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障碍开展文言文教学

2020-08-19 09:13杨敏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辩论文言文文本

【摘要】本文基于学生学习文言文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通过补充学法理解文言文内容、利用各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通过关键词语丰富认知体验、利用语文要素增强运用能力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认知障碍 文言文 实践 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5-0095-02

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简短的文言文,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接触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学生接触的文言文的数量有限,导致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文言文时,感觉文言文相对陌生、不太好读、不易理解、缺乏趣味。那么,如何基于学生的这些学习障碍开展文言文教学呢?笔者有一些思考。

一、通过补充学法理解文言文内容

文言文以古代语法体系为规范,语言简练,常常用寥寥数字展现丰富内容,所以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就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果不能让学生高效、正确地理解文言文,后续的主题感知、语用训练等,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面面俱到,字字落实,一个字一个词,毫不放过,古今对照,无一遗漏。这样看似教得扎实、学得丰富,但学习的方法是生硬的,理解也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会将原本生趣盎然的文言文异化成为机械的翻译课。二是放纵型,一旦遇到问题就组织学生借助注释,实在不行就借助工具书来理解。由于教师对关键字词缺乏点拨和引领,很多学生只是似懂非懂,如在云里雾里一般。笔者认为,教学文言文时应该综合考虑,不走极端,既要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也要给予适度的方法引导。

比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映雪》一文的课后习题明确指出:要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第二题的泡泡图中明确写道: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仔细研读题目,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泡泡图中所提到的“这种方法”应该就是利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大意。如课文中“胤工恭不倦”“博学多通”中,最难理解的“恭”“通”已经提供了注释,但其中的“倦”字如何解释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认知经验,利用“组词的方法”对“倦”字进行组词,如“疲倦”,然后再将其代入文本的语言情境中,从而打通理解大意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这样引导学生先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以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组词的方式猜测文言文的大意,就是要充分尊重和激活学生原始化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融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利用各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要做教材资源的运用者,更要发挥导学作用,做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学文言文不能局限、固守在文本内容中,否则学生的所得必然有限,语文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拓展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文本资源,如通过网络收集与教材课文有关的内容,形成类群文本,丰富学生解读文本的渠道。

还以《囊萤映雪》这个故事为例,该文虽然是文言文,但与普通文本一样,也有关键性语句,也照样存在着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重难点,化难为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比如,这篇故事中的第二句话:“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语句,也意味着其承载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学这句话时,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设置教学:首先,从学生的原始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理解这句话的大意。其次,聚焦文本语言中的描写特色,圈画出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动词,在脑海中浮现出胤勤学的画面。再次,进行拓展性阅读,为学生补充同类型故事文本《凿壁借光》,并选用其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句话,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品析连贯使用的一系列动词,感受匡衡学习的勤奋与刻苦。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两个故事以及其中能揭示題目的关键句进行整合,通过联系和对应的方法,感受两位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勤奋形象。

这样的拓展不仅让学生更轻松地了解文本的大意,更为关键的是凸显了文本内容,与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相契合。学生从赏析文本语言的角度,感受人物的基本形象,明晰刻苦学习的道理,促进了文言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通过关键词语丰富认知体验

词语是构建文本意蕴的基础性单位,文言文语言简练,对词语的关注应该提升到更为重要的层面。一个词语缺乏的人,不仅不能轻松、精准地表达,也无法形成深入全面的认识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文言文还需要聚焦关键字词,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积累认知经验。

比如,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以从积累背诵的角度入手,拓展链接孔子的名言,如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借助学生之前对孔子名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探究兴趣,而后告知学生伟大的教育家居然被两个孩子的辩论搅乱了思维,变得无所适从。此时,教师还可以相机拓展对孔子历史地位评价的内容,用“那么这两个孩子究竟在辩论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储备,让学生在复习中重新调整和运用已经积累的经验,从而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但除了积累还不够,教师还需要积极开掘语言训练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内化语言,习得表达的方法。比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段话的描写,与学生写作时进行的场面描写非常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是先整体(群儿戏于庭),再聚焦“一儿登瓮”,然后运用连贯的动作将描写的关注力对准主人公(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并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实践表达,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写法,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对文本方法和语言形式的体悟及迁移上,让学生在切切实实的练笔中内化语言,深化体验。

四、利用语文要素增强运用能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充分落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文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把握这一篇文本所展现出来的鲜明特点,寻找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从而为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升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奠定基础。

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知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其中一篇文言文就是以两小儿“辩日”的方式呈现。而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也是“辩论”,旨在告知学生当彼此之间认知上存在分歧时,就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与单元训练要素结合起来,紧扣“辩斗”,引导学生关注两小儿辩论的语句,并指导学生朗读各自认为太阳远近的语句,了解各自的理由。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和各自的阐述理由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关注两小儿在辩论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将“辩”的味道呈现出来,并寻找文本中的具体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创设辩论的情境,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中的辩论场景和内容,运用白话文的方式在课堂中呈现。这样呈现,一方面是在学生充分整合运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课文中的素材训练学生运用实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教材之所以设置文言文,且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旨在引导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从小就开始积累文言文的相关阅读方法,形成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积极阅读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作者简介:杨敏(1983—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辩论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