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理论(六):立德与课养

2020-08-24 12:53毛振明韩朝松闫波刘文新吴利锋丁天翠
体育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立德

毛振明 韩朝松 闫波 刘文新 吴利锋 丁天翠

摘  要: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自2016年开始启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体育立德树人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项目组强调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问题的分析,构建关于体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体系和理论的落实工作。

关键词: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立德;课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7-000-06

北京市“一校一品”项目中有一些饶有特色的体育立德树人工作,如很有新意的“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相应的教材即将出版;编写了《体育弟子规》,创编并展示了多种版本的“体育弟子规操”等。这些工作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和效果?课题组在这些工作的理论上,与以往的体育德育工作有怎样的不同、突破和创新?推进这些工作的难点在哪里,想从哪些方面进行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毋庸置疑,体育课程和教学在“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年毛泽东早在1917年《体育之研究》中就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伟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巨大作用,而其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调节情感”则应该是体育立德树人的主要功能体现。

体育虽有调感情、强意志、健人格的独特教育功能,而多年来体育立德树人的成效以及社会认可度却均不理想,体育立德树人的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更有着不小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既是对体育立德树人的方向指引,也是对至今体育立德树人短板的指摘。当前不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著怕苦、怕累、怕冷、怕热的现象就是意志锤炼不足所致,而当年日本警惕本国青少年“无气力、无感动、无关心、无敬畏、无规则、无神经”的现象在中国学生身上也多有体现,而“娘宝”“小鲜肉”现象更成为国人对青少年精神面貌的诟病,“少年娘,则中国娘”已经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担忧。由此看来,体育虽有立德树人的特殊功效,但是其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却显不足。

二、“一校一品”课题对当前体育立德树人实践问题的分析

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显现不足,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目标的繁杂迷失了体育立德树人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无论哪位教育工作者,关于体育立德树人的功能,都能说出诸多功效作用,体育教育人更是倾向于把体育教育的功能说得满满的、多多的,岂不知正是这“多”和“满”正是体育立德树人实效体现的第一阻障。1993年版《体育教学大纲》所列出的品行目标就多达58条,而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是列出了上百条诸如“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而当品行的目标多到让体育教师“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的地步时,体育立德树人也就迷失了重点目标,失去了关键问题(也是真问题)的解决,失去了主攻点、突破口和抓手,于是体育立德树人变得泛泛而谈和“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能不说是体育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不佳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二)“高大上”和“假大空”的思绪虚化了体育立德树人的内容

品行本身高尚且涉及人的思想、精神和人格层面,涉及“三观”及社会价值取向,涉及人间善恶美丑,因此,品行教育有些“高大上”实属难免。但是,品行的培养却不应也不可能停留在“高大上”的层面上。以往体育立德树人的确存在着讲大道理多、空洞号召多、人生理想说教多,但行为规范要求少、制度法规惩戒少、良好习惯养成少、以身示范少等不足,存在着品行教育中“知”与“行”脱节的不良状态。于是,体育立德树人在知行分离中变成了虚无和空洞的教学理念。青少年的品行教育要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细节入手,品行教育应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养方式进行,体育立德树人必须是“从小见大、由表及里”的教育。

(三)对品行含义的“浅读浅解”使体育立德树人方法论虚化

可以说师生无人不知要勇敢、要文明、要拼搏、要团结、要守纪、要合作、要勤于思考,无人不知应该培养创新精神、意志、顽强、互助精神和责任感等,但深究其真正意义,大家又都说不清什么才是,怎么做才是,怎么做不是。本文作者经常有机会与受培训的一线体育教师讨论:什么是意志,你是怎么培养意志的?什么叫勇敢?什么是鲁莽?什么是忍耐?人要忍耐什么,不该忍耐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基层体育教师们往往是一脸茫然,这个茫然是体育界对体育道德品行实质内容与方法的茫然。关于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深入研究极为缺乏,因此望文生义很多、表面理解多、不求甚解多,正是我们对体育品行的“浅读浅解”使得体育立德树人的内容与方法都变得虚无了。

(四)品行教育的“放任”与“无为”使体育立德树人的教材缺失

至今体育品行教育的探索不少,但质量不高,突破性的研究更少,体育界往往是在编写《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才匆忙并突击性地研究一下。以往立德树人工作的目光往往停留在体育功能论述、伟人著作论述、德育现象归纳、德育范畴划分、德育目标拓展等泛泛层面,而没有将其具体到正确行为和不正确行为、纠正方法的层面,更没有延伸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体育德育教材的开发编写等层面(至少现在还没有见到直接论述体育德育教材理论的专著和体育德育教育的教材),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有些像体育本身一样,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地位,甚至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知道如何要,所以想重要也无法重要”的境地,由于不知道怎么去重要地做,所以体育立德树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也就逐渐变得“放任”和“无为”起来。

(五)品行教育“规矩制度”的缺位使体育立德树人约束无力

良好的品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规矩、制度和公序良俗规范出来的,如文明的交通行为是交通法规范出来的,而孝心是孝敬老人的公序良俗规范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规矩和制度的约束也就没有立德树人的教育。体育的立德树人也是需要规矩来进行教育的,以往体育中有许多规矩,如集合的“快、静、齐”,体育课堂常规以及训练中的“三从一大”要求等都是“体育行规”,但是,有一段时间里,因为体育人片面地理解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打破了许多认为是“约束学生”的体育规矩,甚至有学者提倡学生在体育课中称教师为妈妈,主张“上课不要集合整队,随便站着就好”“学生是上帝,教师是超市的导购员”等错误言论,造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体育规矩”的崩坏。当体育课堂里没有了规矩,没有了制度,体育教师也就不敢再要求学生、批评学生和教育学生,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也就随之名存实亡。

(六)品行教育的“身教”与“榜样”缺失使体育立德树人公信力不足

文明的体育行为是怎样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应怎样做,这些既需要讲解,更需要有人做出示范和榜样,而体育立德树人最直接、最生动和最可信服的榜样首先就是体育教师。特别是在当前体育立德树人教材方法还不完备甚至是接近空白的情况下,体育的立德树人基本要靠学校的优秀体育传统以及体育教师“言传身教”才能得以最基本的维系。但是,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在社会娇惯学生的风气下已经受到很大的侵蚀,而体育教师“言传身教”的现状也令人担忧: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8年对北京体育教师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北京的校长们认为体育教师最应该加强的方面恰恰是师德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体育教师品行言传身教的隐患,反映了体育立德树人榜样教育的不足。

(七)品行教育的“家、校、课分离”使体育立德树人责任分散

学生最基本的良好品行,或说是一般教养大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的,父母是学生品行的第一任教师。而体育的立德树人教育往往是在一般教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当前一些家庭品行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缺乏基础,一些家长自身的品行和三观具有的问题导致他们对学校品行教育的不解和反抗,家庭教育的良莠不齐也造成了班集体德育的困难,导致了学生之间的负面相互影响。同时,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也有不小的影响,不良网络信息化以及追星而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人生观、是非观都是体育立德树人教育的障碍。可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既可能是相互促进的,也可能是相互负面影响的。品行教育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推诿甚至相互指责,还会造成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主体不情”和“责任分散”的不良状况,从体育立德树人的现状看,这种责任分散是严重存在的。

三、“一校一品”课题关于体育立德树人的理论

(一)理论之一:深入并准确理解体育品行的含义

影响体育立德树人的首要因素是对诸多“品德”含义的深入理解与否。“品德品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离百姓很近,于是人们往往误认为自己对“品德品行”理解透彻,因此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脱口而出“缺德”“素质差”“没教养”“太胆小”“不懂规矩”“不扛事”“有失公允”“熊孩子”“不合群”“真?、不勇敢”等,好像他们对品行理解得很清楚。教育者们也有类似倾向,但当认真思考什么是意志、勇敢、坚强、忍耐、公平、规则、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协作、顽强、拼搏、竞争、责任、助人、创新时,大家又都说不清楚,甚至还把固执当意志,把莽撞当勇敢,把耍混当坚强,把懦弱当忍耐,把平均当公平,把惯例当规则,把哥们儿义气当团结,把投机当创新等。因此,当要培养“好品德”时就会感到困惑,于是教师随便一说、学生随便一听就罢了。因此,要搞好体育立德树人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体育品德”的正确含义。本文认为良好品行是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在何种环境下面对着何种困难+良好的品行应该是怎样的对待及不良的品行是怎样的对待(思想层面)+做出什么表现(行为层面)+这种行为是否已经成为习惯性反应。本课题组依据上述三个要素的理论对主要体育品行含义进行了解读(表1)。

(二)理论之二:明确“知”与“行”的含义与区别

以往的体育立德树人工作往往会比较重视“知”的传授,而相对缺乏对“行”的规范,这导致了体育立德树人缺乏“知行合一”的教育实效性,究其原因是我们有时将立德树人的“知”与“行”两个层面相混淆、相替代。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对“知”和“行”的含义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加以清晰的区分(表2)。

(三)理论之三:构建“以小见大”“以行及知”“以表及里”的方法论

以往体育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体育教师往往习惯给学生讲大道理,但提具体要求少,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少,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也少,进行严厉的批评更少。品德涉及大是大非,但小节细节问题却能从量变到质变,为此体育立德树人不可“抓大放小”,更不能“放任小节”。“一校一品”教改项目主张:既抓好“大原则”和“正面教育”,也要严抓反映学生“大品德”的“小节细节”,因为就是这些小事小节中有着判断学生品德问题的线索,蕴藏着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的契机, 课题组归纳了学生日常细节行为的“小”及在其背后可以透视到的品德的“大”(表3)。

(四)理论之四:构建立德树人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系

以往体育立德树人实践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太清楚在什么情境下应该进行怎样恰如其分的教育,就是发现不了和抓不住品德教育“情境”,挖掘不出品德教育的“教材”。品德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且涉及学生的人格尊严,教育方式非常敏感,因此,发现和抓住进行品德教育的“合适的情境”,优化品德教育的“教材”至关重要,是更有效地进行品行教育的关键所在。以往体育教师也试图利用情景进行教育,也不断寻找着合适有效的教材,但因“情境”不准确不恰当,“教材”太表面,没有“力道”,不够“走心”,使得体育课中的品德教育效果平平。为此本课题对品德教育的“有效的教材”和“走心的教材”进行了着力的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对“品德教育的情境”和“有效的品德教育的教材”进行了归纳(表4)。

四、“一校一品”课题组对“体育立德树人”理论的落实

(一)建立具有体育特点及全面性和结构性特征的《体育弟子规》

为了解决前述的体育立德树人内容过于含混、空虚以及难以评价的问题,为了使体育立德树人的内容能够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本课题的体育立德树人教育研究团队仔细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在体育品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后,用“在中小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的症结性问题”“属于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学科范围的问题”“便于在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教学情境下进行教育的问题”以及“基本符合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等几个要素相交叉,筛选出了体育立德树人的主要方面,并借用《弟子规》的形式编写了《体育弟子规》,以图为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构建具体的内容,为未来建设体育立德树人教材提供参考并奠定基础。《体育弟子规》是以各有明确教育指向的结构性的内容组成,其中包括:(1)问候礼仪;(2)文明与健康身体行为;(3)体育课中的正确行为;(4)代表性运动项目的正确行为;(5)体育活动中的文明行为;(6)野外体育活动中的文明行为;(7)生活中的健康文明行为;(8)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行为;(9)健康生活习惯养成;(10)体育文明品行目标(表5)。

(二)构建了具有形象性、行为性、程序性并便于操作的“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教程

为了解决体育立德树人的教材教法明显缺乏的问题,促进体育立德树人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课题组以《体育弟子规》的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与本课题同时推进的另一工程“体育趣味课课练”,与本课题正在构建的“运动专项课课赛”形成配套教材体系,以图促进体育教学的“教(教养教育)、学(学习)、练(练习、锻炼)、赛(竞赛)”的有机结合。“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的教学也是一个模式化的教学程序,它包含:(1)向学生进行该文明行为的道德意涵解说;(2)向学生讲述该品行的榜样故事;(3)向学生讲解在该品行方面易犯的主要错误:(4)该品行的学习与培养训練(表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自勉
大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