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0-08-07 05:33张艳赵飞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艳 赵飞

摘 要: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理念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作用,就必须将其转化为社会广泛认同、认可的价值标准。重点建构社会基础、内在驱动力、重要载体和制度保障等机制,对于积极有效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边疆

中图分类号:D920;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17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理念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转化为社会所广泛认同、认可的价值标准,才能真正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内在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认同的动力源泉,才能及时化解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利益,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向心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因此,积极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选择具有重大研究探索价值。

一、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宣传的社会工程是我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性基础

人的社会性特性和社会性本质直接决定了人类可能以需要的方式接近和认同,从而能够达成某种共识。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类可以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可以起到聚合、凝聚的作用。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应用到我们不同的民族也是一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同的民族建构共同的主流价值观是可能的。在民族地区文化中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且这种契合与民族地区现存的民族文化、历史等并不冲突,也不矛盾,更没有影响到民族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有一种聚合、引领的作用,能够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

积极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我们引入社会工程思维或者社会工程视角,结合实际统筹和整合。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宗教文化影响较大的特殊性。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和需要,我们应运用现代社会工程的价值标准和信息方式,综合梳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科学合理运用社会工程建设方式,构建一套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政治实现的、社会认同的子工程。我们要在这一过程中考虑民族地区改革建设发展的综合情况,采取稳妥、循序渐进、稳定的治理思路综合设计。我们要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视为一个综合系统,将这一系统综合工程分为多个子系统,使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多元化、多样化中求得最大限度的共识,内化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凝聚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使这一强大精神力量逐渐汇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成为各族群众信仰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充分借助和利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建构起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地区存在的多重价值观之间融合、融入的桥梁和纽带,逐渐形成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整合和统筹各方面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建立健全有效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利益的协调和保护机制

主观性存在,或者主观的东西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必然与物质和利益密切相关,可以说,物质或者利益就是这些主观性存在或者主观的东西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根源。“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03。可见,我们人类奋斗或者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离不开利益的支配,都与利益直接相关。我们在这里谈到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政治利益、精神利益、文化利益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利益直接决定了价值主体对价值规范的选择和认同。任何价值观念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表达或诉求。每一个人所选择的价值观,其中一个起重要支配作用的因素就是利益追求,这种利益追求恰恰构成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比较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标准,以及价值追求的驱动力。

恩格斯曾指出,“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439价值认同的深层根源依然是共同利益。因此,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建立健全社会各阶层的、能够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利益共享”为目标调试价值冲突和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拓展共同利益,建构长效有效的利益保护机制;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协商机制。要坚持公平、平等、互利互让原则,使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进而调适各族人民群众思想上的的冲突和文化上的激撞,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导。以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驻扎在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灵,形成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外化为人们的价值实践,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行为,从而进一步有力夯实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利益基础。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注重理论宣传多样化和层次化

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利益主体、多样价值观念并存的格局,是现在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我国各地区并不是同步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性。这种区域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之由于传统、历史等多种原因,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传统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这些都决定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建设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因此,要分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普及和宣传,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着重选择民族地区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方式,重视推进中的层次性,分类推进,以人为本。在宣传过程中坚持以良好的态度教育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宣传与“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普遍存在的理论焦点问题的同时,必须着重考虑解决实际问题,从各族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群众疑惑入手,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把价值观培育和渗透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全过程之中,分层次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推进的浓厚氛围,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为引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化解民族地区存在的冲突、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大众化的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和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制度设计、治理体系、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映,应该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安排中得以充分体现。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是夯实共同的思想道德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要依靠宣传教育,更要用制度来保证各项民族政策的落实执行。这对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我们在民族地区各项社会制度、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要体现和反映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和特征,要在制度的整体设计以及整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注意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制度改革的步骤和方式,做到科学规划。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体现价值导向,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注重理论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的作用,探索健全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汇聚社会各种资源,健全全社会积极参与联动的机制,从而为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时代背景下,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文化环境,团结和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点建构社会基础、内在驱动力、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机制,积极有效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