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方活命饮药线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

2020-08-08 06:14陈莹璐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7期
关键词:挂线肛管瘘管

陈莹璐 傅 燕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肛瘘是指由于直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因素导致形成肛门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异常通路。肛门部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旁破溃流脓、疼痛不适及肛周瘙痒等,病程迁延难愈。高位肛瘘是指瘘管的通路高度超过肛门外括约肌的深层位置(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的肛瘘[1],是肛肠外科常见的疑难病之一。据目前流行病学统计,肛瘘在国外的发病率约为8%,国内约为1.67%~3.60%,其中高位肛瘘占肛瘘的5%~10%,目前,手术挂线疗法是治疗高位肛瘘的常用方法之一[2-5]。笔者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肛瘘住院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仙方活命饮药线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肛瘘临床诊治指南》[6]高位肛瘘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关于肛漏病湿热下注证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高位肛瘘诊断标准,处于稳定期,无急性感染症状;有明确的内口、瘘道、外口的手术指征[6];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证;年龄18~65岁;愿意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妇女;伴有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中药过敏体质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本院肛肠科肛瘘住院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20~61岁,平均(41.28±10.47)岁;病程1.2~5.5年,平均(4.28±1.35)年。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18~63岁,平均(40.37±9.11)岁;病程1.0~6.5年,平均(4.15±1.3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仙方活命饮药线高位挂线治疗。组方:白芷3 g,当归尾、贝母、赤芍药、甘草节、防风、乳香、没药、皂角刺(炒)、天花粉、穿山甲(炙)各6 g,陈皮、金银花各9 g。熬制为30 mL;“0”号丝线浸泡药液1 h应用。低位瘘道切开高位药线挂线手术,其方法是高位肛瘘的瘘管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的部分先切开,切开的高度至齿线为止,搔刮瘘道和清除腐肉组织,充分引流通畅,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的部分采用仙方活命饮药线挂线法,挂线的位置高度需达到瘘管腔顶端部,挂线部分为肛管直环肌束或部分肛直环肌束及黏膜等组织。对照组采取低位切开传统普通橡皮筋挂线治疗。方法是高位肛瘘的瘘管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的部分先切开,切开的高度至齿线为止,搔刮瘘道和清除腐肉组织,充分引流通畅,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的部分采用传统橡皮筋挂线法,橡皮筋挂线的位置高度需达到瘘管腔顶端部,挂线部分为肛管直环肌束或部分肛直环肌束及黏膜等组织。两组术后处理相同,均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流质饮食,第2日起进普食,便后用温水坐浴,伤口每日油纱换药。

1.4 观察指标 1)术后主要症状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3、7日疼痛、肿胀、渗出评分。采用Lad疼痛评估量表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8]。肿胀评分标准[6]如下。1分:组织稍隆起,肤纹存在。2分:组织隆起,肤纹模糊。3分:组织明显隆起,肤纹消失。创面渗液评价标准[7]如下。0分:无渗出液。1分:沾染纱布1~3层。2分:沾染纱布4~6层。3分:沾染纱布在7层以上。2)创面愈合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创面愈合标准:创面上皮完全覆盖,疤痕坚实[9]。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总体临床疗效:疗效指数(n)=(治疗前症状总评分-治疗后症状总评分)/治疗前症状总评分×100%。痊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n≥90%)。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90%>n≥60%)。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60%>n≥30%)。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n<30%)。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术后第3日、第7日两组疼痛、肿胀、渗出液评分均较术后第1日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组愈合时间为(21.46 ±2.12)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27.84±3.91)d,治疗组切口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术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术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疼痛 肿胀 渗液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治疗组(n=31)对照组(n=33)2.17±0.64 1.61±0.13*△0.75±0.29*△2.39±0.18 1.85±0.34*1.24±0.36*2.19±0.47 1.63±0.55*△0.72±0.94*△2.41±0.33 1.95±0.40*1.13±0.87*2.32±0.41 1.65±0.43*△0.71±0.56*△2.53±0.39 1.88±0.46*1.02±0.27*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高位肛瘘是一种不能自愈的疾病,因其病变部位高而深,主、支管道走形错综复杂,深部死腔的临床特点,被公认为肛肠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高位肛瘘治疗难点就是彻底的清创和肛门功能的维护这一对矛盾。挂线疗法用于高位肛瘘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肛门失禁。这项传统技术最早的记录来自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书中记载作者患肛瘘多年未愈,最后经过挂线法治疗后痊愈的过程:“予患此疾一十七年,遍览群书,系遵古法,治疗无功……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七十余日,方获全功”。该书还详尽记录了如何挂线的具体方法:“一漏并三痈,不论疮孔数十,但择近肛者,以马莲草探之,若一孔通肠者,先将银条曲转,探入谷道钩出草头,将线六七寸一头挽成活套扣,以不挽线头系草上引过大肠,解线头穿活口内出寸长,系三钱四五分铅锤悬空坠之,坐卧方便使不粘衣,可取速效”。自此以后《外科大成》《医门补要》等古籍也记载了挂线疗法[10]。至今,挂线疗法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作为高位肛瘘的主流治疗方式[11]。这种缓慢切开瘘管的方法,具有突出的优势:在挂线内的组织,被挂线逐渐剖开的过程中,创面基底也同步开始愈合。括约肌虽然被切断,但瘢痕组织已经固定其断端,不致因切割而回缩,使分离不会太大,不会引起肛门失禁。通过“以线代刀”,缓速切割高位经括约肌瘘管所涉及的肌层,不仅避免一次性切断肛门括约肌出现肛门功能损伤,并持续引流深部感染灶,使瘘道引流通畅[12]。瘘管切开挂线术总体治愈率较高,但挂线后创面疼痛明显,且在伤口修复期间常需多次紧线,反复的疼痛折磨让患者心理及身体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本院肛肠科采用活血化腐生肌、消肿止痛药物术中直接作用于创面,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挂线脱落促进伤口修复。基于长期的临床经验并根据肛漏湿热下注证的特点,选用仙方活命饮原方制成药线。该方出自宋代名医陈自明,见于《校注妇人良方》,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等组成,具有活血清热解毒、行气消肿溃坚的作用,主治阳证的痈疡肿毒。前人尊奉本方为“疮疡之圣药”[13]。方中金银花重用为君,质轻味甘寒,功能清热解毒,解气分及血分热毒,芳香开散之性助散结消痈,为痈疮肿毒阳证之要药。乳香、没药、当归尾、陈皮、赤芍合用通调气血、祛瘀行滞,致经络气血通达,则邪气无滞留之地,共为臣药。防风、白芷调畅营卫,佐助消散痈肿;穿山甲、皂角刺为走窜之品,舒经活络,透脓消肿,且引药直达病处;天花粉、浙贝母散结化痰消肿,共为佐药。甘草能调和诸药。本方诸药配伍精妙,行气活血止痛而不耗正气,消痈解毒而不耗伤胃气,散结消肿而不耗阴液,能活血化腐止痛、清热解毒散瘀,多方面作用于致病原因,能有效阻断热毒、瘀滞,从而化腐生肌促进创面修复[14]。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仙方活命饮水提醇沉液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肉芽组织增生[15];可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有刺激和加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6];能明显提高其痛阈[17]。由此可见,仙方活命饮具有较好的抗感染、提升免疫功能及止痛作用[18]。临床实践经验得出:采用仙方活命饮药线有活血化腐生肌之功效,能减轻伤口疼痛[19],疗效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临床观察时间较短,病例数较少,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更深入广泛地进行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挂线肛管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肛瘘挂线技术的研究进展
全国名中医陈民藩教授肛瘘挂线技术经验总结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