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陶行知理论的应用

2020-08-13 13:21李楠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6期
关键词:陶行知美术教育美术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陶行知的基础艺术教育思想启蒙运动,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和美术操作能力的教育。通过观察、仿照、创新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获得艺术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观察、仿照、创新等阶段离不开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理论解决了观察中的美术教育问题,模仿和创造的指导理论以及行为基础。

关键词:美术;美术教育;陶行知;理论

第一章美术教育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原始时期开始人类艺术活动的实践远远早于艺术教育的实施。在东欧的现代教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越来越多,所以它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独立系统也更加成熟,特别是在20世纪,西方的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有严格的分化,在这个时候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由此可见,当今的学科教育是经过人类文明史上漫长的演变与发展、不断的尝试与实践、反复的尝试而逐渐形成的。

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离不开这种演变和发展。发展历史中它也是在学科教育的成长中形成的。即使由于其特殊性,其基础也更加复杂和曲折。例如,美国早期的艺术教育非常重视对艺术技能的掌握,以满足个人生活和工业工资劳动的需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在19世纪末,一些教育者意识到艺术教育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精神成长,他们发现艺术的独特气质可以陶冶人的灵魂。此外,艺术完创造力对刺激人的大脑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第二章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与认识

当今学术界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点:“生命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与教合一”。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陶行知接受了杜威的教育理论,称为进步教育或实用教育。资本主义民主植根于美国,杜威提出“学校社会”,“生命教育”,“通过实践来学习”教育理念,除了反对老师对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严格的教育,提出了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教育,这是民主的体现。

“生命即教育”不仅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一部分,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关键。陶行知表示,教育和生活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孤立的,即相互包容、相互生成。教育与生活需要进行充分融合,生活才能够有教育的领域,教育才能够有生活。为了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什么样的现实生活决定什么样的教育,乐观的生活和高尚的教育相结合,颓废的生活和卑微的教育相辅相成。由此可见,陶行知“生命即教育”的理论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的。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那么教育就是海市蜃楼,不存在虚假。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其基本思想是:学校要与社会统一,社会要成为一所大学校,形成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整个生命,整个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是统一的”,“生活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在”,“整个社会是一个生活和教育的地方”。

“社会即学校”是从教育的角度对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拓展,改变了传统的学校与社会分离的状态。一切生活的地方都是教育的地方,使教育不再受限制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另一方面,教育走进社会的同时,也把社会引入学校,使社会和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对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有很大影响。

从历史背景来看,“社会即学校”似乎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但其基本思想中蕴含着反对脱离社会的“精英教育”传统。它提倡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打开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设人们需要的学校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办学,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那种人。其目的是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扩大受教育者的阶层,从而促进教育的普及。

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生命中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改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打破“读书到死”的传统。通过生命教育,你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生命教育,你可以“增加知识、力量和信念”。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都不是沉闷的学校。没有一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書是死书。因此,陶行知的“生命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积极意义。它们在封建社会狭隘的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促进社会生活,为当时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与行结合”、“教与行统一”,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教学最终应该付诸实践中,通过实践学习经验。总之,不能孤立实践谈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要注重生活实践,从生活实践中回归教育本身。

第三章是对审美习惯养成的启示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审美经验的学生怎么能成为一个艺术学生,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审美经验的老师怎么能成为一个艺术老师。经验是什么?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对审美经验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经验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性思维,是一种连接人类精神与生活的活动。换言之,“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体验的体验,并且从根本上表现了体验的素质范例”。换言之,经验与审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艺术活动中,在艺术实践中,作者构成了对表现对象的体验,在艺术教诲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体验。而在艺术教育中,这类体验更加注重学生的感性收获。换句话说,老师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像缸里的水一样倒给学生。学校是美育进行的重要场所,儿童时期也是人们形成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的美育必须设置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审美兴趣具有积极作用的课程。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是以平等的经验为前提,以民主的教与学为灵感。

结论:回到美术这类活动的本身,在美术活动中,打开审美观念的心灵和对美术技术的练习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审美观念在美术活动中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可忽视。美术创造的根本力量就是源于艺术家的心灵力量。因此,美术教育最终应着眼于学生人格心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 陶行知.思想的母亲,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 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李楠(1997,11),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陶行知美术教育美术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美术篇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