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20-08-13 07:19魏朝静
卷宗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精准扶贫

摘 要:做好当前高校精准扶贫视域贫困资助工作实现教育脱贫的重要手段,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先现需要阐释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概念与工作意义,接下来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现状分析,资助对象缺乏精准认定,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力量的缺乏,对于精准资助对象动态管理稍显不足,资助过程重资助轻帮扶,尤其是缺乏心理资助与精神资助。最后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策略建构,建构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精准资助工作队伍,建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中的心理扶贫,从新制定精准标准,健全现有认定机制。

关键词: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教委在2017年发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纳入高校育人系统中,强调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等结合起来,结合国家资助、学家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等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结合物质帮助与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多项结合形成一种长效的资助育人机制。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精准扶贫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受到来自社会多项关注,只有不断提高资助人的工作的质量,才能保障高校贫困大学生有学可上,上好大学。当前各大高校应当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精准扶贫为指导,通过这种资助育人要求开展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学生资助育人。

1 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概念与工作意义

1.1 内涵阐释

最早提出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先提出“精准扶贫”口号,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开展资助育人是当前精准扶贫下大学育人阶段重要显现,这也是高校贯彻习近平思想下重要體现。高校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针对贫困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让这一思想限度发挥出来。从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五个要素包含:一是精准育人目标。高校保障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健康成长。其二精准资助对象。高校应给根据相应的政策,制定科学评价依据,精准认定资助的对象,防止骗取奖助学金地位。其三,精准资助的内容。高校应当在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基础上,应给从资助对象出发,明确资助对象实际需求,合理制定资助内容还要多元化途径,可以从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1]

1.2 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意义

首先能够实现当前育人教育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受到外在经济影响,还有很多学生因经济困难无法上学,借助精准化管理,资助对象,资助内容,资助方式与资助的精准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高校针对困难帮助,促使其健康成长一个重要举措。其次精准资助是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的关键。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当前精准资助育人重点在于精准,制定如扶贫、扶志这样方面,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的方针。再这样政策下不少高校开展励志育人,因人帮困。不仅仅在物质给与贫困大学生给予帮助,还为以后就业与生活给予帮助,还开展心理扶贫帮扶。第三精准资助是当代创新资助体系新的补充。扶贫偏向于物质帮助,忽视精神资助,这就导致很多贫困学生在思想产生一定高度依赖感或者自卑感。十九大报告提出扶贫同扶志,治贫先治愚,基于当前思想,精准资助育人方式成为当前高校资助有效补充部分。

2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现状分析

2.1 资助对象缺乏精准认定

高校工作者对于资助的对象,需要一个精准认定,这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缺乏一定合理有效的规则与机制, 对贫困生认定相对而言比较单一,缺乏成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认定标准。同时评定的流程也是存在很多造假的乱象,有不少不符合规定学生钻了政策的漏洞。这些现象让本来有限资助名额,让一些学生投机取巧,搭上这一趟国家贫困资助的便车,反观之那些真正贫困学生因内在自卑或者自尊心不敢去申请,进而导致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难以获得资助。同时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没有进行个人收入申报与相应监管机制,这给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对象的认定带来一定困难。最后高校学生对家庭经济进行回访时,点多面广,进行回访,能够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片面,无法掌握当前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况。

2.2 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力量缺乏

每个高校必须专门设定勤工助管的机构,专门负责高校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但是当前很多部门把这项工作交由学生处或者二级学院,这项精准识别牵涉对象众多,而且系统性也比较强,为了保证精准识别工作能够顺利完成,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业务能力较强,责任心高,同时也应当掌握一定高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人。但是由于受到相关外在条件限制,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人员没有受到专门训练,都是找其他部门人员进行兼职,他们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精准育人与识别上,平时对资助对象沟通次数也较少,对资助工作也无法深入研究,导致精准扶贫下的资助育人工作效果不佳。

2.3 对于精准资助对象动态管理稍显不足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过程,而科学管理是保障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不可或缺重要一环。尤其是资助开展动态管理与评价反馈,将资助育人工作进行首尾相连,从而保证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当前高校实际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十分忽视相关工作的展开。一是,高校并没有对资助对象家庭开展定时定点动态跟踪,进而导致一些脱贫的学生还在占据资源,反而是一些突遭变故的家庭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第二学生没有对相关资助资源开展动态式管理,一些贫困学生使用资金情况并不明晰,从侧面降低了资助育人工作效率不尽如人意。

2.4 资助过程重资助轻帮扶,尤其是缺乏心理资助与精神资助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逐渐重视,相关政策也逐渐走向完善,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受到相应帮助,资助育人体系与功能也得基本实现,但是在资助过程整体呈现出一种重资助轻帮扶情况,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心理扶贫与精神扶贫。具体表现第一,注重经济资助,缺乏人文精神关怀。由于贫困学生与家庭富裕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条件差异,这就导致高校开展资助时采用经济资助解决方式。这就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价值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有相关资助工作人员在开展时加强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第二,缺乏对相关实际技能培训。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后,容易产生懒惰情绪,甚至一些学生开始认为我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产生“等、靠、要”懒惰想法,没有用得到这部分资金去提升自我技能与知识,无法实现心理与精神的扶贫。第三,对贫困学生缺乏思想开导。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过程容易忽视对相关学生的思想引导,导致不少不良之风乘虚而入,进而影响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顺利展开。[2]

3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策略建构

3.1 建构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精准资助工作队伍

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学生工作队伍是开展精准资助工作重要支撑。这支队伍每一位成员具备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服务态度强,才能够统筹全校扶贫精准工作,带头建立专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时积极组织好全校专职兼职工作人员相关工作培训,不断提升资助工作人员业务综合水平。其次,高校应给根据资助学生数量配备专门资助工作人员,加强将学生工作队伍的辅导员与班主任纳入队伍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与专业化。最后,高校应当让学生干部加入到学生资助工作宣传,从而为协助相关队伍的工作,做到将精准资助政策宣传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最终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效率与质量。

3.2 建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中的心理扶贫

高校必须要重视发挥课程育人的积极作用,积极建构学生精准育人课程,更好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提升课程育人实力,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高校中构建立德树人的积极育人,有效实现大学生在育人阶段高素质课程覆盖。第二,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在精准资助下,对于当前大学生开展心理扶贫与精神扶贫。根据马斯洛认知层次理论,根据人与人交往高层次实现爱、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除开物质帮助我们应该走入帮扶对象内心,关系他们人间关系交往的情况,融入学生群体,给与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一对一辅导,还有针对帮扶对象心理健康成长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正确认知贫困,学会和贫困做朋友,然后在这些日常交往中克服来自原生家庭的自卑。通过开展精细的引导,帮助帮扶对象真正心理所需,从而提高“心理扶贫”的实效性。

3.3 建构一条动态信息管理精准资助工作系统

高校精准资助中,动态化管理模式才能够维持精准资助核心—人员精准识别,促进精准资助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首先是建立一个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数据化平台,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强精准识别顶层设计,及时将这些经济贫困学生及时更新,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精准资助识别的准确性,最终实现政策找人道路。高校借助大数据平台系统,实现全国贫困学生大数据共享,打通地区与地区之间界限,进行合理大数据下对贫困学生精准数据分析,确保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数据精准度。[3]

在高校开展整体管理上,高校内部相关的部门应该做到互相联动,齐心协力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服。对外政府部门及时配合高校将相关家庭经济贫困帮扶对象真实信息及时发给学校,還可以调查帮扶对象户籍与高中学籍信息在一些管辖范围内进行再次核查。 通过多维度的核查,及时对一些没有纳入帮扶困难之外的学生纳入帮扶政策,做到精准资助查漏补缺。

3.4 从新制定精准标准,健全现有认定机制

精准资助核心的“精”意味着精准认定与精准帮扶。只有精准才能实现公平与公正,发挥对社会应有效用。在当前高校精准资助的主要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精准认定标注还存在一定偏差。高校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现实情况上,结合每个地方差距性,综合考虑帮扶对象家庭、个人以及地方的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当前贫困生资助申请流程先是学生自助申请,然后由学校批准,高校以及各项资助机构应该多多看相关系统提供自述材料,最后经过班级民主评议。

高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诚信机制认识,强化对虚假谎报的贫困生问责力度。当学生开始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让他们签署申报材料诚信责任书,并叙述清楚认定家庭经济虚假谎报之后应该承担结果,一旦查出是谎报,立即给与严惩,同时追回助学金,从而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光考,乔监松,张洁敏,辜晓艺,柯雅颖.精准扶贫视域下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12).

[2]韩景华.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12).

[3]韩岳丰,李剑富.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作用机制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院学报,2019(3).

作者简介

魏朝静,本科,现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精准扶贫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