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对话给孩子讲故事的典范

2020-08-21 09:04朱自强
父母必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铃铛小老鼠手套

由俄罗斯作家叶夫格尼·M.拉乔夫创作的《手套》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绘本。我与这本绘本邂逅在30年前。1988年,在日本留学的我,在一次大人为孩子讲读绘本的故事会上,遇到了《手套》。当时在场的大大小小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这本书,在那样的气氛感染下,我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随着我对绘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手套》的认识也从原来的只是觉得故事有趣,发展到对它的绘本艺术的专业认知。

用绘画给孩子讲故事的典范

知名阅读推广人阿甲曾经说:“在连环画中,文字与图画基本上是互为说明和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且通常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阿甲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把一本连环画的图画蒙住,只读文字,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反过来做,先蒙住文字,只看图画,则很难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是说,连环画的图画即使连接在一起,也不具有独立讲述完整故事的功能。

但是,典型的叙事性绘本的图画连接在一起后,就具有讲述完整故事的功能。面对这样的绘本,不识字的孩子也能根据图画提供的信息构建出一个大致完整的故事。

读画也能明白的故事

用绘画来讲故事,《手套》这本绘本具有典型性和典范性。

这本绘本的第1页的文字是:“有一个老爷爷在林子里走啊走,猎狗跟在他后面跑啊跑,老爷爷走啊走,走啊走,丢了一只手套。”此处,画家拉乔夫并没有画出老爷爷和猎狗。在故事的结尾,老爷爷走回来捡回手套,拉乔夫也没有画出老爷爷和猎狗。这是别具匠心的设计,为的是不分散小读者对手套的关注,为的是让小读者意识到手套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绘本的第1页,一只小老鼠跑了过来。在寒冷的冬天,雪地上躺着一只毛皮手套,小老鼠会怎么做呢?当然是住进去了。所以,即使小读者不认识书中所写的“小老鼠跑过来瞧一瞧,钻进了手套,说:住在里面该多好!”这些文字,也能猜到小老鼠会怎么想、怎么做。

到了第3页,画面上,手套已经被用木头架了起来,更加温暖、舒适了,而且还有梯子可爬,接着出现的青蛙看见了会怎么办?小读者一定也会猜到——翻到下一页,青蛙就是通过梯子住进去的。就是这样,《手套》》的每一页画面都具有可预测性,让孩子根据画面就能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文字之外,绘画呈现的新故事

《手套》的文字语言讲了一个动物们怎样住进手套里的故事,而绘画则除了帮助文字语言来呈现这个故事之外,还讲述了文字语言所没有反映的另一个故事,那就是动物们努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故事。发现这个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我是受到了一个日本小读者的启发。

日本有位研究绘本的吉田新一教授,他在一本书中曾经说,他的两个儿子小时候都特别喜欢《手套》这本书。有一天,儿子翻着翻着,突然指着门廊上挂着的铃铛说:“有这么个东西。”我在此之前并没有注意到画里有一个铃铛,就又找来《手套》,一看,果然门廊上挂着一个铃铛,而在前面的两页画面里并没有铃铛,只有钉子。

吉田新一教授的小儿子发现了铃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孩子自己通过绘画的新发现,也是对故事内涵的新发现。因为当他发现铃铛时,就会去想:铃铛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把这个铃铛找来,又是谁把它挂在这里的?挂铃铛的钉子又是谁钉上的……这些内容,文字里没有,但是画面里有。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能发现“手套房子”上不仅挂上了铃铛,还有梯子、门廊以及非常富有艺术气息的窗户。这其实意味着,动物们是在精心地建造自己的家园。

通过绘画,让孩子获取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的绘本才是好绘本。《手套》就是这样的好绘本。

对话语言高超在哪里?

在幼儿心智世界的发展中,语言能力的获得至关重要。美国童书研究专家马库斯说:“脑科学家已经证实,那些经常和父母以及关爱他们的长辈一起读书的幼童,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那部分大脑发育得更迅速,也更充分。优秀图画书里的丰富词汇,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精神食粮。”我进一步思考的是,在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时,具有高超的对话语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更多的好处。

不仅是学语言,更是习得思考的逻辑

《手套》这个故事讲的是老爷爷的一只手套掉在了雪地上,接下来,先后来了小老鼠、青蛙、兔子、狐狸、大灰狼、野猪、大狗熊,它们都住进了手套里。想想就知道,这些想住进手套里的动物之间的对话一定是非常有趣的。实际上,动物们的对话正是这本绘本的语言的高超和精彩之处。

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小老鼠说:“我是有尖尖爪子的小老鼠。”青蛙说:“我是蹦蹦跳跳的青蛙。”兔子说:“我是跑得快的兔子。”

轮到狐狸出场了,它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它没有说“我是狡猾的狐狸”,而是说:“我是爱打扮的狐狸。”

狐狸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前面的语言已经设置好了逻辑上的规定。根据前面的语言的褒贬意义,有文学阅读经验的读者就能推断出后面的语言运用。如果最先出现的小老鼠说“我是爱偷东西的小老鼠”,那么,后面出现的狐狸一般就会说“我是狡猾的狐狸”(言外之意是,你爱偷东西,而我很狡猾,咱俩是搭档)。可是,既然小老鼠、青蛙、兔子都在夸自己,狐狸也得夸夸自己。但是,狐狸并不是直接夸自己美丽,而是說“我是爱打扮的狐狸”,语言委婉、含蓄的意味由此就表达出来了。所以说《手套》这本绘本的语言表现是很高级的,它对孩子的语言思维具有十分有效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孩子接受这种语言的熏陶,才会培养出对语言细腻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将能发展成一个孩子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不仅可以听,更适合表演

正是因为有这样高级的语言,《手套》这本绘本也适合家庭在自然讲读的基础。上,采用“戏剧表演”法进行延伸阅读。父母和孩子可以分配角色,有人担任旁白,有人扮成老爷爷,有人扮成猎狗,还有人扮成小老鼠、青蛙等等,来进行表演。如果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就更加开心了。父母可以协助孩子们制作手套这个道具,一个纸箱子,甚至找一个大床单,都可以当成手套。孩子都喜欢角落,喜欢蜷缩进角落里,挤在一起的故事情节加上自制的手套这个道具,一定会让孩子们演得开心,钻得高兴。

其实不是所有的绘本都适合“戏剧表演”,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就适合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会。适合“戏剧表演”的绘本往往有3个条件:故事性、动作性、对话性。《手套》就是一个故事有趣且重复度高,孩子做起动作来毫无困难的绘本,最重要的是对话式的语言非常适合表演,堪称“绘本剧”的经典台词。表演这些对话,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故事内涵、人物心理的体会,而且口头语言的发展也一定会突飞猛进。

朱自强

学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以及《儿童文学概论》、《亲近图画书》等个人著作10多种。

猜你喜欢
铃铛小老鼠手套
棉手套
追逐小老鼠
是谁把小老鼠压上去了
小老鼠去看海
做只手套好过冬
铃铛风铃
手套
棉手套
挂铃铛的狗
铃铛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