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

2020-08-28 20:45赵翔
西部论丛 2020年9期
关键词:风险预警校园贷长效机制

摘 要:不良“校园贷”因其要求低、申请快、易办理等原因在高校盛行,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法律观念淡薄,金融知识缺乏,加之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误入“校园贷”,从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本文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加强人文关怀、资助育人,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并规范开展安全教育,探索建立“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的长效机制,建立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预警;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一、“校园贷”的特征及危害。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贷”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的各类贷款的统称,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助学、校园创业和校园消费等需求而设立的贷款。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时代的建立,校园贷产生了面向学生群体提各类服务的新模式,不仅包括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贷款,还推出了面对学生培训、创业甚至是消费等需求的信用贷款,归根结底这是各类机构和个人建立的与在校学生的一种借贷关系[1]。

校园贷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和蔓延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消费观念改变的产物。当下大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网购、网络社交等技能几乎是与生俱来,家庭对他们的重视与爱护,同时对各种物品消费欲望的增长等各种因素的结合,使网络消费成为他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利益观和是非观,尚未看遍社会的阴暗角落,“校园贷”通过虚假宣传,以低门槛、操作便捷、分期还款、放款迅速等明显优势, 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引导学生借贷,但其收费不明晰且类目繁多,存在诸多“隐形费用”,往往会变相发展成为高利贷[2]。对于网络借贷机构或平台而言,整体信用良好,学历较高,同时有学校和家庭保护的大学生,就是他们最满意的目标。加之家长为学生将来考虑,多数会选择为孩子“买单”,从客观上助推网络借贷平台在校园市场的蔓延。

校园贷在立法方面虽对其有一定约束,但是其隐蔽性高,放贷成本低等特点使得校园贷的利息催收成为了灰色地带[3]。平台在进行催收时,往往手段层出不穷,各类方式都会用上,暴力催收等现象也时常出现。虽然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暂停各类机构开展校大学生网贷业务。但不良校园贷并未远离校园,而是披上“新衣”后卷土重来,其形式更多样,隐蔽性更强,诱惑力更大。

二、 “校园贷”成因分析

1.自身抵抗力不足。学生群体从出生到大学,一直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保护下,涉世未深,尚未形成晚上的是非观和利益观,加之各高校学生存在地域、家庭、生活阅历等差异,消费状况也各有不同。部分学生易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为满足超出家庭负担的消费支出,会通过借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但往往缺乏理性消费观念,消费欲望不断膨胀, 消费自控能力差, 这种超前、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为“校园贷”提供的有利条件。同时,大学生是互联网工具使用最广泛的群体,且因“校园贷”的手段花样百出、隐蔽性强,使得大学生成为“校园贷”的主要受害群体。此外,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淡薄,借贷过程不仅极易忽略校园贷高利率、高费用、高逾期费等因素,而且往往忽略了自身信用评级的重要性。逾期还款、拒绝还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忽略了校园贷的实质风险。

2.社会监管力不足。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普及速度加快,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处于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不规范、监管机构不健全的状态,逐渐深入大学生群体中。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为争夺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将借贷条件不断放宽,无需征信认证、收入证明、抵押,无固定收入的在校学生仅凭证件就可获得贷款额度,更有甚者仅需简单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供同学或教师的联系方式即可完成贷款,并且放款速度快,可谓是“一分钟申请,一天到款”。因此,在校园网借贷平台放松风险控制时,学生易于同时在多个平台进行借贷,而远远超过偿还能力。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但现有的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措施、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相关制度缺乏成体系的约束。

3.家校引导力不足。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需求认识不到位,现在的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学生渴望融入社会,互联网信贷机构又紧紧盯住大学生这一优质消费人群,学生在接触社会的时候,必要的法律观念、金融知识、信贷常识、诚信意识、风险意识欠缺,生活常识不足,很容易蒙蔽受骗,学校和家庭更看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安全风险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也给了“校园贷”可乘之机。

三、“校园贷”现象下教育引导机制的实践途径分析。

1.构建规范且长久的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金融知识、诚信教育等内容在大学生入学教育、第二课堂或选修课程中加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及诚信观念等内容。通过两微一端等加强宣传教育,结合“校园贷”的实际案例及所产生的危害[4],搭建宣传网络,创新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形式及内容,如已在我校桐乡校区开展的第二课堂“公民警校”,通过互动式情景参与,突破传统安全教育的局限,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远离“校园贷”的不法侵害。

2.建立精准并规范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多角度的预警网络,建立健全网格最小化的信息搜集网络,从班级入手深入寝室,以寝室长和班干部为抓手,让学生相互之间成为监督者和提醒者,同时制定定期汇报制度和突发事件紧急上报制度,打通预警通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加之细致观察、动态研判,尽可能掌握学生借贷的情况,促使学生打开心扉、尽早获取帮助,对于不良苗头要及时处置,对症下药,建立帮扶网络;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機制,形成有机联动一体化的教育主体群, 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探索高校、社会、家庭的有机整合,完善预警网络。

3.建立紧急又高效的应对处理机制。针对“校园贷”引发的不良后果,对上报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纠正,建立健全处置紧急情况的应对路径,最小网格化管理,一旦发现学生陷入校园贷圈套,学校就要启动应对预案,通过深入了解,掌握涉及学生范围、涉及金额、贷款合同、心理状况等信息,积极应对。其次,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必要时要及时报警,寻求法律保护。同时,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围绕学生、关心学生,避免引发极端事件。另外,针对已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此为戒,在广泛范围内进行警示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春霞,孟宪喆,李华臣.“校园贷”凸显的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应对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7(03):72-75.

[2] 李叙帆.我国校园贷的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17):30-32+35.

[3] 李自立,黄芬.高校治理校园贷的措施浅析[J].价值工程,2018,37(12):61-62.

[4] 焦成芳,梁银辉,李兴,史晓明.“互联网信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3):112-116.

作者简介:赵翔(1990.8—),男,汉,浙江嘉兴,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安全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传媒学院2019年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FDY015。

猜你喜欢
风险预警校园贷长效机制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以运营动态为载体,推动地市运监工作实用开展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