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行动打造“绿色茅台”

2020-08-21 02:22李勋
当代贵州 2020年28期
关键词:厂区茅台酒硬核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勋

“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按照限行方案,自觉利用社会交通、公司公共交通、自驾搭乘方式出行上下班,减少厂区车辆流量,减轻生态环境和交通安全压力。”6月22日,茅台集团召开单双号限行启动大会,再次拿出“硬核”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茅台厂区内员工私家车辆日益增多,加之工作运行、应急保障车辆,来访旅游、社会车辆等大量车辆出入厂区,给茅台生态环境和生产经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根据茅台集团统计,单双号限行仅试运行期间,茅台厂区单日减少8000多辆车次,假设以8000辆车平均排量为2.0L计算,限行后厂区每天可减少废气量48万立方米,一年250个工作日累计减少废气量达1.2亿立方米。

“限行对茅台酒酿造微生物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说,这既是爱我茅台的必然要求,也是自我保护的迫切需要,必将对茅台进一步守好质量、安全、环保“三条生命线”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些肺腑之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茅台香飘世界的奥秘:没有好山好水,自然酿不出好酒。

茅台集团充分发挥党委在企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党委决策沟通机制,定期研究各领域工作,切实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绿色茅台”正是茅台集团党委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之一,坚守生态底线,茅台“硬核”行动频出:不断节能、减排、降耗、增绿,倾力打造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酿酒生态和生产环境,确保茅台酒绝不变味和企业永续发展。

积极传导绿色理念,打造茅台“绿色生态”名片,为茅台品牌形象加分,以实际行动让茅台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图为茅台集团厂区。(茅台集团供图)

从2014年起,茅台集团连续10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作为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资金。同时,还全力推进地方立法机构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将“水、空气、土壤、微生物、文化遗产、规划建设”等领域作为重点立法保护对象,更好地保护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产业链的源头端,茅台集团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理论,从田间地头原料的绿色获取、供应商的绿色供应、产品的绿色加工到废弃物的绿色回归,实现从材料源头就保持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以改进生产工艺为例,茅台集团先后建成了5座污水处理厂,形成日处理2.3万吨污水能力,经过处理的中水可被应用到厂区清洁绿化中。为进一步减少排放,还开展厂区锅炉“煤改气”工程,年减少燃煤量14万吨。

不仅如此,茅台还在播州区鸭溪镇打造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承担茅台酒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及利用,围绕“酒、气、肥”三大主体项目,通过多级利用、多路径循环处理方式,真正实现了茅台酒生产原料“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酿酒产业链闭合循环。

从绿色供应链,到生产节能减排、再到酒糟循环利用,此次再延展至厂区绿色交通,再度释放茅台鲜明的信号——持续走好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单双号限行只是茅台‘绿色交通’的过渡。”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代永介绍,下一步,茅台将用大数据手段打造智慧交通体系,为员工提供一系列智慧、绿色的出行服务,同时推动厂区功能区优化,为茅台发展留出休养生息的空间,用更多的“硬核”行动保护茅台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厂区茅台酒硬核
王立安茅台酒
吴卫东:“三组数字”尽显海外侨领硬核担当
疫战中的“硬核”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厂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厂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