效方面。有临床研究表明,阳明胃热是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发病机制,还与脾虚湿邪内生、肝的疏泄条达有关[35],即胃、脾、肝三个脏腑和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有关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针对临床症状找准病因病机确定证型,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文献有针对某一个证型用某一个确定经典基础方,如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湿热中阻证、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等。判断患者疾病有没有好转关键要看服药后有没有疗效,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的关键在于经过治疗后的CNAG 是否像CAG发展,HP 阳性是否继续加重,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有无改变,临床症状有无好转等,并且长期坚持中医药治疗,可以维持长期稳定有效,防止CANG转变为CAG是中医药临床治疗最佳结果也是努力实现的目标。

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1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图4表明,首先,从CiteSpace生成的CANG文献研究机构图谱,关于CANG 的研究在各个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各个研究机构之间实现零交流模式,仅限于机构区域内部合作,不利于领域内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只与隶属北京那一片区域合作,江西中医药大学只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下级学校合作,成都中医药大学也只和四川境内机构合作,等等。其次,从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和中心性来看,排在前两位的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和东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发文量分别都只有3篇,中心性都为0,与其他机构没有合作,在CNAG 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影响力。总之,有关CANG 学术研究在主要研究机构方面并没有形成强大队伍,机构与机构之间学术交流紧闭,研究机构发文量也没有形成一定数量,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突破。

图4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网络图

4 结论与思考

有研究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在我国为40%-70%[33],而HP 感染患者胃癌患病率是未HP 感染者的4-6 倍[36],且HP 感染患者从慢性胃炎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再到肠化生,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37]。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是临床确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金指标,病理检查及电子胃镜检查诊断标准符合《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镜检查时,在胃窦部距离幽门口5 cm 以内,取胃黏膜组织2 - 3 块,10%甲醛溶液保存,行病理检查。非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①黏膜粗糙不平,呈细、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②可见红斑,与周围黏膜比较,呈点状、片状和条状;③黏膜渗出,反光增强,少苍白,肿胀感,胃小凹明显。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会给出明确的判断结果,根据检查给出的结果结合中医临床症状,确定病因及证型,实现中医药治疗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缓解病情进一步加剧甚至根除病因治愈患者,减轻患者痛苦及担忧,达到病情长期稳定发展,不继续向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癌发展。

本 研 究 通 过 对2010年11月24日 至2019年11月24日有关CANG 的共被引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及研究机构通过可视化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使CANG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前沿得到可视化。本研究最先通过VOSviewer 对CANG 进行了作者共被引关系分析,同时对该领域的关键词热进行分析。通过作者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可知,近十年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的作者主要有李培武、潘静琳和刘凤斌,并且形成的知识图谱中以其三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作者与作者之间相互合作、研究方向也相类似,但从分析结果来看,有关CANG领域的研究在作者共被引方面并没有真正形成主心骨,核心并不突出。通过关键词热点聚类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是CNAG研究领域近十年来突出研究热点,其中以幽门螺杆菌研究为主。最后,结合CiteSpace 进行研究机构分析,得出各个研究机构在CANG领域的研究存在严重学术壁垒,学术交流封闭式,机构发文量不高,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主心骨,也没有相关合作迹象。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在CANG 领域的研究接近“空白期”,根据研究热点聚类可以得出幽门螺杆菌在整个研究中占比较重,解决方法是从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入手,但聚类结果中没有得出除幽门螺杆菌以外的引起CANG 的其他原因,可以猜测在CANG 研究方面缺乏大量前期基础,结合查阅文献,大部分前期基础都是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关。结合本研究对CANG 进行的可视化研究,有关CANG 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研究的结果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对CANG 在各个阶段的研究,以提高CANG 研究的重要性,从实际解决问题。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相关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认识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萎缩性螺杆菌幽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Ⅲ期贲门腺癌预后的研究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
谈谈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