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

2020-08-15 00:42屈彩云
关键词:受援国义利观援助

屈彩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7)

一、援助的本质:追求主权与利益的谐和

援助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扬国际道义的进步事业。从其本质来看,它是援助方与受援方基于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是援助方帮助受援方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而不是援助方对受援方的施舍怜悯,也不是援助方向受援方附加种种条件下的利益交换。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始终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正确义利观”,追求援助的本真,保持援助的先进性。

(一)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1956 年,周恩来总理曾就对外援助提出“相互援助而不附加任何经济、政治条件”的主张〔1〕。1964 年,周恩来总理在出访加纳时明确提出对外援助“八大原则”。其中,第二项原则明确规定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绝不附带任何条件〔2〕。中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出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原则。1979 年,邓小平总理指出:“在援助问题上,方针要坚持,基本上援助的原则还是那个八条”〔3〕。这个“八条”就是1964 年提出的对外援助“八大原则”。1996 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访问非洲期间在埃塞俄比亚演讲时强调:“中国继续提供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政府援助”〔4〕。2009 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时表示:“中国对外援助过去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附加任何政治条件”〔5〕。2011年,中国在首次颁布的《对外援助白皮书》中也明确表示:“中国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6〕。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对外援助原则。

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不附加件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该原则。2013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强调:“中国将继续为非洲发展提供应有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帮助”〔7〕。2015 年,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再次强调:“中国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8〕。

在近70 多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援助”这两个字最本真的内涵和追求,彰显了中国对外援助最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国对外援助不同于西方对外援助的重要标签。中国对外援助充分尊重受援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帮助受援方应对发展困境,实现经济发展。西方国家作为国际援助体系的主体,长期以来实行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有“捆绑援助”之称,其实质是一种干涉型援助。虽然西方国家声称附加条件是为了保障援助实际成效、援助预期目标的实现,但是在援助的实践中这些附加条件也往往成为西方国家操控受援方,对受援方进行战略渗透,推进本国利益多维度拓展的载体。西方国家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导致部分急需发展援助的贫困国家因种种门槛设置而被拒之门外,造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严重依赖援助国而难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致使部分国家为了迎合西方国家而陷入政治体制变革带来的动荡与混乱之中。

中国在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一原则的同时,积极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推动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在不附带政治条件基础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支持力度。”〔9〕中国积极发挥大国责任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权益而奋斗。

(二)坚持“正确义利观”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始终本着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始终坚守与发展中国家的情谊,积极发扬国际道义,追求互利互惠与合作共赢。1986 年,邓小平总理在会见马里总统特拉奥雷时表示:“中国将来发展了,……要帮助第三世界穷朋友摆脱贫困。”〔10〕1996 年,时任的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时强调:“在合作中坚持守约、保质、重义等原则”〔11〕。中国对外援助有着浓厚的“重义”传统和道德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正确处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推进对外援助的发展。

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非洲时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并指出:“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12〕习近平主席对“义”和“利”的关系进行了辩证阐述,提出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的功利与道义观,提出追求互利互赢、和谐共生的伦理价值观,指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指导原则与核心理念。同时,习近平主席在国内重要会议上再次强调“正确义利观”,明确提出中国对外援助应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指导。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3〕。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14〕。习近平主席不仅提出和阐释“正确义利观”,而且提出“正确义利观”为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理念和政策,并且强调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

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倡导“正确义利观”,向世界展示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理念和传统。在2015 年“联合国成立70 周年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为实现2015 年后发展议程努力”〔15〕。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再次强调并阐释“正确义利观”,提出“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16〕“正确义利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的承袭,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思路的指导。

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正确义利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尊重受援方的主权,照顾受援方的利益;清晰反映了中国在援助过程中的主权观和利益观。主权、利益问题是国与国交往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两个焦点。在对外援助过程中,主权、利益问题也是最为聚焦的核心问题,更是直接攸关援助本质的核心问题。主权、利益这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对外援助的主权观问题上,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他国主权,不干涉内政,保持援助的客观性。在对外援助的利益观问题上,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正确处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优先并充分考虑受援国的利益,保持援助的真实性。可见,在对外援助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先进的理念和准则,坚守援助的本质,正确对待主权与利益问题,追求主权与利益的谐和,追求援助的本真。

二、援助的目标:追求基本目标与终极目标的融合

对外援助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受援方减少和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实现自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援助不仅帮助受援国解燃眉之急,而且推动受援国走向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追求与受援国构建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终极目标。

(一)促进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不仅帮助受援国应对发展困境、促进受援国自身发展,而且特别重视促进受援国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在对外援助时,中国尽力为受援方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方建设基础设施,打好发展基础〔17〕。以援助非洲为例,2013 年中国提出将在三年内每年为非洲培训300 名基础设施领域的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2014 年中国提出将在5 年内为非洲培养2000 名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承诺将提供1.8 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培训3 万名各领域人才,推进“中非人才计划”;2015 年中国再次提出将为非洲培训20 万名职业技术人才,推动非洲民生、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建设。中国不仅帮助受援方应对物质资源短缺的困境,而且通过培养人才、发展技术、提高技能等方式,帮助受援方奠定持续和长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中国在援助受援方的同时,也加强与对方多领域的合作,推动双方的互惠发展。如“中非合作461 框架”“中非合作十大计划”“中非八大行动”“中—拉美—加勒比1+3+6 合作新框架”等等都与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援助紧密结合。通过基础设施、农业医疗卫生援助合作和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国将帮助受援方建立起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及自主的工业体系,增强其自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其从援助主导向自主发展升级。通过合作型援助,中国加强与受援方的经贸往来,帮助受援方走上经济良性发展、自力更生的道路。

(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8〕。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构建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面对日益复杂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或独善其身。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勾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即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理念,从双边、区域、全球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经与非洲、东盟、南太平洋岛国、中亚、拉美、加勒比等地区构建了多个基于共同利益的区域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增大援助力度,从双边、多边层面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实践,更是中国对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共同困境的积极应对。

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对发展困境,走向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对外援助长期以来始终追求的基本目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推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重要使命。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积极推进对外援助基本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追求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三、援助的力度:追求本国国情与受援国需要的结合

从援助的力度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对外援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原则,即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对方。

(一)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力所能及”的原则

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并将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推进发展的艰巨使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援助力度与中国国力紧密相连。然而,中国在开展对外援助的初期,曾出现援助力度超出中国经济承受力的严重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对外援助方面,中国依据本国国情,逐步调整援助政策。1983 年,中国明确提出“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又必须尽力而为”〔19〕。基于此原则,中国则积极开展对外援助。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渐增大对外援助的力度。从1950 年至2009 年的近60 年中,中国对外援助总额为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为1062 亿元,无息贷款为765.4 亿元,优惠贷款735.5 亿元①该数据来源于《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2011 年版。。2010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一步加大对外援助力度。从2010 年至2012 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 亿元,其中,无偿援助323.2 亿元,无息贷款72.6 亿元,优惠贷款497.6 亿元②该数据来源于《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2014 年版。。2010 年至2012 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占1950 年至2009 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1/3 之多。在短短的三年内,中国对外援助规模突飞猛进地增长。2013 以来,中国更进一步增大对外援助力度。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对外援助的承诺,推动对外援助规模达到历史的顶峰。以对非洲的资金援助为例,2013 年中国已向非洲提供200 亿美元贷款额度;2014 年中国向非洲提供100 亿美元贷款额度;2015 年中国向非洲提供600 亿美元资金援助;2018 年中国向非洲提供600 亿美元资金援助。在5 年之内,中国承诺对非洲的资金援助(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达到1500 亿美元,远远超过2010 年至2012 年援助总额,超过1950 年至2009 年援助总额的一半还多。中国根据本国国情,不断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中国对外援助方式日益多样化,从成套项目、一般物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方式逐渐发展到技术、人力资源、医疗、志愿者、减免债务援助方式。根据受援国的实际需要,中国提供不同类型的援助。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深知自然灾害、粮食、疫情、难民等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和威胁。特别是对于一些脆弱的最不发达国家,一场自然灾害或危机直接攸关其国家的存亡。如,斯里兰卡连年遭受洪灾,尼泊尔、墨西哥遭遇强烈地震,秘鲁、哥伦比亚遭受飓风灾害,尼日利亚、肯尼亚遭受粮食饥荒,孟加拉国发生难民危机,西非国家遭受埃博拉疫情的威胁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中国总是积极伸出援手,提供资金、物资、人员、技术等各种援助,帮助受援方解燃眉之急。在向受援方提供及时援助的同时,中国仍持续保持对受援方灾情、疫情、危机等事态的关注,并以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援助的力度。

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无力偿还到期政府间贷款债务时,中国体恤其面临的困难,并根据实际情况免除其债务。自2000 年至2009 年,中国已6 次免除部分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习近平主席在2015 年、2018 年分别宣布了免除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

一个国家对外援助的力度只有符合该国的国力与国情,才能推动对外援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个国家的对外援助只有符合受援国的实际需求,才能达到对外援助的有效性发展。中国基于本国国情,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并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受援国的实际困难,采用灵活多样的援助方式,力尽所能地帮助受援国度过难关,走向自主与可持续发展。

四、援助的功能:追求区域公共产品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有效配合

对外援助具有国际公共产品的特质,这既体现为对外援助直接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融资,也反映在对外援助是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还表现在对外援助广泛惠及受援国、援助国和国际社会〔20〕。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增大援助规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更坚实的后盾承担国际责任。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表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21〕。

(一)提供区域公共产品

中国在援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结合亚非拉各地区发展特色,提供各种区域公共产品,搭建不同的平台和渠道,促进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第一,以构建区域、次区域论坛的方式,中国为亚非拉各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之间、亚非拉各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援助实施、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搭建桥梁。目前,中国已经与亚非拉地区建立了许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如“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等等。并且,围绕一些有特点的次区域地区,中国建立相关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如“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论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等。这些区域、次区域论坛都在持续地推进开展,其相关机制日臻成熟。

第二,以建立专项基金和专项贷款的方式,中国围绕农林渔业、基础设施、资源能源、工业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为亚非拉地区提供资金援助和金融支持,弥补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短板。截至目前,中国已在亚非拉地区建立了多种类型的专项基金和贷款。中国在非洲地区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在拉美地区设立了“中拉合作基金”“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在亚洲地区设立了“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中国东盟银联体专项贷款”“澜沧江湄公河产能合作专项贷款”“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专项贷款”等。而且,中国不定期进行增资,推动专项基金和贷款的持续发展,帮助和鼓励发展中国家实现多领域的发展,推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多方面的合作。

第三,以开展区域博览会的方式,中国为亚非拉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与亚非拉地区之间加强贸易、投资、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平台。中国已经建立了面向亚洲、拉美、非洲的区域博览会。其中,中国与亚洲地区的博览会建立较早。“中国—东盟博览会”已举办了16 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已举办了6 届。近两年来,中国逐步开展与拉美、非洲地区的博览会。第一届“中国—拉美国际博览会”于2017 年在珠海启动,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于2019 年在长沙启动。

(二)全球公共产品

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国际金融体系动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缺失动力的形势下,特别是在逆全球化潮流涌现、全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今时代,中国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主动搭建面向国际社会、共享发展与合作的广阔平台。

第一,中国搭建跨越区域的广阔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倡导“一带一路”提议,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从2013 年到2018 年的6 年时间里,已有122 个国家、29 个国际组织分别与中国签署了170 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与动力。从2013年至2018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达到986.2 亿美元,投资存量达到1727.7 亿美元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9 年》。。截至2018 年10月25 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6 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在沿线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82 个,为沿线国家创造了24.4 万个就业岗位和20.1 亿美元的税收②数据来源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破6 万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10/25/content_5334497.htm.。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拉动沿线国家搭乘本国发展快车,携手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与进步。

第二,中国提供金融支持方面的全球公共产品。2013 年,中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倡议,并作出亚投行初创阶段中国出资额达到50%的承诺。在中国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亚投行于2016 年正式运营。截至2018 年12月,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到93 个,成为跨越亚、欧、非、拉美、大洋洲各区域的多边开发机构,在开展国际援助、促进投资融资、推动多边金融合作、推进国际金融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努力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并提供410 亿美元的储备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不仅服务于金砖五国,而且向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开放。它不仅是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张金融安全网,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多边资金支持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三,中国搭建向世界开放本国市场的平台。2018 年,中国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有82 个国家、3 个国际组织参加了国家展,有分别来自130 个国家的3000 多家企业参加了企业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展会。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步伐的决心,更体现了中国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各国企业发现商机和机遇的平台,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世界他国进行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是中国与他国共享本国发展成果的平台。

中国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亚非拉地区的发展特性、国际社会的发展共性,基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结合中国发展现实,逐渐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构建共促发展和共享繁荣的平台,推动中国发展成果和发展机遇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对外援助的具体实践中,中国通过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区域和全球公共产品,通过推进区域公共产品和全球公共产品在具体实践中的紧密配合,推进受援方综合、有效运用公共产品,实现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与受援方缔造更强大的发展合力与潜力,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追求在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地位。

五、援助的理念:追求真、实、亲、诚的结合

“真实亲诚”理念是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提出的。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时表示:“我们愿同各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22〕“真实亲诚”理念贯穿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与合作中。2017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23〕“真实亲诚”是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对外援助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本着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尽所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积极履行援助承诺,而且加快落实援助措施,推动对外援助快速帮助受援国,推动公共产品快速惠及受援国。近十多年来,西方国家主导的援助体系呈现衰落态势,国际援助规模不断缩减,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援助额度日趋减少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大援助力度充分表明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真诚情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迫切需要更多的援助来维护本国的生存和推进本国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却不断拖延、迟迟不兑现援助承诺,导致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援助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困境。中国曾多次在重要的国际场合敦促发达国家积极履行援助承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援助。2009 年,发达国家曾承诺到2020 年每年提供1000 亿美元的绿色援助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到目前仍未兑现承诺。中国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基金的同时,不断敦促发达国家真正兑现援助承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真心真意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实”

中国在对外援助中非常重视“实”,尤其关注受援国生存、发展、民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传授有效的农业、水利技术与经验,中国提高受援国的粮食种植能力和畜牧水产养殖能力,帮助受援国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受援国的自力更生能力。通过修建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市政交通设施、民用建筑等,加强受援国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受援国人民改善生活环境,建立受援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硬件设施。通过开展科教文化、医疗卫生援助,修建体育设施、剧场影院,帮助提高受援国人民的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通过人才、技术培训,提高受援国人民的技能、技艺和就业水平,帮助受援国发展产业,为受援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中国对外援助紧密联系受援国的实际需求,向受援国提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提供紧急援助,帮助受援国应对面临的迫切困难,渡过危机。中国对外援助注重援助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效果,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通过具体的援助,中国不仅帮助受援国加强国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硬实力建设,而且帮助受援国加强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建设,从而推进对外援助实实在在地惠及当地人民。

(三)“亲”

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自近代以来,中国和亚非拉地区众多国家遭受着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蹂躏,并掀起此起彼伏的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运动。这种共同的历史遭遇,并肩作战的历史过往,拉近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和感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相似或相同的发展困境;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追求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方面存在共同利益。这种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认同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亲近感。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与合作、追求共同的目标中互相支持和帮助,日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情感。

中国非常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缔结的友谊,非常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凝结的情感。这种“亲”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的关系之中。在中国对外援助中,“亲”的理念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和呈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将援助发展中国家作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和长期推进的事业。

(四)“诚”

中国在对外援助过程中始终坚持不干涉原则,积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中国在援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对方的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帮助受援国打破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国与受援国共同发展与繁荣。同时,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建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真诚维护受援国和平、稳定与发展。

“真”“实”“亲”“诚”理念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彼此融合在一起的。中国对待发展中国家守信重义,在对外援助中始终贯彻“真实亲诚”的理念。无论从中国对外援助的本质层面和目标层面来看,还是从中国对外援助的力度层面和功能层面来看,“真实亲诚”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中国对外援助的传统与思维之中。

纵观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既是对中国对外援助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对外援助传统的发展和创新。新时代,中国高度重视对外援助,不断增大援助规模,推进对外援助惠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谊纽带,深化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多领域合作。中国视“援助发展中国家”为自己的职责与使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做出国际贡献。然而,对外援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仍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这仍需中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受援方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与受援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完善对外援助相关政策和措施,打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成效的援助体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建发展与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受援国义利观援助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不是传统“受援国”,而是“合作伙伴”
援以止战:国际援助与国内武装冲突
——来自中国对外援助的证据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西方外援模式越来越“中国”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