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2020-08-16 13:44王明辉陈诚蔡攀王秀会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5期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骨质疏松

王明辉 陈诚 蔡攀 王秀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行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28个椎体)。其中,男5例,女21例;年龄75 ~ 85岁,平均年龄77.6岁。28个椎体采用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受伤至手术时间2 d至2个月,平均10.5 d,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病椎。术前、术后测量骨折椎体后凸角度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疼痛变化,评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1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症,术后脊柱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畸形有所改善,术前椎体后凸角度(15.7±6.2)°,术后2 d(9.4±3.4)°,术后3个月(9.04±2.3)°,术后12个月(10.6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8.4±1.3)下降至术后第2日(2.6±1.4)及术后3个月(3.0±1.2)、术后12个月(3.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椎体旁轻度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椎体后缘渗漏,1例BMI指数30 kg/m2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术后仍有轻度腰痛。结论 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有效地控制疼痛,恢复椎体部分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弯角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脊柱骨折越来越多见。椎体成行术(PVP)及椎体后凸成行术(PKP)目前常用于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仍存在骨水泥分布不均,双刺穿刺延长手术时间等问题[1-2]。弯角椎体成形为椎体成形的改良术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能使骨水泥对称均匀分布,解决传统经皮椎体成形单点、单次注射骨水泥分布不均导致骨折区疼痛缓解效果不佳的难题[3]。本院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行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和后凸畸形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男5例,女21例;年龄75 ~ 85岁,平均77.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d ~ 2个月,平均10.5 d;本组椎体压缩程度均小于椎体高度1/3,为I度压缩,骨密度T-值<一2.5,共28个椎体骨折:胸椎10个,腰椎18个;单个椎体骨折24例,2个椎体2例;T10 2个,T11 4个,T12 4个,L1 14个,L2 4个。首次就诊漏诊2例(初诊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2周再次就诊后确诊(经MRI检查确认)。所有患者根据MRI影像学检查判断责任椎体。患者表现胸腰背部疼痛,无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高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故术前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评估患者的心肺情况,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1.2弯角椎体成形装置

弯角穿刺椎体成形装置(SV110-3712,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弯角穿刺针在经过通道时呈压直状态,尖端穿出通道后恢复原始弧度,完成椎体对侧的穿刺,先对侧再同侧完成骨水泥输送通道。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移动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病椎椎弓根的体表投影,局麻后作1 cm切口,透视下经皮从椎弓根的外上缘插入穿刺套管针,正侧位透视确认针尖位于椎弓根内,穿刺针进到椎体中央,拔出针尖,套管上卡上卡扣,卡扣上的弯钩标识要指向对侧椎弓根,输送导管沿卡扣开口處插入,先伸直再缓慢穿进去,再次透视见输送导管位置良好后拔内芯,取出椎体少量的骨组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移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注射骨水泥,让骨水泥平均分布在椎体内两侧,骨水泥量(5.0±0.1)mL(4.5 ~ 6.5 mL),待水泥固化后拔出工作套管,伤口处缝合一针后覆盖无菌纱布,结束手术。

典型病例:患者,女,82岁。 T12椎体压缩骨折(I度压缩)行弯角椎体成形术。见图1-6。

1.3 术后处理

术后1 d摄X线片和CT片,无特殊情况下24 h后腰围固定下下床活动,指导患者腰背功能锻炼。术后2 d出院,院外继续加强腰背肌肉锻炼,术后即开始口服阿法骨化醇及钙片等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

1.4 评价指标

测量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的变化;疼痛缓解指数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进行VAS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使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14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疼痛变化,测量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骨折椎体的后凸角度,所有患者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症,术后脊柱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畸形有所改善,术前椎体后凸角度(15.7±6.2)°,术后2日(9.4 4±3.4)°,术后3个月(9.04±2.3)°,术后12个月(10.6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8.4±1.3)下降至术后第2日(2.6±1.4)及术后3个月(3.0±1.2)、术后12个月(3.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3例出现椎体旁轻度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椎体后缘渗漏,术后无症状,1例BMI指数30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疼痛,再次就诊,经X线检查椎体高度再丢失(椎体前高丢失20%),建议腰围固定止痛等处理后仍有轻度腰痛。所有患者未出现邻椎再骨折现象。

猜你喜欢
胸腰椎骨折骨质疏松
骨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血尿酸的关联性研究
注射硫酸钙在20例胸腰椎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胸腰椎骨折后腹胀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对比
Wiltse入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