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二必乱”如何破解?

2020-08-17 01:27洛浦
现代家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学生

洛浦

我有将近20年教龄。在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逢二必乱”是一个规律。就是说,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前没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出现了,同时学生成绩普遍下降,包括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成绩也像坐上了滑滑梯,“刺溜刺溜”往下掉,让人心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分析了一下,并给出相应的破解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课程难度加深,学习方式有了显著变化,由以前的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以抽象思维为主

小学阶段,考试“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的就算差生了。这时的“形势一片大好”会掩盖很多问题,如学习靠死记硬背、有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知识面窄等。

到了中学阶段尤其到了初二,课程难度加深,学习方式随之要有显著变化,由以前的以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这时,如果孩子没改变思维习惯,仍沿用以前的方式学习,就会觉得吃力,就会慢慢被甩到后面,到了初二或许就会被分化下来。

策略:

升入初中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时,尽量多动脑,勤思考,多提问。

2.扩大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实践机会。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3.关注成绩中的“智慧含量”。不要只看分数的高低,靠死记硬背得到的高分不值得骄傲。要看成绩中蕴含的智慧含量——是不是独立思考完成的?是不是真正明白了其中原理?是不是靠抽象思维取得的胜利?

毅力不足——有的孩子在小学学得很轻松,不怎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结果错误地以为取得好成绩很简单,于是养成做事马虎、不求甚解、怕吃苦等习气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主要取决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有的孩子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不怎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常常受家长、老师的表扬,结果错误地以为取得好成绩很简单,于是养成做事马虎、不求甚解、怕吃苦等习气。这样的孩子到了初二,往往最先尝到苦头。

初二一年的知识量是小学六年知识总量的两倍,不努力是绝对学不好的。孩子刚上初二,自我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一旦遇到困难,又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很容易放弃。而学习具有长期性,需坚持不懈,如果缺乏起码的毅力,怕吃苦,穷对付,结果学得不扎实,被分化下来是必然的。

策略:

有些家长盲目听信“会玩才会学”以及“快乐学习”理念,对孩子不加约束,认为他玩够了自然就会去学。这其实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正确的理念是“会学才会玩”,只有会学,才能从学中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

另外,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勤奋”一词包含多种意思:一有主观愿望,有自己想达成的目标。二有控制力和忍耐力。主观愿望和控制力、忍耐力融合一体,就会形成意志力,而勤奋和意志是分不开的。对初二学生而言,意志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三不迷信天才。有首歌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勤奋,“等靠要”思想是前进路上的大敌。

学习习惯不好——要想孩子学习上不掉队,家长要早点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并严格要求孩子

初中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兴趣、体力、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身受益。部分孩子贪图玩乐,不思进取,就是因为家长太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结果导致孩子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一大堆。

策略:

要想孩子学习上不掉队,家长要早点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并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学习越好,越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书写的条理性。此外,还要让孩子具有反思自省精神。对聪明但容易骄傲的孩子,不要过多夸奖,要让他感觉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是一个学生应尽的本分。

青春期烦恼——不少中学生特别是女生,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造成学习不专心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不少学生特别是女生,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造成学习不专心。有的学生把遗精、痛经等正常生理现象视为病痛,整天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学生对异性过于关注,交往过密,同时自己开始讲究穿着打扮,导致在学习上分心。

策略:

加強青春期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正确对待生理变化。这阶段尽管学校会进行青春期教育,但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父母要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性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若孩子出现了青春期生理不适,要及时带孩子看医生,及时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

人际关系尴尬——青春期孩子,有的因被同学孤立出现心理疾病,有的因渴望认同交上坏朋友,有的受好奇心驱使从不良书刊、网络游戏中寻找刺激

青春期孩子,往往自以为是、个性偏激,容易在人际交往方面出问题。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有的因被同学孤立出现心理疾病,有的因渴望认同而交上坏朋友,有的受好奇心驱使从不良书刊、网络游戏中寻找刺激。

策略: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起伏较大。此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来说,成天对这看不惯、对那也看不惯的人,心胸狭隘、性格偏激。家长应教导他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为他人服务,多交朋友。在互动中,感受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善意。另外,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聊天,做平等的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家庭的干扰——青春期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渴望被父母尊重、了解。此时,如果父母关系紧张,争吵不休,会造成孩子逆反心重,反叛行为比其他阶段更加明显

亲子关系对立,也是初二学生容易被分化下去的原因。

家庭不睦,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尤其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一方面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感觉自己长大了,渴望被父母尊重、了解,如果此时父母关系紧张,争吵不休,会造成孩子逆反心重,反叛行为比其他阶段更加明显。

策略:

尽量维持家庭的和睦、稳定。如: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等。如果生活状态无可避免地要发生改变,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谅解。

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家长居高临下地对待他。因此,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要放低姿态,营造平等、民主氛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时宜疏不宜堵,因为“堵”会使孩子的心事越积越多,并走上极端。

社会的影响——一个好学生,很可能因为崇拜某个歌星影星、痴迷网络游戏、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等原因,成绩一落千丈

媒体和朋友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甚大。有时,父母、老师说一千句话,也不抵他的朋友说一句话。一个好学生,很可能因为崇拜某个歌星影星、痴迷网络游戏、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等原因,成绩一落千丈。

策略:

家长对孩子的朋友圈要特别关注,看他崇拜什么,痴迷什么,和哪些人交往,尽量不让孩子接触不良诱惑。为让孩子健康成长,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时就与其讲清道理,說透危害,约法三章。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早发现,早干涉,早制止。

价值观因素——孩子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价值观不正确(如拜金、虚无、仇视、冷漠等),就会形成发展中的“价值空白”或“价值邪恶”,以后花十倍百倍的力气,也难以纠正

十四五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价值观不正确(如拜金、虚无、仇视、冷漠等),就会形成发展中的“价值空白”或“价值邪恶”,以后花十倍百倍的力气,也难以纠正。这不仅会造成孩子学习上的分化,更会让人担忧其以后的人生。

策略:

要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要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做对家庭对父母有所报答的人,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人。这不是大道理,而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另外,父母要注意,不要把社会上的一些低级的庸俗的价值观传授给孩子,要帮助孩子结交好朋友,远离坏朋友。

其他原因——如果家境富裕,家长要注意不攀比不炫耀,不给孩子过多现金,别让孩子有太多优越感;如果家境贫寒,家长也不要让孩子衣着过于寒酸,口袋里没有一分钱

人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支撑。如文化因素,如果孩子出身于书香门第,确实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爱上学习。所以,我们常说: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爱学习。再如经济因素,家境太好或者太差,如果家长处理不好,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而这些也是有些中学生被分化下去的重要因素。

策略:

家长要以平常心看待家境的好坏。如果家境富裕,要避免“暴发户心态”;如果家境贫寒,也不要怨政府、怨社会,避免“等靠要心态”。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家境富裕,家长要注意不攀比不炫耀,不给孩子过多现金,别让孩子有太多的优越感;如果家境贫寒,也不要让孩子衣着过于寒酸,口袋里没有一分钱,不要让孩子出门在外有种深深的自卑感。总之,不管是穷是富,都要科学养育孩子,而不溺爱孩子。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学生
家长错了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