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育实材”思想对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开示

2020-08-16 13:51包俊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院高职思想

包俊亚

[摘           要]  吕祖谦是南宋婺学开创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他汲取儒家教育传统中诸多优秀因素,构建起以“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为主旨的体系宏大、包容性极强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教育必须“讲实理”,强调教育应服从于政治,必须为政治服务;并主张学以致用,培育实用人才;以亲身实践,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实用人才。他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留下了一个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传统:博学、实干及尊重学术自由。吕祖谦的“育实材”思想对提升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相当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    键   词]  育实材;新时代;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0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教育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的价值;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观念;三是教育要面向未来,要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培养人才;四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体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相结合。[1]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教育,如何在新时代大幅提升现代化水平,为国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已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教育作為一种文化现象,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作为涵养。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2]

吕祖谦是南宋婺学开创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他首在武义明招山讲学,这是他教育之肇始。他还曾参与东阳友成书院、石洞书院、南园书院、金华丽泽书院等一大批书院的创立和教育,为国家培育了诸如葛洪、乔行简、李诚之、潘叔度等一大批人才。他积极汲取儒家教育传统中诸多优秀因素,构建起体系宏大、包容性极强教育理论。[3]其教育论旨则为“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4]核心是主张学以致用,培育实用人才。[5]吕祖谦教育思想,尤其是“育实材”思想,对提升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相当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一、吕祖谦“育实材”思想的内容、体系及成效

(一)吕祖谦“育实材”思想的内容和体系

吕祖谦积极汲取儒家教育传统中诸多优秀因素,构建起体系宏大、包容性极强的教育理论。其教育论旨则为“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核心是主张学以致用,培育实用人才。

吕祖谦在《太学策问》中说:“宪虞、夏、商、周之典,而建学;合朔、越、楚、蜀之士,而群居。上非特为饰治之具,下非借为干泽之地也。所以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也。”[4]在吕祖谦的“育实材”思想体系中,“讲实理”是指导思想,“育实材”则是培养目标,“求实用”是治学态度和目的。吕祖谦主张教育从属于政治,必须为政治服务。因此,“讲实理”就是以“忠信实德”,以“义、利、逊、悌、廉、耻”为“精义妙道”,并以此进德修业。吕祖谦主张培养“实材”的教育目标,因此他十分强调读书学习当“求学用”。他说:“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弗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耶?”[4]

吕祖谦是以“经世致用”思想为逻辑起点,来建构其教育理论体系的。吕祖谦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他说:“二帝三王之《书》,牺文孔子之《易》《礼》之仪章,《乐》之节奏,《春秋》之褒贬,皆所以形天下之理者也。天下之人不以理视经,而以经视经,刳剔离析,雕绩疏凿之变多,而天下无全经矣。”(《左氏博议》卷一三)吕祖谦认为《书》《易》《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皆所以形天下之理者也”。他劝导学生要“践履多于发用,涵养多于讲说,读经多于读史。”[4]因此,朱熹认为吕祖谦之教学“将以开物成务”。[4]

(二)吕祖谦“育实材”的教育实践及其成效

学者一般以“明招讲学”为吕祖谦讲学之始。而其时间往往被界定为乾道三年(1167)吕祖谦回明招山守母亲曾氏之孝时。据杜海军《吕祖谦年谱》载:“(是年)冬在明招,学子多来相从”。[6]有学者推断,吕祖谦可能是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至绍兴三十年(1160)期间,主东阳友成书院师席。《道光东阳县志》载:“吕祖谦,号东莱,南渡初始自中州走闽来婺,邑人赵公澡创友成书院,延之讲习。时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澡子彦稢、彦秬等,勋名德业,文章政事,皆一时之选,并出其门。”[7]乾道初(约1165—1166),吕祖谦又在婺州城中的建起了丽泽书院。曾任丽泽书院山长的时少章在《书王木叔秘监文集后》这样记述:“往时东莱先生讲道金华……诸生是时四方来学者,常千余人,自永嘉者特多,学行又冠诸郡,尤与吾宗人厚善。”[8]

吕祖谦明招学子、东阳学子众多,而丽泽学子更多。吕祖谦明招学子即有300人之众,还不包括婺州城中潘景宪、彭刚中诸辈。东阳学子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赵彦稢、赵彦秬等,丽泽学子则有1000余人。三者加起来足有1400人,而至淳熙八年(1181),朱熹门徒仅有49人而已。[6]葛洪、乔行简、李诚之、乔梦符、陈黼、潘景宪、彭刚中皆栋梁之才。葛洪、乔行简位居丞相,尤其是李诚之,为南宋抗金名将。李诚之,受业于吕祖谦。乡举、太学舍选皆第一。1221年,金兵入侵蕲州,此时知州李诚之已经任职期满准备归家。但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与家属一起留在蕲州,担当起领导蕲州军民抗金的重任。最后李诚之自杀成仁,其子、侄阵亡战场,其妻、媳投水自尽。李诚之舍生取义且满门忠烈,其人其事惊天地泣鬼神,永彪史册。[7]

二、吕祖谦“育实材”的当代借鉴

1.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在“育实才、求实用”上下功夫,以提升其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当今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所其定位是否准确的主要标杆。吕祖谦的“育实才、求实用”教育旨趣,对指导当今高职院校准确定位,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学科和专业,努力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贴切的现实意义。

2.他提出的“讲实理”教学观点,对新时代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吕祖谦一生虽短暂(仅活到45岁),但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投入教学实践中。在这期间,他制订了中国书院史上著名的学规《乾道四年九月规约》和《乾道五年规约》;开创了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丽泽书院;亲自编撰了影响后世近千年的教材,比如《东莱博议》《近思录》(与朱熹合撰)等。最为可贵的是,他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留下了一个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合乎教育规律的传统:博学、实干及尊重学术自由。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宗旨和规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行现代学徒制。要把产教融合上升到战略发展层面,要积极构建“政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紧密合作关系。开设校企合作班,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一支有行业企业专家担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升高职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吕祖谦“育实材”思想包括“讲实理”。“实理”即“实德”。吕祖谦特别强调教育对人伦、品格养成的重要性。他在亲自制订的学规中写道:“凡预此集者以孝、悌、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4]吕祖谦无疑是要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学生继承这些美德。因此新时代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合作建设者,可靠接班人为指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新教育方法,构建学生养成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把习近平“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教育思想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吕祖谦之教育思想颇具独创性,具有广泛交接而致实用的特色,他强调教育必育实才、求实用,发挥安邦育人之功能。他主张为人要诚实,持论要坚实,求学要务实;相信必须相信的真理,勇于坚持真理;羞耻应当羞耻的错误,勇于改正错误;遇事求细致缤密,而不疏忽大意。惟其如此,才是为学为人的正道之途。[9]吕祖谦教育思想,尤其是“育实材”思想,对提升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相当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戴家干.新时代的教育是什么?[EB/OL].http://www.sohu.com/a/,2018-10-22.

[2]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9-01-16:(06).

[3]尹伟明.吕祖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1-49.

[4]吕祖谦.太学策问[A].吕祖谦、吕东莱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C].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的实学思想述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

[6]杜海军.吕祖谦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党金衡.道光东阳县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

[8]吴师道.敬乡录[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9]冯春生.吕祖谦教育思想蠡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7.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书院高职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