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构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

2020-08-16 13:55马良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实施过程的使用者、组织者,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程度和使用效果,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将决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构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成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信息化技术、手段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要求更加现实和迫切,加快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构建,迅速提升教師信息化素养,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程度是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从而让教师也能成为教学信息化的引领者、带动者和创新者。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对建设教育强省、助力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在战略任务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将通过推动教育环境与资源生态、教学结构与组织形式、教育管理与服务业态等方面的系统变革,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创新发展。而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实施过程的使用者、组织者、实施者、创新者,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程度和使用效果,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将间接决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度,构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成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更加现实和迫切,以此为契机,加快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构建,迅速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程度,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与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有关的政策及措施: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作为教育信息化2.0“先导性工程”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二)信息素养与教师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之后,随着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扩展为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化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诸多学者的定义中,王卫军的定义最能清楚地描述教学能力。他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二、新形势下对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新要求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利用的信息资源是介入到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认为,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信息化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由若干信息化教学子能力构成,其能力结构框架包括六种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信息技术、使用信息化工具等,而是围绕着学生发展,接轨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三、构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

(一)加快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出台,要对接具体的落地措施或办法才能实现目标,因此要加快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的相关文件出台,具体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保障措施,要求各类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和考核,将通过政策措施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提到一定的政策高度,并内化到学校考核、教学检查过程当中。

(二)通过外部环境激励和内生动力驱动,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外部环境激励是外因,是条件;内生动力是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外部环境激励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目前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发展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要求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面对网络教学的需求,教师纷纷开启直播之旅,快速适应环境并自觉的绞尽脑汁提高线上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教育教学变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自身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投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内生动力驱动,保持可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兴趣、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欲望是动力源泉、是内生动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让教师了解教育已经进入到信息化 2.0 时代,教育的变革要求每位教师紧跟步伐。

(三)结合新基建,整体打造智慧校园信息化环境。匮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质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尤为关键。目前大部分城市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初具规模,校园网络全覆盖,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学平台、数字校园等已建成,并且投入使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但与信息化发展目标还有差距,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有待改善,体现在各方面,如智慧课室数量不足,信息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课程内容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参与教师的比例有待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等。

(四)建立持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助推教师信息化素养可持续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要根据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以及对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把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可将培训纳入教师课时,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或技能竞赛,将所学运用到教学教研之中,并将所学应用到教学中,转化成教学成果。各类学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体现在专业间差异、课程间差异、教师间差异等,只有体系完善、方式多样的培训,才能满足教师的信息化实际需求。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过程是信息化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断融合过程,是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五)增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实际上,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者”,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制定信息化规划,到信息化实施,再到信息化管理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校长的协调和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平稳有序进行,需要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充分发挥。尤其在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方面,教学管理者重视不重视,将会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培养效果。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也将会间接决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六)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之一,依靠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规范与约束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奖励业绩为导向,激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资源开发。教师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学习、实践,从优秀信息化案例中汲取经验,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通过对比反思,加深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快速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体系构建是关系教学现代化的关键,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将直接決定教学信息化质量的提升,因此要结合大势,顺应科技发展浪潮,让教师也能成为教学信息化的引领者、带动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陈峰.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内涵、现状及提升[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5-29.

[2]王威.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研究[J].河南大学

[3]高丽洁.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5):75-79.

作者简介:马良(1982-),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回族,硕士,讲师,金融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金融教学。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