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视角教学古诗的初步尝试

2020-08-19 09:13甘小玲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古诗教学尝试

【摘要】本文论述从语用视角教学古诗的方法,提出从诗歌的画面、诗歌的哲理和诗歌的情感入手的教学建议,从而为实现学生有创意地阅读和练笔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用视角 古诗教学 尝试 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94-0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典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部编版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了古典诗词的数量。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为例,谈谈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一、紧扣色彩而读,写出绝美画面

古诗语言文字精练,以最少的语言展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因此没有高超的表达技巧,难以成就诗篇。其中,很多经典古诗在描摹画面时,对于色彩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在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画面内容,然后逐步聚焦描写色彩的关键字词,通过想象再现、联系对比,感受因为色彩而美丽的画面。同时,教师应该将诗人描写色彩的诗句当作学生遣词造句、练习写作的重要范例,使其成为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资源。

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为此,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在整体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思考哪两句古诗描写了夕阳照耀下的江面景色。在学生圈画出诗句之后,再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造句艺术,对比感知“铺”与“照”所形成的不同的表达效果,想象夕阳之光紧紧贴着水面的画面,感受“铺”字表达的精妙。其次,针对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所描绘的颜色:夕阳照不到的部分是江水原本的青绿色,而夕阳照耀到的地方则是红色。正是这种视角别样的观察,一下子就将画面中瞬息万变的景象特点描绘了出来。笔者相机拓展含有颜色的古诗句: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方子》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杜牧《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宋祁《玉楼春·春景》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组织学生利用导学单中的注释来理解诗句,然后选择其中一句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最后,迁移运用。课文中这首白居易的《暮江吟》以描写色彩为主,将傍晚时分夕阳照耀江面的美景跃然纸上,再加上所拓展的其他诗句中诗人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匠心独运的,所以笔者借机鼓励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色,尝试写一段描绘景色的片段,关注色彩的变化,让学生从古诗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古典诗词倡导有创意的阅读和写作,就需要紧扣古典诗词的文体特点,以儿童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充分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理解特点和心理习惯,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述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实践之前,笔者先对古诗的大意、画面的意境进行了多层次的铺垫,并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深入感受诗歌中所蕴藏的画面和韵味,让学生从古诗中习得表达方法,并在自己的兴趣点上,紧扣值得借鉴和模仿的关键之处,将心中的景展现出来,最终促进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二、紧扣哲理而读,写出生活体悟

正所谓“诗言志,词传情”,很多古诗都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但由于受古诗表达特点的限制,诗人并不会将这些哲理直抒胸臆、和盘托出,而是将其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中逐步揭开表层大意的面纱,以及激活生活经验,真正体悟其中蕴藏的道理,为解读之后的实践练笔打好基础。

著名文豪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诗人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对九江庐山的描绘之中。诗歌的前两句从不同的位置入手,全面地展现了庐山不同角度下的不同形态,后面两句则是揭示了诗人在深思之后形成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整首诗紧扣“庐山”这一描写对象,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首哲理诗,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首先,借助注釋,理解故事大意。因为没有对故事有通透的理解,任何探究和品析,都将成为一句空话。随后才是从探究诗歌的内容向内在的哲理转变。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这不仅是一首写景的诗,其中还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你们发现了吗?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进行分享。如有的学生认为人太渺小了,不可能将山的全貌都看清楚;有的学生认为观察事物、欣赏景色,都不能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出发,而要不断地更换视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再度提炼,让学生认识到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应该全面而客观,单一、片面的角度,只能形成不正确的结论。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其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是分不开的。最后,将这首诗所蕴含的道理移植到当下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实现古诗今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尝试提炼出其他名句中所蕴藏的哲理,比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生活入手,选择相匹配的生活小事件进行解读和运用,更好地推动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为体悟情感而读,写出内心感受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和心境的集中体现。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因为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所蕴藏的情感往往更集中,更真挚。创意性的读写就需要拓展诗人的生平资料和古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捕捉诗人蕴藏在古诗中的情感,同时搭建写话平台,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实现对古诗情感的通透了解。

比如,诗人卢钺创作的《雪梅两首》是以组诗的形式出现的,深刻地阐释了梅花、白雪和诗歌之间的关系。教材中选择的是其中一首,既写景,又阐述道理,告诉读者任何事物都有着其两面性,既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教学这首诗时,如果一味地强调内在之“理”,反而将其中古诗的意蕴淡化了。鉴于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1.通过导学单鼓励学生自主理解故事大意,并提供《雪梅》(其二),要求学生以对比的方式阅读两首诗,初步体会古诗的内在心声;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梅花和雪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白雪的映照,梅花就失去了精神;白雪皑皑,如果没有诗歌的点缀,也必然会觉得是一种缺陷。3.在学生形成初步体验之后,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诗人是更喜欢梅花,还是更喜欢白雪?抑或者是两者都喜欢?其实,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要让学生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和辨析,以形成更为通透的体悟;4.出示雪中的梅花图,并播放背景音乐,烘托雪、梅相融的画面,然后拓展著名散文家吴伯萧在《早》一文中对梅花描写的片段,让学生紧扣“白里透黄”“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词语,感受梅花独有的品质,紧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一候是梅花”等语句,感受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受。教材中的古诗和拓展资料的融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解读和思考,进而激发写作欲望,树立对梅花的独特情感:可以赞叹梅花的可贵精神,可以抒发对梅花和白雪的独特情感,可以将自己看成是雪中的梅花来表达、诉说心声……

刘勰说:“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围绕古诗进行创意读写,离不开古诗中独特的情韵。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以理解为基础,以情感为突破口,将更多的学习权利都交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实践和体悟,形成了对白雪和梅花的丰富认识,为创意读写的实践和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师拓展的材料,习得了表达的方法,构建了练笔的框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古典诗词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学生不能一味地死读,而要明晰重点,聚焦特性,在创造性阅读的基础上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素养,最终提升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甘小玲(1978—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古诗教学尝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