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0-08-21 09:02王雁桥李爱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

王雁桥 李爱华

摘要: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通過使员工持有股份建立起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的长期股权激励计划。文章阐释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股权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由员工购买本企业股份,参与企业利益分享和管理的长期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通过股份分配实现企业持有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捆绑,使二者共享企业所有权和未来经济收益。员工持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其概念被引入我国。2014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中国模式的员工持股计划做出了规范。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724家国内上市公司推行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中仅2017年就有202家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沪深主板市场企业67家,中小板75家,创业板60家。

一、员工持股计划动因

(一)吸引并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内部人才不可分割,随着当代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以及对科技的加速探索,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价值创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保持企业自身竞争力吸引人才和留住已有人才对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能够实现员工身份从“工作人员”到“持有者”的转变,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价值创造力,使员工兼顾企业的长短期利益,保证人才引进和核心力量稳定,促进企业经营业绩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短期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通过员工持股,一方面,可以作为企业短期融资渠道之一,员工投资能为企业争取更多存量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另一方面,使员工成为企业股东能够调整企业所有者权益结构、稳定组织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股权,同时增加股权制衡度,促使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三)提升企业财务指标,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从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出发,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发展有利。首先,员工持股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企业的收益水平;其次,员工持股可以提升企业资产利用率,对企业的营运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再次,员工持股能够改善员工的风险意识,优化企业的流动比率,使企业更加充分地利用资金,为企业的偿债能力提供了保障;最后,计划实施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优化改革与长期发展。

二、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1. 准入和退出制度不完善导致员工持股失去意义

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上市公司不得让员工强行持股。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强制员工持股,这种强制行为不仅不能激励员工,反而使员工持股成为了企业融资、降低人工成本的工具。

2016年8月,我国出台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正式提出员工持股锁定期至少为36个月。员工购股价一般都会低于市场价格,我国对锁定期做出约束前,企业上市后员工可以直接对持有股份进行抛售,股份流向外部很容易影响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同时,员工持股也失去了本身的激励意义。

2. 税收政策不完善造成员工持股税率过高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员工持股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财税[2009]5号文件等规定,个人因任职、受雇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由上市公司或其境内机构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和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依法扣缴其个人所得税。即员工在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后,即使是无偿赠予和定向转让,也要按照股份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高额的所得税费用将导致员工对持有股票望而却步。

(二)资金筹集存在问题

1. 筹资途径较为单一

筹资途径较为单一是大多数企业员工持股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员工收入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局限,如果员工持股资金依靠员工自筹,那么其购买力可能难以达到要求。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计划的实施进程和企业资金运转,还会降低员工购股的积极性,更可能成为企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员工持股的原因。

2. 缺乏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相关制度和保护机制并不健全,员工投入资金存在风险,未来收益也无法得到保证,员工自然没有强烈的持股意愿。同时,国家目前对员工持股的限制仍比较严苛,同时也缺少对实行员工持股企业以及为企业提供持股资金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无法激发企业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三)股份分配不合理

1. 股份分配比例平均化

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等额分配的形式分配员工股,忽视了员工对企业所作贡献的差异性。如果无论员工对企业有多少贡献,通过持股获得的收益都与他人没有差距,长此以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一劳永逸的想法,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也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 员工与管理层持有股份有较大差距

企业在确定员工持股比例时,员工与管理层持股的比例可能存在不小差距。企业提取较小份额的股份分配给员工,每个员工所得股份过小,无法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而相对于管理层,其持股比例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得到进一步加大,二者之间差距的增大导致员工无法行使监督权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四)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

1.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过程中,企业监事和高管也会参与其中,而他们本就是监督者,如果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没有制度约束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监督,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就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和员工利益受到侵害等方面的问题。

2. 员工持股平台监管不全面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依靠持股平台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而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忽略了对持股平台的约束和管理,所以很难找到适合企业的平台。很多时候,企业采用工会形式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原始且不创新的管理形式无法使企业和员工产生实质上的改变。

三、改建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1. 完善员工持股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作为一种相对较新颖的企业运营模式,员工持股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员工持股制度的完善对良好的法律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应结合我国各方面发展现状建立适用于我国员工持股的制度体系,规范其准入标准,防止企业强制员工购股。

其次,应量身定制员工持股的锁定期。当市场上股价高于企业内部定价时,大多数员工会在锁定期后立即抛售股份,大量股份流出会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小份额的持股员工适合相对宽松的锁定期限,而针对企业的技术和核心人员,应当规定较长的锁定期限以避免人才流失。

2. 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税收制度上的优惠将更好地促进计划开展并调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政府方面可以出台相关减免税政策、适当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覆盖参与计划的员工、企业和银行等各个主体,既能降低员工持股成本,又更容易获得相关部门支持。

(二)采取措施解决资金筹集问题

1. 拓宽入股资金渠道

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拓宽入股资金渠道。一方面,鼓励企业担保申请专项贷款,员工也可以以个人资产申请员工持股贷款;另一方面,为激励员工持股,企业可以把额外收益作为购股资金奖励给表现优异的员工,或者鼓励员工从薪资或奖金中按比例提取资金购股。

2. 制定相关保护机制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员工持股计划保护措施,严格地判定和惩罚企业利用员工持股转嫁风险的行为,保护员工利益。同时应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优惠信贷服务、放宽抵押贷款政策,并制定企业外部资产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费用标准,降低员工持股成本。

(三)优化股份分配方案

1. 股份分配应以员工绩效为基础

企业在分配股份时应形成动态股权激励体系,即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并据此对其所持股份做出调整,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员工在持股后一劳永逸,使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保证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连接的稳定性。

2. 科学制定企业员工持股比例

员工持股的目的是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从国外成功案例中可知,高持股比例是激励员工参与积极性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当减小管理层与员工持有股份比例的差距,注重员工为企业所作贡献,并区分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给予技术人员某些特殊政策,实现激励和留住人才的双重作用。

(四)完善员工持股监督监管机制

1. 制定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相比更有能力购入股票,在企业中也掌握着更大的权力,因此对管理层持股后权力的约束首当其冲。如果企业能够针对管理层制定相应的惩戒制度,则不仅能够鼓励管理層关注企业股票市场的表现,还能强化员工的监督权力和作用。

2. 健全持股平台内部管理制度

对企业来说,根据自己的类型和经营模式选择合适的持股平台尤为重要,平台的良好配合和运作可以降低企业对员工持股管理的成本、省略繁琐的审批流程,持股平台股权管理制度的健全、内部监管系统的完善、相关审批机制的建立不可或缺。

四、结语

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员工持股计划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员工持股计划的意义,阐述和分析了计划实施过程中法律规范、资金筹集、股份分配和监督监管机制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和税收政策、拓宽筹资渠道并制定保护机制和优惠政策、优化股权分配方法和制定有效内外部监督监管制度的建议。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还需要企业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协作,真正实现计划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仲怀公,胡梦.员工持股计划会计处理实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9(03).

[2]黄萍萍,焦跃华,张东旭.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19 (05).

[3]张宇普.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

[4]朱争,朱亮.股权激励的所得税政策与会计处理[J].会计师,2012(14).

[5]黄速建,余菁.企业员工持股的制度性质及其中国实践[J].经济管理,2015 (04).

[6]方重,汪忠新,康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实践[J].中国金融,2016(07).

[7]王文兵,干胜道,段华友.员工持股计划:值得期待的一种尝试——兼评《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J].现代经济探讨,2012(11).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猜你喜欢
股权激励上市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的启示
励德?爱思唯尔公司的高管薪酬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对于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税收政策的评论综述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