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仲元先生诗中之军旅情怀

2020-08-21 09:05滕达
诗潮 2020年8期
关键词:军旅诗人

滕达

《国语·齐语》中说:“春以搜振旅,秋以猎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答曰:“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故后世将军队或战争之事均谓之“军旅”,而以描写战争之史、军旅之事、军人之思的诗歌便谓之军旅诗。这些诗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战事、日常生活及心态,内容涵盖从军、兵营、战争等,其意象多为烽火狼烟,铠甲武器(刀、剑、戟、戈等),孤城羌笛,战阵兵马,大雁雄鹰。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的奇葩和珍品,在诗歌史上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阅读李仲元先生的《缘斋吟稿》《缘斋吟稿续集》,发现诗中刀、剑、戟、马等字眼甚多,这似乎与一个风度翩翩的文雅儒者、一个善气迎人的和蔼老人挂不上钩,但若想到他青少年时代曾身着戎装跨江入朝、北国戍边的一段戎马生涯,这似乎又很自然。因此,他这些充满爱国正气、军人血气以及对战争和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豪迈诗篇,无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

至老不渝之军旅情怀

我们知道,中国历代文人都怀有一颗建功立业的雄心,常常将心中的豪情壮志诉诸纸上,由此形成了古典诗词中的豪迈之风,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这些诗句都彰显着他们胸中的浩然之气,读之总能让人感受到那催人奋进的气势与力量。

李仲元先生从小就敬仰、崇拜军人,对绿色军装和军营心生崇敬和羡慕之情。1949年9月,他16 岁,瞒着家人毅然报名参军。军营是他人生的第一站,部队这个大学校、大熔炉,把一个懵懂的青少年培养成一名战士。这样的经历,自然沉淀了他日后詩歌创作既雄浑又沉郁的风格。1991年6月,58岁的他写下《少年从军志感》:“当年投笔气凌霄,长剑凭河斩恶蛟。苦战几番甘冒死,头颅依旧未轻抛。听笳倚戟荒城月,纵马搴旗瀚海飙。千古英雄多少事,梦魂独爱霍骠姚。”诗人述说了少年时代参军报国,后又跨江入朝作战曾几经危险,归国后旋赴吉林、内蒙古地区骑兵部队戍边,抒发了自己对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崇拜之情。1993年10月《题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回首当年苦战多,英雄浩气蔚山河。白头老将今犹在,鸭绿江边唱旧歌。”60岁的白发老兵在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时即兴写下这首七绝,那山那水,那曾经的苦战,都萦绕心头,而今隔江东望,自然感慨万端。2005年4月,诗人写下《咏马三首》:“铁骑横云列阵催,流沙深处是龙堆。金鞭一指黄尘起,卷地风惊万壑雷。”“铁骨铮铮久逸群,撄锋曾伴李将军。鸣鞭远逐天骄子,踏破胡沙万里云。”“铁甲独行青海湾,几番带箭度萧关。如今老卧斜阳里,犹自神驰万仞山。”这三首诗可见诗人匠心独运,分别以铁骑、铁骨、铁甲起句,吟颂了马的精神。作为咏物诗,致仕之后的诗人显然以马作寄托,抒发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胸怀。2012年2月,诗人写下《八十自寿述怀》:“青衿脱去换征衣,铁马冰河度若飞。阵解烟消勋策后,天涯依旧等闲归。”以及2014年9月所赋《中秋醉赋》:“涉江仗剑敢称雄,壮岁何功赴远戎。万事惊心唯一笑,飘然已是老诗翁。”这两首诗可以读出诗人在“杖朝之年”后,心胸之豁达、淡泊,有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然而十年军旅生涯实在对人生影响太大了,如今纵是白发飘然,却依然“铁马冰河入梦来”。

崇尚古贤之英雄情结

“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边关五十州。”古人这些慷慨激昂、雄壮豪迈的诗篇,体现着古代志士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体现着古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远大理想的健康人格,令后世来者读之依然被激荡起心中那昂扬的斗志。李仲元先生当然如此!那是1949年9月,他所在的学校军代表请来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的周桓作报告,当听完报告,他就对自己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我要做周桓那样的人!”于是这种英雄情结彻底爆发了,他没有禀告父母便毅然报名参军,从此开启了十年军旅生涯。他时年16岁!可见他的军旅情怀是何等强烈。

在他的诗作里,吟赞我国古代名将志士的作品近百首,诗人通过对历朝历代名将志士的讴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军旅情怀和豪气干云的英雄情结。如《霍去病》:“奇兵击斩左贤酋,蹋鞠儿郎勇且谋。天子策勋封百将,更谁领取冠军侯?”霍去病,军事家,西汉名将,少年勇武,善于用兵,多次出征击溃匈奴。他居功不骄,汉武帝欲为其建府邸立家业,答曰:“匈奴未灭,胡以家为!”不幸23 岁病逝。诗人少年从军,故对霍去病的赞佩是无以复加的。如《蔡讽》:“一麾长剑气如云,百战身铭荡寇勋。沥血宣威真猛士,至今犹忆蔡将军。”蔡讽乃东汉辽东太守。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高句丽与鲜卑联合袭侵辽东,太守蔡讽与幽州刺史冯焕等合军迎击。蔡讽追击至新昌(今辽宁海城境内)中伏兵,激战而殁,其为汉代辽东战亡的最高将领。作为辽沈名儒,诗人敬重蔡讽,故“至今犹忆蔡将军”。如《杨靖宇》:“英雄抗战已无家,战罢青山战水涯。但得残躯存一息,抛头不悔救中华。”杨靖宇,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冰天雪地间,他在弹尽粮绝后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而壮烈牺牲。对于杨靖宇将军的英勇和顽强,日军颇感惶惑,经解剖将军遗体,发现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见到的只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日军惊讶: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这样的英雄,哪有诗人不讴歌之理!

在李仲元先生的诗作中,诸如战国之孙武,汉之卫青、李广、班超,三国之曹操、关羽、诸葛亮,唐之薛礼、郭子仪,宋之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元之铁木真、耶律楚材,明之戚继光、袁崇焕,清之郑成功、林则徐等,这些历史长河中的著名将领和英雄,都是他抒发英雄情怀的对象,创作了许多高亢激越的诗篇。

刀光剑影之军旅诗意象

写诗词总是要借助意象来烘托意境,寄托情思。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在李仲元先生的诗作里,“刀”“剑”“戟”“马”乃至“战”等字总会不断跳入眼中,而这些字眼无疑是他军旅情怀、英雄情结、尚武精神的一种诠释。

“刀”意象,先生乐刀,在诗作中不下二十余“刀”。如《孙武》“斩损红装小试刀”,《辽东长城》“儿郎御虏夜横刀”,《名将》“归来大雪满弓刀”,《皇太极腰刀》“莫道功丰恃宝刀”,《临池十歌》“抚刀常愧头颅在”,等等,二十余“刀”,几是刀刀不同。

“剑”意象,先生爱剑,诗作中飞舞三十余“剑”。《候城》“燕王挥剑冻云开”,《朱蒙》“卒本川头仗剑来”,《黄龙府》“试问当年提剑客”,《木华黎》“辽海中原剑底收”,《阜阳刘公祠》“破虏将军剑气舒”,等等,果是剑剑有别。

“马”意象,先生爱马,诗作中奔驰三十余匹“马”。《薛仁贵》“张弓驰马奋腾骧”,《完颜希尹》“马上挥戈威”,《沈州站印》“快马轻车沈州驿”,《沈阳镇边门》“玉垒铜关铁马横”,《李》“英公跃马踏冰河”,等等,当是各马争先。

“战”意象,先生“好战”,诗作中有“战”四十余处。《项羽》“北逐南驰百战雄”,《名将》“破虏将军战正鏖”,《杨业》“三代临边战朔方”,《高志航》“震电奔雷战未旋”,《江桥抗战》“江桥一战真惊世”,等等,读之战意满满。

“戟”意象,先生诗里多戟。《高显古城》“曾照烽台执戟人”,《石台子山城》“曾将弓戟对仇伤”,《王昌龄》“塞上胡笳倚戟听”,《薛仁贵》“画戟横云掠阵长”,《萨尔浒大战》“折戟沉沙铁渐销”,等等,可谓戟戟皆殊。

此外,诸如戍楼关塞、烽火狼烟、越甲吴钩、兵阵鼓角、钺戈弓匕等也多有所见,可谓十八般兵器皆入诗来,涉战字词多为所用。初略概算,在他千余首诗中仅各种军旅诗意象的使用就有两百余处。这些意象,营造出特定的气氛,烘托了军旅意境,使读者如临其境,与诗共鸣。

史事里之军旅情思

以诗观史,以史为鉴,以诗察事,以诗言志,通过史事寄托军旅情思,李仲元先生此类诗作约五十余首。他作为文物专家,对辽沈地区的历史多有考察和研究,而这些史事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初步形成了他诗中含史、史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如《司马懿平辽》:“笑战公孙小试刀,辽东初展魏旌旄。襄平已是囊中物,何必屠城血溅袍。”公元238 年,司马懿奉魏明帝曹之令,率军平辽。8月攻破襄平城(今辽阳市),入城后,司马懿屠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2000 多人,收编百姓4万户。这场屠杀,宣告了辽东公孙氏的灭亡。诗人感叹这段血腥事实,在诗中怒问“何必屠城血溅袍”。如《光复辽东》:“旌旗猎猎剑光寒,平壤城前驻马看。收拾金瓯重一统,今宵好月共团栾。”诗中叙述了公元668 年大将李奉唐高宗之命东征高句丽、光复辽东之事,是役唐军攻取扶余、南苏、木底、苍岩、平壤诸城,俘高句丽王高藏,辽东复归一统。诗人讴歌了辽东重归大唐这一事实,形象地唱出“今宵好月共团栾”。再如《八女投江》:“弹尽江头已合围,回眸一笑死如归。洁身绽化桃花水,朵朵红波带血飞。”1938年10月,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东北抗日联军8 名女战士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自己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八女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 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诗人撷取了这一真实故事,歌颂了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生命的壮丽篇章。

爱国主义之诗情绽放

忠诚爱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沉的情感,更是军旅诗的最显著特征。古往今来的军旅诗词,莫不抒发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热爱,对入侵者无比的愤恨。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李仲元先生,怀着军旅情怀、英雄情结,在诗歌创作中就更不乏关抗日战争和祖国统一的佳作篇什。

在抗日题材中,如《中日甲午战争双周甲殇祭》:“忧患心头莫自骄,东瀛余孽正嚣嚣。撄锋我亮横天剑,荡寇安澜翦恶枭。”《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作》:“飘风飞雨伴雷鸣,豪气当年忆纵横。柳沼秋烟惊北塞,卢沟晓月照长城。三军怒展屠蛟剑,八载终收缚虎缨。痛饮黄龙君莫醉,须知东海尚藏鲸。”《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感赋》:“阖族拼流血,哀兵万里行。救亡当此刻,御侮践新盟。挥我横天剑,降伊跋海鲸。史鉴休遗忘,沧波尚未平。”这几首诗都有警示之意,“忧患心头莫自骄”“须知东海尚藏鲸”“史鉴休遗忘,沧波尚未平”,更应“编篱勿忘御狼豺”(《旅顺万忠墓》句)。

在台湾题材中,1997年冬,李仲元先生随团赴台湾参加书画展和学术交流,在台十余日,虽浮光掠影,然已初对其风物人情有所了解,感而有吟《乡人聚饮》:“恩怨同销全社稷,相逢一笑醉高粱。”表达了两岸同胞相聚的欢乐之情。《书画展开幕》:“嘉宾济济满堂春,彩墨金笺映眼新。”叙述了书画展在台北开幕的盛况,表达了两岸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共同的喜爱之情。《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睹物伤心轻自问,何时更赋卜归诗?”诗人作为文物专家看到国宝多在台湾难免心生悲怀。《游日月潭》:“公主煎茶迎远客,相期共会九州同。”诗人在游日月潭时于某番社首领处得其大公主亲手烹茶相待,賓主相期将来有一统之时。《赤嵌楼》:“早令强夷归赵璧,岂容台独裂金瓯?千秋史乘昭今古,一瓣心香拜郑侯。”该楼为郑成功受降荷兰之处,诗人于此自然谒拜郑成功,从而发出“岂容台独裂金瓯”的呐喊,爱国主义情结跃然纸上。

学界诗界品评李仲元先生诗作甚多,本文则试图别出机杼,然才短思涩,不得长辔远御,东抹西涂之下,亦恐有鱼鲁帝虎之讹,诚惶诚恐而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猜你喜欢
军旅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军旅雅士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