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多种用途

2020-08-21 09:04袁坚
父母必读 2020年8期
关键词:牙医鳄鱼纸条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经常提到思维导图这个实用的工具,比如用思维导图读绘本、做手抄报等,这是因为思维导图是一个好用且极富创造力的工具,它能把抽象的思考过程用具象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特别适合处于读图阶段的孩子;它也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可以自由地拓展内容、添加分支。除此之外,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动态的,在绘制过程中,思维导图又可以成为一种高交互的工具,可以实现多种用途:促进亲子互动,激发孩子主动思考,进行算术练习……

在绘本阅读中用思维导图进行亲子互动

关于绘本阅读,我建议不要把它变成家长读、孩子听的过程,而是要引导孩子主动探索、思考和表达,并且把阅读变成亲子交流的过程。这种转变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实现。接下来,我以《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为例,给大家做示范。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述的是小鳄鱼去看牙医的故事,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场景都有小鳄鱼和牙医的对照,分别呈现在绘本的左右两侧:小鳄鱼去看牙医,它很害怕;而牙医要给小鳄鱼看牙齿,他也很害怕。那么,家长在阅读这个绘本时,怎样用思维导图和孩子进行互动呢?

家长搭架子

对于这个绘本来说,书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都对应了看牙医的一个步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先后顺序把这个过程列出来,绘制一张流程图。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问,孩子还不能独立画导图,怎么办呢?前面我已经明确地提到了,思维导图是一种高交互的工具,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实现亲子互动,所以,如果家长和孩子协同完成这张流程图,亲子互动不就实现了吗?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要先搭个架子,方便孩子把各种内容和想法“挂”上去。

和孩子一起“挂”内容

发现事实1:从书中找到小鳄鱼看牙医的步骤

首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绘本中找到小鳄鱼去看牙医的每一步,并把这些内容填入流程图的一侧。

联系实际:询问孩子看牙的感受

其次,暂时放下绘本,让孩子回想自己看牙的经历,对照看牙的步骤,可以问问孩子:你在看牙的时候,每一步都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孩子所说的感受列在小鳄鱼的旁边。这也是扩展思维导图的过程。

发现事实2:回到绘本从书中找出牙医的反应

然后,我们再回到绘本,找到牙医的反应和状态,并画到流程图的另一侧。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请孩子来比一比小鳄鱼和牙医有什么样不同的反应,这种鲜明的对照也正是这本绘本的有趣之处。我们用一张导图把它呈现了出来。

大胆假设:让孩子猜想牙医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可以邀请孩子想一想:你在看牙的过程中,牙医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于孩子说出的一些想法,家长不要急着评判,只需要用一种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他的想法,并列在牙医的旁边就好。

实地求证:带着导图看牙医

下次再带孩子去看牙的时候,记得把这张导图带上,请他去问一下牙医,听听牙医是怎么说的一很可能跟孩子的猜想有很大的差异!再换一种颜色的笔,把牙医所说的话记录在导图上。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把牙医的回答、自己的猜想以及绘本中牙医的状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按照这个步骤一步步操作,这张导图就会一直处于动态的增长、变化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跟绘本、家长和牙医都有了频繁的交流和互动。.

我要提醒家长的是,绘制思维导图最重要的是要使这张导图不断生长、扩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高度参与。所以不要把思维导图变成美术作品,如果我们只关注思维导图最终呈现的静态效果,这个工具的价值就被大大降低了。

在日常生活中用思维导图激发孩子主动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讨论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激发孩子主动思考。比如孩子要去参加秋游了,书包里应该放什么东西呢?列出想到的所有东西。

让孩子列出他能想到的所有东西,注意不要把所有东西都列在一张纸上,而是给孩子提供小纸条,每一张纸条,上列一件东西。这样做会让接下来的整理变得更方便。

分类

根据孩子所列的内容,引导孩子进行分类,比如零食、饮料、玩具....这时候,小纸条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同类型的东西就可以放到一起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分类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练习。

评估

让孩子根据小纸条的数量评估某一类东西是多了還是少了,如果多了,可以减少哪些,并把这些小纸条拿出来;如果少了,还要再补充些什么,再列一些小纸条放进去。

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渐渐就能总结出秋游时要带哪几类东西,每一类具体带哪几样。

上述的方式特别适合初次思考此类问题的孩子,先让孩子天马行空地想,然后再收紧思路,这是一个让思维导图动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会渐渐地感受到如何做才更合适。

等孩子开始学算术的时候,还可以在思维导图上添加每样东西的价格,让孩子算一算带的这些东西大概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有预算限制,能不能控制在预算内,如果超过了预算,可以减少或替换其中的哪些东西。也可以给每样东西预估一个重量,让孩子进行计算:如果把它们都带上,背包有多重?如果不想背那么重的书包,该如何调整要带的物品……

其实,基于思维导图的变化和拓展是非常多的。渐渐地,思维导图就会变成家长和孩子都习惯的交流方式,只要开始讨论问题,就会习惯性地拿出一张白纸,一边思考一边画,导图画完了,问题也就讨论清楚了。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猜你喜欢
牙医鳄鱼纸条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动物园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鳄鱼
鳄鱼
最好的牙医2
最好的牙医
鳄鱼为什么哭
米糕“牙医”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