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兰树蕙,聆听花开

2020-08-20 09:29张克家
教师·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德文化

张克家

摘 要:湖南省邵东市宋家塘街道杏园小学在邵东市创建湖南省师德养成示范县的大背景下,坚持以文化涵养师德的总体思路,践行了“文化滋养,以美润德;读书明道,以能立德;以心换心,以爱养德”三个主要做法。用文化特有的温润涵养了教师的教育情怀,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

关键词:师德;文化;涵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12-02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北京大学时说:“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师德师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的自我修养,就是教师从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到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师德建设的根本即在于从内部,从自身的精神得到动力,使师德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人格境界。

由此,笔者突然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我们面对上级出台的各种措辞严厉的禁令,是将这种严厉的情绪放大,让教师感到害怕而有所收敛;还是以文化的温润将这些禁令调和一下,让一线的教师更容易接受些,从而入脑入心?笔者想,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选择后者。邵东在纯粹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举措,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循着这种智慧的选择,湖南省邵东市宋家塘街道杏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一、文化滋养,以美“润”德

王阳明先生晚年把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四句箴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这四句箴言中我们可知,一个人道德养成的途径,可能就是从知善知恶的境界走向为善去恶的境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养美德,去邪念。因此,师德养成应当从播种美好开启。

(一)以學校主流文化润师德之美

什么是学校主流文化呢?笔者认为,主流文化就是学校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希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是学校的正能量。其中,制度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目的。

制度方面,我们编制了一本涵盖学校章程、岗位职责、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师德奖惩、教师考核等全方位的《杏园小学教师手册》,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文化体系,为教师划定了明晰的师德底线,使教师的行为有了固定的参照。

行为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承诺和评比活动,弘扬师德之美,为教师立身边的标杆和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师德水平。比如,每学期初开展的“师生互相承诺,共建最美杏园”的活动,每年不同时段开展的“最美教师”“最美班主任”“最美办公室”“最美年级组”评选活动等。

不可否认,在主流文化之外,任何一所学校肯定都存在着少数以业余活动、闲聊、玩笑、牢骚等形式呈现的“亚文化圈”。“亚文化圈”主要有两种外在表现:一种是积极的,但是没有融入主流文化。对此学校需要加以组织引导,帮助搭建平台。另一种是消极的,不认同主流文化的。如果对此不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对学校主流文化形成阻碍,影响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学校可以通过“办公室串门”“个别谈心”等方式同化消极情绪的传播者,以学校的主流文化去改造他们的思想意识。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养师德之魂

钱穆先生说:“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人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钱穆先生的观点说明,道义要避免生硬的说教,用文化艺术的手段呈现,才能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

一是以环境文化涵养师德。学校以“内省性”原则,分“诗”与“礼”两大板块,建设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环境文化,从而达到传播道义、涵养师德的目标。比如,在教学楼悬挂《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在办公室张贴历代教育名言等。

二是以文化活动涵养师德。如组织教师参与设计学校的校徽、校旗,组织教师征集“杏园小学教师宣言”,教师每次集会前开展集体诵读经典等,以耳濡目染、体验参与等方式将师德要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二、读书明道,以能“立”德

我校是一所农村边的城市学校,城市边的农村学校,从农村小学转办为城区小学只有四年时间,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专业能力不强是其思想观念固化、价值取向不明确、思维受限的主要因素。对我校而言,师德养成的效度主要由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素养所决定。因此,我们觉得师德养成要从读书明道和以能立德两个方面发力。

(一)以读书明道,为师德养成的第一台阶

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会,装修了教师书吧,并以此为平台,做到读书活动常态化。近年来,先后组织了“把心灵献给孩子,大美苏霍姆林斯基”“爱满天下,先生陶行知”等多次师德养成主题阅读活动;开展了《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教学笔记》《先生归来兮》《苏菲的世界》等多本名著的共读分享活动;此外,学校还将晨诵课程化,长期坚持开展师生共读《论语》活动。通过阅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家国情怀”这些过去显得陌生而遥远的大词,在教师的心目中逐渐具化为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李镇西、朱永新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必然带来道德情操的升华,文化的积淀也很自然地润化成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骨血。

(二)以专业成长,为师德养成的第一基础

我们认为,一个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体现为他对所从事事业的投入程度与专业水平,好教师必须德艺双馨。我校针对年轻教师多、专业起点不高的特点,从抓教师基本功训练起步,抓教师专业成长。例如,鼓励师徒结对,激励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德艺双修;通过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年轻教师每日练习三笔字,每周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故事;以学校的童真课堂赛课、童真论坛分享、春杏校报为平台,展示教师的专业底色。近年来,我校教师的专业底色逐渐开始丰润、鲜亮起来,过去连找一堂示范课都要发愁的学校,涌现了一批街道、县、市的赛课冠军和教学骨干。专业的提升,让年轻教师赢得了口碑和自信,收获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无疑,也实现了学校师德养成的目标。

三、爱之为爱,以爱“播”德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呵护童心,润泽童真,成就幸福人生”。我们拿什么来呵护童心?无非就是我们的爱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师大的时候,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对全国教师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教师的内心是柔软的,充满爱的,能够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然而,教师在当前的教育生态里,很容易因追责的压力而心肠变硬,因工作的烦琐而失去爱心。因此,找回教师的爱心,是师德养成的重要目标。

(一)爱人者始于被爱

我们都知道,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能够相互感染和传递的。很难想象,一个普通教师在十分糟糕的境地里,能够克制自己的坏情绪去关心爱护学生。因此,找回教师的爱心,要从关心爱护教师开始。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正在落实“提教师收入,减教师负担”的各种政策,这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大爱。一所学校同样要以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教师。

我校的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推行温馨型管理。学校坚持用温馨型管理方式温暖师心,在健全的制度文化体系下,营造和谐温馨的管理氛围,就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教师开展人文对话,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坚持做教师的贴心人,实实在在地做到“六必访”。

二是营造家园式校园。近年来,我们以学校引导和自愿组合的方式,让志趣相投的教师携手相处,先后成立了读书社团、茶艺社团、美食社团等教师社团。让教师融入团队,体验家园般的温暖感。

(二)爱人者始于爱心

我们都在同一块天空大地生活,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水中游鱼的快乐与天边浮云的悠闲,领悟到池塘青草的勃勃生机和阶前红叶的无限慰藉。同样,也总有些教师无法在学生的笑脸里看到幸福,在同事的关心里感到温暖。我们的办法是,鼓励教师写教育故事,用刻意觀察和文字特有的温度去找回内心的柔软。教师们通过写教育故事,发现“熊”孩子其实也懂得关心他人,“差”孩子内心里也藏着对老师的爱,“坏”孩子也有一颗向善的心,脾气大的家长其实也因向教师发过脾气而深深懊恼与自责。很多教师在教学故事里说道:“哦,原来只有爱才能让老师走近学生,感动学生,教育学生。”心之念就会有心之动,心之动就会有行之随。慢慢地,教师们看学生的眼神开始变得温柔,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朋友圈中晒与学生的小幸福,带学生做一次游戏,给学生过一个生日,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日常。

王阳明先生晚年有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人人自有定盘针,万物根源总在心”。教师的工作比较特殊,教师这一职业是需要用心去工作的特殊行业,师心淡泊则师德纯洁,师心温暖则师德炙热,师心高贵则师德崇高。“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师,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绝不可能被具体量化。”因此,师德养成就是养师心,就是养教师那种虽然无法量化但却能被家长被孩子感知到的责任心与爱心!这是所有好老师的基础和共性。

作家木心说:“小道德来自胆怯,大道德来自智慧。”如果说,教育最好的打开方式是滋养生长,那么师德养成的最佳路径就是文化涵养。既然是养,就要愿意等待,就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气急败坏。如此,才能让教师在文化滋养的智慧中生长出师之大德,到达至诚至善至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陈心想.好教师的价值[J].山东教育,2014(16):66.

[4]李正可.新时期师德文化修养提升之我见[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0):11,13.

[5]邵志豪.新时期师德建设本质意涵论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9):102-106.

猜你喜欢
师德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