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诏墓志铭考

2020-08-20 03:23张庆华唐新
寻根 2020年4期
关键词:邓州淅川县王姓

张庆华 唐新

明代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九重村王氏祖茔,现收藏于九重村村委会。该志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60厘米。志盖篆书“明将仕郎王公墓”七字。志文阴刻、楷书,竖行共31行。满行33字。全文约1119字。志石保存基本完好,有个别字漫漶不清。

大明唐府典仪正荷塘王公墓志铭

会典邓庠之再稔其间也,有王生者,服衰绖手似状。踵门泣而稽额颡曰:“先君子今岁之初夏,奄弃不肖矣!将以月日窀穸,愿得吾师铭,镌珉而纳诸幽,以传世行后。”余虽未悉公,然据内翰少茌李公所述状,法宜有铭,不获辞。

公讳诏,字惟行,号荷塘,其先讳成者,家邓州城西九重院。曾祖铎、祖纪,咸有潜德。

父希周,仕四川垫江主簿,廉即应政有苛,栖鸾凤,生二子,公其长也。丰容伟质,几时诤诤负奇气,喜诵诗及子史,垂草刻志,举子业,痛刮励树,立其扬名以显亲,不□尘世诩诩状,然试辄数奇,乃奉天子皇恩,输金授唐府典仪正。长史孙公屡檄莅任,公力辞弗就。诸亲友有劝其以仕为荣者,公笑而不答。劝者徂高其罔徂于俗。尝随父之垫江,每告其父曰:“勾稽绅职昂其千里之驹,然矮屋立身若投簪而归休私门以自适。至内阁大洲赵公,以书慰勉,公唯浩然是请,从父徙归,大洲亦深器之,竞列名宦于垫邑。公之斡蛊而迥拔如此,事母氏孝养备至,每食必侍案侧,晨昏省寒燠,扶掖抑搔,躬为瀚涤,群亲友纤毫薄厚,有间其分异自殖以广华者,公欷歔感泣正色语之曰:“良田广厦我岂不欲?但分异充盈于心不忍。因悉授弟以家政,公尝不言,盖心乎爱者也。克敦孝友于协室,同庖虽刘君良杨延庆蔑遇过是。然公尚义轻财,诚所谓人中之豪杰者也。有族侄懋恩早丧父,公抚诲若琢切然,俾拓积以亢。而懋恩亦事之如严父,殁为尽哀。待子姓率极恩礼,虽季父成俨然歙惕,弟侄有隳业戾法者,谆谆戒谕需革复乃已。与人交无崖岸枯叶,信义秋霜。乡邻有急,悉力以副其望,或忿争求解者,即为之释剖。隆庆己巳,值岁大歉,公出谷百余石以济里人,赖其存活者甚众。公弗自为德,家居稀行,罕言笑,侃侃自将玩编省植廓如也。性不嗜饮酒,对客款洽终日苦乐而不厌者。年十六岁时,尝梦神告云:“持身当戒之在色。”遂终身端庄朴素,于非礼妄行尤所深远。诸子自离怀抱即督以邹鲁,盛暑隆寒不废夜课,故伯仲文学驹驶有声,庠校春云,器未可量。若夫重祀先之礼,勤嗣家之则不蹈诖咎,以闵有司不尚脂。常以惬持誉又足以为族里式。故公幼壮为良子弟,强年为贤父兄。虽未及从政,其施于有政者类,可颂,然身不得年,靳于知命所为□未,足抑将以后人也与!

公生于嘉靖十一年辛卯正月二十日,卒于万历六年戊寅四月十八日,享年四十有八。配李氏,男三:长懋志,州庠生,娶朱氏;二懋忠,州庠生,娶王氏;三懋恕,聘李氏。女一尚幼。孙男三,保宁志出;保阳、保元,孙女二尚幼,忠出。公墓在九重院街北百步,枕癸趾丁,葬则卒之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铭曰:

维积善至车耳,天永厥福。公抱真纯,系乡之璞,委顺未父,森其立竹,以堂以封,九重之麓。我铭夜台,克巩地轴。

万历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乡进士署邓州儒学学正事晋江贡生宋国有撰文。

按王诏墓志铭载,他的先祖名王成,家居邓州城西九重院。现在的位置是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九重村。曾祖名铎,祖纪,父希周。

王诏祖上具体情况不详,《明史》均无传。清康熙及乾隆邓州志中虽有记载,但无详细传记,目前当地也没有发现其墓葬。期待在今后继续寻找其先祖的相关资料。

王诏之父王希周,墓志铭记载其任四川垫江主簿,王希周生有两子,王诏即为长子。王希周去世后葬于九重街北部的王氏祖茔。据当地老年人回忆王诏先祖王成也葬于此。但因时代久远,墓地早已被破坏,碑刻墓志流散,具体为王氏家族哪位成员墓葬目前尚未做进一步考证。

根据王诏墓志记载,可将他的家族世系初步排列如下:先祖王成→曾祖王铎→祖父王纪→父王希周→王诏。

按墓志载,王诏(1531-1578)字惟行,号荷塘,邓州九重院人。其“丰容伟质,几时诤诤负奇气,喜诵诗及子史,垂草刻志,举子业,痛刮励树,立其扬名以显亲”,可见其为好学之才,并为邓州庠生(秀才)。

志载:“乃奉天子皇恩,输金授唐府典仪正”。明代对皇族子孙实行分封之制,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子朱柽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册封为唐王,并于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南阳,共在南阳传九世十二王。王诏捐官授予的典仪正,是在南阳唐王府内任职的正九品小官,他墓志盖记载的“将仕郎”正是明代九品。捐官之后,他多是居家教子育人、造福乡邻于终老。

志载:“隆庆己巳,值岁大歉,公出谷百余石以济里人,赖其存活者甚众。”这是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当地出现天灾,乡民收入大减,在这关键时刻王诏出百余石谷物救济乡民,使当地不少百姓得以活命。这充分说明王诏是个极为热心的乡贤,受到乡民爱戴。邓州当地史志并未记载隆庆三年的灾荒。志文关于此事的记载时间清楚,可补地方文献之缺。

志载:“公生于嘉靖十一年辛卯正月二十日。”嘉靖辛卯年为嘉靖十年(1531年),而嘉靖十一年为壬辰年。这可能为志文撰写之误,依志中的“享年四十有八”计算,他的出生年应为嘉靖十年。其妻为李氏,无传。有三子,“长懋志,州庠生,娶朱氏;二懋忠,州庠生,娶王氏;三懋恕,聘李氏。女一尚幼,孙男三,保宁,志出,保阳、保元”,可见其三子中有两子为秀才,是一個不错的文化家族。其子孙中三子懋恕民国《邓县志》有简传,其他成员邓州、淅川地方史志均无传。

按王诏墓志铭载,“公墓在九重院街北百步,枕癸趾丁,葬则卒之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可见王诏去世后,葬于九重街北王氏祖茔。现今的位置是九重镇九重村北田野中。这个位置与墓志铭记载的位置基本一致。志文中还直接指明其墓葬的朝向,这说明古代社会对堪舆文化相当重视。文中指出其安葬时间是卒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距其去世已有半年以上。据《明史》载:“……既成服,朝夕奠,百日而卒哭。乃择地,三月而葬。告后土,遂穿圹,刻志石、造明器、备大举、作神主。既发引,至墓所,乃窆。”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死者入棺至安葬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可见墓志记载王诏安葬的时间与明代礼制规定基本相同。

笔者在当地考察时,据当地王姓后人回忆,王氏祖茔当地称北老坟,是一个大型家族墓地,约占地三亩,周边还有祭田数亩。过去这里碑刻林立,楸柏成林,每逢节日期间有当地和周边几县不少王氏后人来祭奠。王氏祖茔后被破坏,碑刻有的被砸毁,有的被拉走成为建筑材料。墓地大批古树也被砍伐,有些墓葬甚至被挖开,墓地被平整成土地,这使王氏墓地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约在1985年,当地群众在九重街附近施工时发现了王诏墓志和其家族相关碑刻等石刻,并安放在九重村部至今。

王诏墓志撰文者为乡进士宋国有。宋国有为明代举人出身。宋本人《明史》及邓州地方文献均无传。

淅川县九重镇及周边的王姓居民较多,长期以来这里就流传一个传说:当地的王姓是元代蒙古宫廷官员在元末到达此地并隐名埋姓定居下来的。但这个传说缺乏可靠历史依据,王诏墓志虽称自己先祖为王成,但墓志并未直接介绍其先世王成为元代蒙古族官员。该镇蒙古族先祖认定尚缺乏更详细的文字资料。

巧合的是,当时当地群众还发现有一块刻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王姓始祖碑,为当地蒙古族姓氏来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惜此碑已残,部分文字遗失,其部分文字如下:

元镇殿始祖月考王公讳成之墓

妣孙氏恭人

□□□□所志之大小虽不一,其示不忘则一也。□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而逸于明洪武,年四百载。相传始祖生子三人,分上东西三门。在明时族众繁衍,不知其若何也。迨兵燹,□□□支派者,杳不可得而知矣。当今国家承平之会,□□非勒诸贞珉。俾后之览者可考而知焉。至□□□支派之莫辨,且将始祖之墓而没于荒烟丛草间矣。大凡功德足迹者虽不由其子孙,尚将□□□,况木本水源属一气,而忍令祖墓泯灭无传,仁人孝子之心,恐不如是也。是为志。乾隆三十三年立。

按此碑刻记录,九重镇当地王氏始祖名王成(当地人又称和尚),为元宦之后。这说明九重王姓蒙古族的先祖是王成无疑。而王诏墓志铭所记载其先祖王成与乾隆始祖碑记载其家族先祖名字完全一致。此墓志最初出土地點正好位于当地王姓祖茔附近,出土地点明确,可见王诏是元末定居当地的蒙古族先祖王成之后。这是目前当地出土最早的关于王姓蒙古族先祖文字史料。该墓志的出土为认定该镇及周边王姓蒙古族身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依据。

淅川县九重镇王姓蒙古族后人、淅川县民宗局原局长王光昌认为:“王成为成吉思汗六世孙,元世祖忽必烈的四世孙,自元末逃难至邓州西下肃里(今九重镇)已有652年。他隐名埋姓,自称汉族,取名王成,以打猎为生。王成有三子,为了保存家族实力,不遭灭族之祸,其三子长大后本宅只留一子,其他迁往他乡。长子廷玉迁至今镇平县王岗乡砚台;次子迁至今淅川县厚坡镇王河村;三子廷贞留居九重当地。目前分布在九重镇及周边邓州、镇平、内乡、南召等地,已传27世,有王姓蒙古族后人约5万人,是中原地区较大的蒙古族聚集区。”

清代道光年间,当地建王氏宗祠,该祠堂正殿供奉有成吉思汗鎏金铜像。清代和民国时期不断有王姓族人来朝拜。新中国成立后王氏祠堂成为九重公社所在地,在“文革”期间被毁。1982年,经当地王姓族人集体申请,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当地王姓族人的蒙古族身份。2015年,王成后人又重新修建了先祖王成之墓,重立碑刻,并成立淅川县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2018年,王光昌主持完成《王姓蒙古族族谱》的编修(图三)。该族谱共100万余字,是当地目前最全面的蒙古族族谱,详细记述了淅川县及其周边区域蒙古族源流、世系、名人、艺文等方面内容。

明代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详细记录了墓主人的家世、生平、妻、子孙等相关情况。王诏本人《明史》和邓州、淅川地方史志等文献均无传,该墓志是迄今为止当地发现最早的一方王氏家族墓志,填补了正史与地方史志之缺,对于了解明代邓州地区王姓蒙古族起源、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邓州淅川县王姓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淅川县发挥协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措施
淅川县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泼墨寄深情 勉励新雷锋
淅川县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生路
生路
庞振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