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浅析

2020-08-13 07:02李佳楠周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控制

李佳楠 周丹

[摘 要] 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两国在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在美国培训学习的切身体会,对比我国的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更社会化,人才培养更个性化、质量控制更多元化。美国高等教育并非完美,也有一些弊端和问题,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 中美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控制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生物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302)

[作者简介] 李佳楠(1978—),女,湖北武汉人,医学博士,江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改革及教学竞赛相关研究;周 丹(1978—),女,湖北武汉人,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108-03    [收稿日期] 2019-09-18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和内涵。一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最好的教育,毕竟它成功培育出许多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过去的十几年里,各国竞相学习与效仿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然而美国的教育专家们也在研究教育体制中的问题,甚至开始借鉴亚洲的教育经验。此次有幸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培训与学习,并与教育专家交流,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现梳理如下。

一、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化

美国共有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4000多所。大致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社区大学以及专业院校,分别对应中国高校重点名牌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艺术院校。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在分类上与美国非常相似,然而权力分散和非集中化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最显著的区别。在美国,教育管理体系的各分支,如联邦政府、州政府、民间认证机构以及高校自身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美国高校拥有绝对的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性,诸如教授聘任,学生招收,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财政开支等各方面都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学校的日常管理模式为双轨系统调控,即科研教学线和行政线,两条线均由校长负责,但是大学自主并不等于校长独裁。绝大多数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主要决定大学的大政方针,确保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一切决策趋于民主化和科学化。董事会负责审批专业和课程设置、决定学费标准和校园基本建设、审批学校经费预算以及决定校长聘任人选等重大事项。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设有教育部作为中心教育控制机构,教育部对高校具有绝对主导作用,高校处于从属与服从地位。校长是学校最高权力的代表,由行政机关委派并对行政机关负责,因此学校的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行政办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无法真正实现教授指导的学术治校,也无法真正实现行政线为科研教学线服务。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人才培养个性化

在教育理念方面,美国高等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该指导思想下,美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非常突出,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是否上大学,何时上大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等等。美国学生上大学是为了获取工作能力,从而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美国学生学习非常有针对性,学校也是按社会需求开设课程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中国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尽管当前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人数众多,条件有限,高考几乎作为是否能接受高等教育唯一的选拔方式,影响着大多数学生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教育在小学、中学阶段更注重应试教育,大学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可是学生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教育的顺利进行。很多学生读大学、读研究生并不是对某个专业领域感兴趣,而是为了拿个文凭,好找工作。

在专业选择上,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入学后一般先进入文理艺术学院,学习一至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选择专业,并转入相应的院系,因此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此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美国高等院校会根据需求新增专业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专业或转换专业乃至学校。在中国,高校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成绩统一进行。招生过程中,专业的选择关系到能否被高校录取。绝大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会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因此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当然,中国的大学教育也给了学生专业选择的余地,但美国比较自由度要小得多。学生入学后,一些确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并参加相应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部分学生可以转入其他专业,但转专业的名额往往是受限的,且转专业的机会只有一次。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学生选专业的特点不难看出,美国的体制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完全按自己的志愿选专业,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但也有弊端,美国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没有规划,就很难成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学校的软硬件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专业选择的广度和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放开。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渐增强、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选专业的范围和力度都在进一步加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基本都是按社会需求开设课程,课程设置更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的综合,特别强调文、理、工的交叉渗透,以传授学生各种专业领域知识,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潜能。由于开设的课程面广且量多,学生在学业选择上享有更多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通常只有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才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这些精英学生往往能做出创新性成果。在中国,虽然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都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也愈来愈注重社会实践环节,但课程设置通常是学生入校时就设定的,無法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变更。有些教学内容跟不上学科和时代发展,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也相对较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此外,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对教学和学术影响也很大,鲜明的层级关系、冗杂庞大的行政系统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缺乏。美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表面上似乎比我国的浅显,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造能力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美国高等教育中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常常以小型讨论班为基础,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的切入点往往是一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尚存在的争论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学中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并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对权威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性意见,帮助学生建立分析、评价和组织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而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内容宽泛,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题材,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此外,美国高校教室布置也非常灵动,有的教室内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师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布置教室,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甚至成为某个小组的领导者。有的阶梯教室为弧形构造,更符合合作化教学场景。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学习的系统性。教师授课须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尽管学生也有互动式的提问,但这种提问往往集中在课后,而不是课堂上。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和记为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课堂内容也相当丰富,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好,但创新意识缺失,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应试型学生。

三、质量控制多元化

美国高校的评估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鉴定,二是评价。通过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监督与管理。教师和学生是评估的主体,为保证评估主体的独立性及客观公正性,评估往往由美国新闻媒体参与,包括发起、组织、主持并发布高等学校排行结果。中国的高教评估模式主要有国家评估与高校内部评估两种。其中国家评估分为合格评估(鉴定)和办学水平评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形式有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评估和认证、独立学院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等。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以社会评估为主,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由民间机构对高校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正是由于评估属于社会监督而非官方控制,因而客观公正性、科学民主性强、公众权威性均受到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国高教评估机构由大批专家组成,充分体现出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公平性,故为高校与社会所公认。高校是否能立足、生存、发展与评估结果息息相关,评估结果太差,会影响政府、财团的资助以及毕业生,进一步影响招生,因此学校会想方设法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是美国大学普遍重视评估,主动争取“我要评”的重要原因。中国高教评估是学习、吸收他国成熟、有益经验,结合国情进行移植、借鉴和普及的,因此主要以行政评估为主,评估多以政策法令下达,但也正向官方与民间配套评估形式过渡。评估的结果同样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但公众对评估结果甚少关注,因此社会影响不大。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评估成为高校管理、发展的自身需要。美国通过民间机构来实施评价,从而造成社会影响以控制学校发展,体现出社会控制效应。高校通过参加评估,能切实获得社会承认和支持的各种好处,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因此会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并成为高校追求生存发展的本能需求,因而评估的开放性成为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教师们改进教学、提高水平及其聘用提职的竞争性也有赖于教学评价的结果,所以教师都十分看重评估,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争当受益者,使评估活动成为具有现实、客观意义的双向需求内容。中国的高教评估还呈现封闭性,评估结果发挥的效益尚不很明显。且中国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强调检查、评价、监督三重职能,国家的相关法令作为评估的最基本准则。评估工作尚不配套、也不系统。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呈现单一、分散和封闭的特性。在现阶段,社会对学校的压力不大,或者压力传递并不直接,因而评估的现实性、重要性还无法显露。加之评估结果不公开,也未与国家拨款、教师职称晋升、招生名额分配等相联系,因此经由评估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在学校及教师心目中评估的分量并不是太重,故参与评估的积极性、紧迫性不强烈,往往是应付的态度。评估引起的竞争性也没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挂钩,所以即便参与评估也是比较被动。

比较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以及质量控制便不难看出,美国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把握前沿知识的主动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开放竞争的社会评估体系等,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我们亦要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建设“双一流”高校、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胥蓓蕾.中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2]桂森林.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引发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3).

[3]郝燕萍.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

[4]韩雪,张兰威,马莺,等.浅析中美高等教育体制差别[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5]杨婷婷.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6(11).

[6]张晶晶,何元贵.全球化视域下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

[7]胥蓓蕾.中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8]桂森林.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引发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3).

[9]郝燕萍.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

[10]韩雪,张兰威,马莺,等.浅析中美高等教育体制差别[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11]杨婷婷.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6(11).

[12]张晶晶,何元贵.全球化视域下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控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