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的临床评价

2020-08-23 07:47满建秀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

满建秀

【摘 要】 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用三腔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接受治疗的4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研究组接受三腔起搏器治疗,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NYHA)、6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NYHA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研究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三腔起搏器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心功能可以出现显著改善。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三腔起搏器

文章编号:WHR2020044032

慢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是心血管领域较为常见的流行病,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会使个体出现间质纤维化、不应期改变、各向异性传导,而心房颤动会诱发房室失同步、室率快、室率不规则等变化,导致患者病情快速发展[1]。三腔起搏器是一种分别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的起搏器,该仪器能够通过左右心室的起搏电极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提高个体泵血功能。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三腔起搏器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选择治疗方式的差异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0.17±3.2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59.98±3.41)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研究组患者接受三腔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植入前常规消毒麻醉,于患者左锁骨下静脉送入导引钢丝,于患者左锁骨下2cm处做横切口,分离起搏器囊袋后沿导丝送入动脉鞘,将延髓送入射频导管,观察患者冠状窦静脉通畅后退出,而后送入8F输送器实施静脉逆行造影检查,了解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情况,最后经锁骨下静脉送入起搏导线,于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植入起搏装置,并进行参数测试,最后逐层缝合切口并进行无菌包扎,术后心脏彩超协助下实施起搏器程控;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 心功能分级及运动耐力情况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以及运动耐力情况,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提出的NYHA分级法,运动耐力测试采用6min步行距离评估,由医护人员统计患者6min步行距离,注意做好测试中保护措施和急救准备。

1.3.2 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LVEDD和LVEF进行评估测量,并实施组间和组内前后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对比,使用(±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比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两组心功能分级及运动耐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YHA和6min步行距离差异不大(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NYHA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较治疗前有下降,LVEF较治疗前有提升,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比较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最为集中的表现包括肺淤血和腔静脉淤血等,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腹部水肿、运动耐力下降等,部分严重患者还会出现心源性休克、低氧血症等,危及患者生命[2]。心房颤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快速心率失常现象,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几率会明显升高。数据显示,临床上约有10%~3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伴发房颤,国外研究指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Ⅱ~Ⅲ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Ⅲ~Ⅳ级房颤发病率为20%~29%,Ⅳ级患者房颤发病率高达50%[3]。

当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本文作者通过设立不同分组的方式,就三腔起搏器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相比于实施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使用三腔起搏器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YHA和LVEDD出现了明显的降低,6min步行距离和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研究指出,心力衰竭属于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三腔起搏器能够使心脏出现同步收缩,实现心室运动的再同步化,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明显[4-5]。本文作者分析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要点在于控制心室率,保证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而三腔起搏器能够短时间内达到改善心脏收缩同步性效果,最终起到调节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三腔起搏器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心功能及心功能等级可以出现显著改善,同时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力。

参考文献

[1] 张先明.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16):68.

[2] 傅发源,林军华,张飞龙,等.房室结消融结合希氏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一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21(02):159-161.

[3] 王亚青,葛卫力.运动康复干预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47-50.

[4] 张莹,刘怀霖.经静脉埋藏式三腔起搏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衰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8(24):103-104.

[5] 郭红雨,段永珂,洪岩.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82-83.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
1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护理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舒心通脉组方治疗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药学监护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防治作用的有效性
杂交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