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0-08-12 05:56颜潇潇潘付堂施仲香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疱天疱疮水疱

王 娜 刘 红 颜潇潇 潘付堂 施仲香 张福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2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口腔起水疱、血疱,伴有发热,最高体温40℃,当地给予“抗病毒、消炎”治疗5天,病情好转。随后头皮、颈部起水疱,患者遂就诊于山西某三甲医院,取陈旧性水疱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天疱疮改变。予以“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患者未服用。皮损逐渐扩展,双手足、躯干散在红斑,伴有疼痛及水疱。患者就诊于山西大学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天疱疮”,于2019年7月1日开始服用甲泼尼龙6片/d,皮损消退不明显,随后甲泼尼龙加至8片/d,疗效欠佳。于2019年7月15日患者就诊于北大某三甲医院,再次行病理+免疫病理:表皮下疱,真皮乳头明显中性粒细胞、伴个别嗜酸粒细胞,免疫病理检查阴性,考虑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可能。给予氨苯砜150 mg/d×10 d,疗效可,原有红斑、水疱大部分消退,于2019年7月21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本次发病以来,有发热、口腔溃疡,伴脱发、肌肉乏力,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84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2/71 mmHg,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腔舌体下方、舌周见浅表糜烂(图1a、1b),颈胸部、腹股沟等部位见色素沉着斑,少许痂皮;双手足红斑、肿胀,躯干、四肢、肘窝可见新发疱壁紧张的水疱(图1c~1h),约豆粒大,尼氏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平素健康状况良好。乙型肝炎病原携带多年,肝功能正常。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不良嗜好。辅助检查:血常规示RBC 3.74×1012/L↓,HGB 110.00 g/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4.00↓,NEU% 76.90%↑,LYM% 14.00%↓,网织红细胞绝对值345.20×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9.23%↑;生化常规: ALT 11 IU/L,AST 11 IU/L,TP 69.9 g/L,ALB 45.1 g/L,TBIL 35.4 μmol/L,BUN 3.62 mmol/L,Cr 46 μmol/L,C反应蛋白:0.93 mg/L。血沉:33 mm/h。尿常规、RF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球蛋白IgE 115.1 ku/L。取颈部水疱及少许周围正常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图2a)。DIF:表皮基底膜IgG、C3、IgM、IgA阳性带状沉积(图2b~2e),建议临床查血ENA系列及盐裂。ANA实验1∶100阳性核颗粒型,dsDNA、ENA多态抗体谱阴性。HLA-B*13:01阳性,抗VII型胶原抗体 96.4 U/mL。盐裂IIF免疫实验:IgG沉积在真皮侧(图2f)。ELISA:BP180,BP230均阴性。

图1 1a、1b:口腔舌体下方、舌周见浅表糜烂;1c~1h:胸腹部、双手、肘窝处、双足可见红斑、水疱,疱壁紧张,不易破溃

图2 2a:表皮下水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HE,×200);2b~2e:表皮基底膜IgG、C3、IgM、IgA阳性带状沉积(DIF,×200);2f: IgG沉积在真皮侧(盐裂IIF,×200)

诊断: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BA)。 治疗:给予甲泼尼龙40 mg/d静滴,氨苯砜100 mg日1次,人免疫球蛋白15 g/d×5 d,吗替麦考酚酯1.0 g日2次治疗,病情好转,未见新发水疱,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出院时甲泼尼龙24 mg/d,吗替麦考酚酯0.75 g日2次。出院时患者病情明显减轻,原有皮损干涸、结痂,部分痂皮脱落留有色素减退斑,未见新发皮损(图3)。甲泼尼龙减至20 mg/d后,改为每月复诊,患者诉无新发皮疹,甲泼尼龙每月减4 mg。2019年9月16日患者已减至甲泼尼龙片每日12 mg/d,患者无不适,未见新发皮疹,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均未见明显异常。

图3 躯干、四肢、双手足原有红斑、水疱消退,未见新发皮损

2 讨论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IBD),可累及皮肤和黏膜[1]。血循环中有抗VII型胶原的自身抗体。它可以呈现多种表型,但最常见的是机械型和炎症型[2,3]。患有机械型EBA的患者在创伤部位出现非炎性大疱、糜烂,而非机械型的患者出现炎性病变,其通常模仿其他大疱性疾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线性IgA大疱性疾病和黏膜类天疱疮。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混合型,也有部分患者在疾病期间发生类型转换。由于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EBA最初在1895年被描述为成年发病形式的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4]。然而,随着免疫诊断学的改进,EBA被归类为独特的获得性AIBD[5-7]。EBA被认为具有遗传易感性,HLA-DRB1*15和HLA-DRB1*16的过度表达,与非洲人后裔的黑人患者中的HLA-DRB1*15:03等位基因特别相关[8,9]。与营养不良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相比,它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EBA的发病率为0.08/106~0.5/106,男女比例相同[10,11]。EBA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中位年龄为50岁,30岁和70~80岁为发病高峰[10,11]。非机械型占EBA病例的55%,其次是机械型,占38%,具有两者特征的形式7%[11]。EBA占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1/18,在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中,9.6%的EBA患者被发现患有合并症[11]。在这些患者中,4.4%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另外的AIBD、甲状腺炎、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相关[11]。20%的患者还发现了ANA抗体阳性[11]。虽然罕见,有5例获得性血友病A与EBA伴发[12]。

诊断标准:表皮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标准(改编自国际大疱性疾病组诊断EBA的诊断标准)[13]。发生以下情况极有可能诊断:(1)与EBA一致的大疱性疾病;(2)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的组织病理学(可选);(3)DIF显示:病灶周围皮肤沿基底膜带有线状IgG,C3,IgA和/或IgM阳性沉积;(4)通过ELISA或IIF在表达VII型胶原的人类细胞上检测到循环抗VII型胶原的自身抗体;(5)对于血清反应阴性的患者,在VII型胶原蛋白缺乏的皮肤上通过间接IEM(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或IIF阴性标记锚定纤维。如果存在(1)和(3)并且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则诊断是明确的:(6)DIF上的U型锯齿模式;(7)病灶周围皮肤的直接IEM在原纤维固定区+/-下层有免疫沉积;(8)在IV型胶原蛋白以下具有体内结合免疫沉积物的荧光覆盖抗原表位(fluorescence overlay antigen mapping, FOAM)。如果无法进行(6)~(8)的测试,则如果存在(1)和(3),则可以进行诊断和(9)在SSS上对DIF和/或IIF进行皮肤标记。

直接免疫荧光(DIF)中U型锯齿状模式可用于区分EBA和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U型锯齿可将EBA患者与BP,黏膜性类天疱疮(MMP),LABD,抗p200类天疱疮和抗层粘连蛋白332类天疱疮的患者区分开来,其特异性高达100%[14],间接免疫荧光(IIF)和盐裂(salt split skin, SSS)在区分EBA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及黏膜性类天疱疮方面的敏感性74.7%,特异性高达99%[15],该检测的局限性在于抗层黏蛋白332和抗p200天疱疮的患者在盐裂的真皮侧也可以阳性。已经开发出多种ELISA测定法来检测VII胶原自身抗体[16]。根据所使用的表位不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会显著不同,敏感性范围为30%~97.9%。血清抗VII胶原蛋白IgG抗体的定量分析与临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15]。

患者多次误诊的原因,考虑如下:(1)与病理取材相关,早期患者的水疱不多,取材时应该选择新发红斑及水疱;(2)疾病早期,患者的抗体滴度偏低,可能需要多次取材行免疫病理DIF染色来明确诊断;(3)患者对氨苯砜治疗反应良好,可能是导致误诊的另一个原因。该病需要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大疱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IgA天疱疮等进行鉴别。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与基因相关的遗传性皮肤病,出生即可发生,具有明显的特征性皮损,即受压或摩擦部位容易出现皮肤松解或水疱、大疱,甚至血疱。组织病理改变为表皮下水疱和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DIF(-),与EBA相鉴别。治疗上有文献报道维甲酸对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有效[17],部分严重患者可考虑维A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而EBA的治疗仍存在挑战性。该患者的诊断思路或许能给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EBA的低流行及缺乏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的治疗仍存在挑战[18]。秋水仙碱是该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单独使用或者辅助糖皮质激素减量,推荐起始剂量为0.5~2.0 mg/d,病情控制后,维持最低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氨苯砜通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推荐起始剂量50~150 mg/d,在儿童EBA患者中疗效显著。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可以有效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可以有效的控制难治性EBA,推荐剂量为2~3 g/d。

EBA通常对以上治疗方案抵抗,呈慢性病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2 mg/kg应用2~4个周期,可以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缓解期可长达53.9个月[19]。目前的治疗进展是CD20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美罗华)在少部分EBA患者中进行了临床试验,推荐剂量是375 mg/m2连续应用4周,或者每两周1次,每次1000 mg。通常应用后2~3个月起效。

猜你喜欢
大疱天疱疮水疱
体检发现肺大疱,需要做手术切掉吗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军事飞行人员肺大疱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肺大疱患者高压氧治疗二例报告
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
肺大疱患者高压氧治疗的风险评估及防控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与天疱疮临床表型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不同治疗时机对扁平苔癣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