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讲故事”练习指导策略

2020-08-21 08:53张荣
关键词:讲故事

张荣

摘要: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了不少“讲故事”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基于“讲故事”练习训练重点,既传授“门道”,让学生掌握借助故事梗概、文本规律讲故事的方法,又拓展“路径”,在故事内容、讲述方式、练习时空上找突破,创造更多“讲故事”练习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讲故事练习指导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载体。二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安排了不少“讲故事”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讲故事”练习,降低练习难度,提升练习效果,最终达成高效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标。

一、传授“门道”,条理清晰地讲故事

统编教材突出训练目标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二年级“讲故事”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把故事情节讲清楚。围绕这一训练目标,编者做了多种方法的提示,如“借助插图”讲故事、依据“关键字词”“表格里的内容”“示意图”“提示”讲故事等,指向的是清晰地呈现故事的框架和主要情节内容。这既为学生练习讲故事提供了支架,又为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支撑。教师如果能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就融合“讲故事”练习提供的方法,在课中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渗透这些方法,学生便可逐渐吃透“讲故事”练习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练习量的积累后,自然能摸清讲故事的“门道”。

(一)明晰故事梗概

“读故事”是“讲故事”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为了降低“讲故事”练习的难度,教师应根据故事类文本的特点,在常规课时内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线索,掌握故事主要情节,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为“讲故事”练习打好“地基”。具体来说,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穿插教学活动,如先将“讲故事”练习中的插图、关键词等前置,辅以故事整体框架的可视化,以呈现故事的关键信息。这样,学生再做“讲故事”练习时有方法和经验的积累,信心和积极性必然得到提升。

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经典的科学童话,作为安排“讲故事”练习的起始篇目,它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外形、习性的变化过程。课后安排“讲故事”练习:“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了让初步尝试讲故事的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以图文形式梳理、板书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小蝌蚪分别看到了谁,分别说了什么;小蝌蚪一点一点知道青蛙妈妈的外貌;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情况。有序的情节梳理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能较轻松地将故事讲得既有条理又完整。

又如,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文篇幅较长,课后“讲故事”练习的提示为:试着用上“马棚、愿意、磨坊;驮、挡住、为难;突然、拦住、吃惊;难为情、动脑筋、小心”四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这四组关键词提示故事中四个最重要的画面。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将画面与主要的故事情节勾连,进而对练习起到铺垫和指引作用。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和《羿射九日》的“讲故事”练习虽然提示的是“根据示意图”“根据表格”等不同的方法,但“抓故事梗概”这一要领是可以贯穿大多数“讲故事”练习教学的,即引导学生通过“读故事”理清故事线索,掌握故事情节,教师用多种方式呈现故事“支架”,以指导学生练讲故事。

(二)发现文本规律

统编教材中,二年级安排讲故事练习的文本有些篇幅较长,增加了练习难度,但它们往往在语言内容或表达形式方面颇具特色,各具规律。针对这些文本,教师若能教授学生掌握利用文本规律讲故事的方法,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整讲述故事和记忆故事的能力,练习讲故事也如走上“快车道”。学生在一年级就学习过不少在表达形式上有规律的文本,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和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等均有“反复结构”,尤其是《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借助表格(略)整理提取信息,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巧妙地嫁接“旧枝”,催发“新枝”,让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反复的语言、相同的句式、类似的叙述等规律,助力学生发现故事线索、段落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本整体的布局规律,春风化雨般渗透篇章意识,再辅以图片和关键词等的提示,“讲故事”练习的效果将显著提升。

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先出示一年级学过的带有“反复结构”的文本片段,再让学生迁移、探究、发现:第2—4自然段,第一句的前半部分以“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来表示时间变化,后半句均为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描述;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都有对话),对话时都是小蝌蚪先说。有了这样的抓手,学生再去完成“讲故事”练习,难度逐步降低。

又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风娃娃“转动风车”“吹动大船”“吹跑风筝”这三件事的叙述有规律,即均按照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的顺序来写。教师借此安排了让学生“先分段说故事,再整体讲故事”的教学活动,总结文本特色。最后出示课后练习,学生讲故事便水到渠成。

以“讲故事”练习反哺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练习前就掌握明晰故事大纲、发现文本规律等多种讲故事的方法,能在练习时充分释放学习潜能,最终基本掌握和巩固讲故事的技巧。

二、拓宽“路径”,绘声繪色地讲故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多种方法,依据教材扎扎实实地展开训练,有条理地完成“讲故事”练习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更多“练”的机会,拓“讲”的时空,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以练习彰显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达成绘声绘色讲故事的目标。

(一)延伸故事内容

“讲故事”练习多数要求讲述教材文本所呈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可以延伸的。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安排了“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课后练习后,又安排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的练习——这是一项拓展性的“編讲故事”练习,是“讲故事”练习的“升级版”,能促使学生加深对原故事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又如,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的童话》课后练习是让学生根据开头编故事,编完后再讲故事,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生所讲的“新故事”,源于教材所提供的“原故事”。由此,教师可得到重要的教学启示: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练习时,可以“扩容”,除了指导学生讲好教材提供的“原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通过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再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提高讲故事的能力,使思维和语言得到同步发展。

(二)深化讲述方式

教材中“讲故事”练习所提出的方式主要是“讲”。除了“讲”,还有更多方式有待教师开掘。

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课后练习中富有创意地安排了“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演”是“读”和“讲”的延续和深化,分角色“演故事”是“讲故事”的高级形式——小组合作讲故事。这样的“讲演”方式值得借鉴与运用。教师在学生进行“讲故事”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在理解和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角色“表演故事”,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讲演”比较适合篇幅长或角色多的故事,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和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等。

(三)拓展练习时空

为增加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实践机会,“讲故事”练习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经历了有方法提示的“专项练习”,会讲一则小故事后,练习还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如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小小故事家”主题活动——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参加“我是小读者”读故事活动、“我是小达人”讲故事活动和“我是小明星”演故事活动,老师、同学、家长都可以作为倾听者和评价者。这样的练习具有巩固性、激励性,也充满了挑战性。在开放的时空里,教材中的“讲故事”练习得到了跟进,学生也因为有了更多选择权和自主权而喜爱讲故事,练习变成了一种自觉。这对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学习语言表达大有裨益。

总之,教师要准确认识教材编排的意图,充分借助“讲故事”练习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丰富语言经验的积累。

猜你喜欢
讲故事
亲子同台讲故事①
我给妈妈讲故事
给小嘴安个开关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