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的学习方法

2020-08-21 09:02尹德志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1期

尹德志

摘要: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于199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有近30万人取得了考试资格;因为是中国唯一财务专业最高含金量的证书,也是很多考生梦寐以求的,而在该考试中,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数最难的科目,文章主要论述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些知识点掌握的方法。

关键词: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现金毛流量;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现值;分配率;交互分配法

投资项目资本预算是《财务成本管理》中财务管理篇最为重要的一章,也是最难的一章,几乎年年都有这章题目的考查;本章最难的地方无非是净现值的计算(NPV),当然有的人会说那个敏感分析难,其实不然,敏感分析只要细心,而且加之比较费时间,一般如果考试考到此章的话,首先计算出净现值后,才讲到计算敏感分析,因为净现值都算错了,何谈敏感分析?敏感分析是基于你计算出的正确的净现值后,才谈到的话题。财务成本管理中在有限的时间能把敏感分析的正确结果做出来,那是整个该科目考试中寥寥无几的。本话题主要讨论净现值(NPV),因为只有把净现值做正确,才能正确解答现值指数,回收期,敏感分析等因素。

一、财务管理篇投资项目资本预算中的现金净流量

计算净现值每个因素你都要考虑,少分析一个因素都会导致结果错误,所以做这章的题目难在少分析因素,错分析因素,我相信这是广大考生的“痛点”!净现值中现金净流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怎么样才能正确计算出现金净流量,进而正确计算净现值(NPV)呢?

1.现金净流量的记忆方法技巧:二个流出,二个流入,一个机会成本。(简称221)

二个流出:建设投资额,垫支营运资金。

二个流入:营业现金毛流量,回收额。

一个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这个记忆方法你必须要记住,这个是框架,有的人可能会听过中华会计网校荆晶老师的审计,她经常说:有的人审计学不会,像一片散沙,是因为没有搭框架。那么我讲的:二个流出,二个流入,一个机会成本,就是她所说的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我们需要的东西。这个框架搭建好了,不可能是少分析因素,或者错分析因素的,除非你没有理解净现值。

二个流出:1. 建设投资额。这个一般题目都会给你已知条件的,你只要能识别投资额就行;如:项目需要一栋厂房、一套设备和一项专利技术等,或者直接说初始投资额是多少等;识别投资额是基础知识,此处不再赘述。

2. 垫支营运资金:第1种情况:题目材料说期初垫支营运资金多少,垫支营运资金在建设投资期期末,项目结束时收回营运资金。

第2种情况:题目材料说营运资金随销售额的变化而变化,营运资金在年初投入,项目结束时收回。

二个流入:营业现金毛流量:三种表达式:(1)直接法:营业现金毛流量=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所得税;(2)间接法:营业现金毛流量=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3)分项计算法:营业现金毛流量=营业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营业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所得税税率;一般考试中,最常用的是间接法和分项计算法,这两个方法必须要掌握的。注意几点我需要说明下:一是间接法中折旧没有乘上所得税税率,而分项计算法中折旧是乘上所得税税率的,注意区别,这些低级错误不能犯;还有这里的所得税税率一般题目中会给你25%的,一定要看清题目,有时候给你30%或40%等,这不能引用错误;二是付现营业成本要注意区分,有时候题目材料中说营业成本(不包括折旧),这里的意思说的是付现营业成本;有时候会说营业成本(包括折旧),此时要把折旧算出来后从营业成本中扣除,此处要细心!

3. 回收额:包括二方面:一是垫支营运资金收回。垫支营运资金收回:很好说,算净现值不要忘了加这一项现值就行。

二是税后残值变现收入(又叫:处置时的税后现金净流量):收益纳税,现金流出;损失抵税,现金流出(简单理解:这里流出从残值变现收入的角度是一种流入的备抵项)举例:

(1)收益纳税,现金流出:假设所得税税率为25%。

如:项目结束期末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注意:这里是按照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的账面价值,一般需要自己计算)是40万元,变现收入是50万元,简单理解:40万元的东西卖了50万元,卖赚了,要交税(会计科目:营业外收入):交多少呢?=(50-40)*25%=2.5万元。则税后残值变现收入(又叫:处置时的税后现金净流量)=50-2.5=47.5万元。

(2)损失抵税,现金流入:假设所得税税率为25%。

如:项目结束期末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注意:这里是按照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的账面价值,一般需要自己计算)是50万元,变现收入是40万元,简单理解:50元的东西卖了40元,卖亏了,要抵税(会计科目:营业外支出):抵多少呢?=(50-40)*25%=2.5万元。则税后残值变现收入(又叫:處置时的税后现金净流量)=40+2.5=42.5万元。

解答:第一步:不管收益还是损失,首先要知道你卖了多少钱,也就是你实际变现收入是多少:(1)例中是50万元,(2)例中是40万元。

第二步: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都要计算大数减小数乘上25%(此例中假设所得税税率为25%):(1)例是(50-40)*25%=2.5万元;(2)例也是(50-40)*25%=2.5万元。

第三步:要区分到底是收益还是损失,也就是说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呢?(要会区别,必须要会区分):收益纳税,现金流出,减(负号)。损失抵税,现金流入,(加)正号。

(1)例是收益:“第一步”中(1)例50万元减“第二步”(1)例2.5万元;(2)例是损失:“第一步”(2)例中40万元加“第二步”(2)例中2.5万元。

一个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且失去的收益;就指选择一个投资项目,而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所承担的一种代价;要多做些有机会成本的题目进行体会;就很好理解;这个要会区分;有时候题目中没有这一项;机会成本是一种代价,也算作一种现金流出量。

小结:二个流出,二个流入,一个机会成本,都算正确后,接下来算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二个流入—二个流出—一个机会成本。

有时候题目中会给你表格,(但二个流入,二个流出,一个机会成本必须要算对),那么你要根据表格算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得出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后进行折现,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进行相加(注意符号:每年的现金净流量现值有可能为负:如初始投资额)就是净现值了。

折现有时候题目会要求计算出折现率。

有时候题目材料直接给你折现率多少;有时候题目材料不会直接给你折现率多少,题目要求你首先求折现率:因为只有正确计算出折现率才能将每年的现金净流量进行折现,进行求净现值。那么接下来简单说下求折现率,要求你求折现率的情况。

需要考虑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根据题目材料判断以下二点:(1)项目的经营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经营风险相同;(2)公司继续采用相同的资本结构为新项目筹资。如果这二点同时满足,就用计算出来的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项目的折现率,如果这二点不能同时满足(意思是:只满足一条,或者一条都没有满足)的话,则运用可比公司法估计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可比公司法(卸载可比公司财务杠杆,加载目标公司财务杠杆,根据得出的目标企业的贝塔权益计算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股权资本成本)计算目标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分为直接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一次分配,一个分配率;交互分配法:二次分配,二个分配率;(先内,后外)。不管是直接分配法还是交互分配率,分配率是解题的关键!

记忆方法技巧:直接分配法(对外分配)的分配率=总(金额)/差(数量);交互分配法的分配率是:第一次分配(对内分配)的分配率=总(金额)/总(数量),第二次分配(对外分配)的分配率是=差(金额)/差(数量)。

引入案例:

甲公司有锅炉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分别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蒸汽和电力,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相互提供产品。

1.直接分配法的分配率=总/差

=辅助生产单个车间费用总额/(辅助生产单个车间产品的(劳务)总量-该车间提供给辅助生产车间的其他车间的数量)

分子的总=辅助生产单个车间费用总额,分母的差=辅助生产单个车间产品(或者劳务)总量-该车间提供辅助车间的其他車间产品(或劳务)数量

本例中:直接分配法的分配率=60000/(15000-2500)=4.8元/吨,然后直接拿算出来的分配率乘以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车间的数量(劳务量)就得出每个车间费用总额了。

2.交互分配法的分配率:第一次分配是对内分配(即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先进行分配)的分配率=总/总

分子的总=辅助生产单个车间费用总额,分母的总=辅助生产单个车间产品(或者劳务)总量

本例中:第一次分配(对内分配)的分配率(锅炉车间)=60000/15000=4元/吨

算出:供电车间耗用锅炉车间蒸汽的费用为=4*2500=10000元。

第一次分配(对内分配)的分配率(供电车间)=100000/200000=0.5元/度;

算出:锅炉车间耗用供电车间的电费为=75000*0.5=37500元。

第二次分配(对外分配)的分配率(锅炉车间)=差/差

分子的差(价差)=辅助生产车间(锅炉车间)的费用总额+锅炉车间耗用供电车间的电费-供电车间耗用锅炉车间蒸汽的费用=60000+37500-10000=32500元。

分母的差(量差)=辅助生产车间(锅炉车间)产品(或者劳务)总量-该车间提供辅助车间(供电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15000-2500=12500吨。

第二次分配(对外分配)的分配率(锅炉车间)=(60000+37500-10000)/(15000-2500)=7元/吨

然后直接拿算出来的分配率乘以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车间(或部门)的数量(劳务量)就得出每个车间(或部门)的费用总额了。

第二次分配(对外分配)的分配率(供电车间)=差/差

分子的差(价差)=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的费用总额+供电车间耗用锅炉车间蒸汽的费用-供电车间耗用锅炉车间蒸汽的费用=60000+10000-37500=32500元。

分母的差(量差)=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产品(或者劳务)总量-该车间提供辅助车间(锅炉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200000-75000=125000度。

第二次分配(对外分配)的分配率(供电车间)=(100000+10000-37500)/(200000-75000)=0.58元/度。

然后直接拿算出来的分配率乘以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车间(或部门)的数量(劳务量)就得出每个车间(部门)的费用总额了。

本文主要讲述备考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中主要公式的方法概括和应用,希望通过此文能对备考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的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希望广大考生能通过此文得到一些启示,希望广大考生能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早日圆梦!

【作者单位: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西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