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2020-08-31 18:11张林景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0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

张林景

摘 要:刘铁芳老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一起探索了教育、学生、老师的本质,以及什么是好的学校、好的教学、好的校长。蕴含的哲理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论,又可以帮助我们指导实践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好的教育

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大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为一名学科教师,真正的教育最终是要指向实践的。那么我们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学生收获学习的幸福,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成为刘铁芳老师所说的那么美,那么富有哲学意义上的教育。

一、做一个“宽容”的老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震撼

刘铁芳老师在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的时候,提到了所谓的一些看似非正常的教育学性的行动,却成了真正教育,因为这些不仅触动了人的心灵,也让人变得更美好。我想我小時候的数学课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定是那些当时触动我心灵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那些具体的知识。我们时常批判的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但是我们确实忘了赫尔巴特早在几百年前就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这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其实那时候就已经指引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像刘铁芳教授所说的真善美的知识。很多年后也许学生不记得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记得真正震撼他们心灵的事情。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这样的震撼呢?

要容许错误,在长久的数学教学中,做题的正确率是我们所追求的。我记得支教期间有位学生每每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支支吾吾,然而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总能说出正确答案。课下我问他为什么不敢说,他说他害怕出错,害怕说错以后老师的批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位美国优秀教师说的那句话,教育儿童是我儿时记忆的一种延伸。在小学二年级时,每当让老师判题时,我都会非常害怕,因为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不容错误的老师。因此在今天,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数学老师,我提议让我们放下正确率,容许学生出错吧。在多年后,学生回忆起来,记得的不仅仅是那个他犯过错的知识,还有你宽容的眼神。

二、做一个“既懂又不懂设计”的教师,一切为了学生而实践

在这本书中不论时在探讨学生还是教学时,刘铁芳老师都透露出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前真的没有考虑过学生与老师到底是谁出现的,可是现在我似乎明白了,是学生的出现才成就了老师。在许多的时候,我们做了教学设计,希望教学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往前走。难道我们所设计的真正是孩子所需要的吗?有些老教师面对同样的知识的讲解信手拈来,但是面对的却不是同一批学生。甚至一批学生中,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这就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和学生一起进入当下,寻求与学生之间的生命的契合?有学生没有按照我们的轨道进行活动,提出了与这堂课的知识无关的东西,我们可能会挥一挥手,让他坐下。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不应该逃避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出的任何问题。

三、做一个“接地气”的老师,亲近学生

刘铁芳先生说教学的基础是亲属感与个体身心的投入。他用魏书生老师的一堂公开课阐释了情感的沟通,我认为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亲属感不仅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亲近感,也是学生对于知识的亲近感。只有当学生觉得产生了对这个知识的熟悉感,才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反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的许多知识在讲解的过程是不是犹如空中楼阁而不接地气呢?

像如数学符号是应数学的发展而产生的高度抽象化的语言,加之在小学阶段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数学符号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感觉比较陌生。那么我们可以先不谈数学符号,先谈符号。从生活中的符号入手,比如交通标志、安全出口标志,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符号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符号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数学家研究出来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符号的世界。再比如,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导入小数除以整数这一课时,用的是三峡大坝涨水的情境导入。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几个对于三峡大坝有认知呢?倒不如让学生看一看自己课本后面的标价这样离学生最近的小数。

四、做一个“坏老师”,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刘铁芳先生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着人不断追求美好事物以个体心灵中不断萌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激励、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唤起学生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欲求呢?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他们的年龄阶段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为他们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事,有时间还特别少,所以视野也比较窄。所以我们就要学着在课堂中给学生制造一些小的困惑,有了小困惑,他们就渴望得到解决困惑的方法。这些能够解决问题的更为简单的方法,在我们看来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比如在认识“分数”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在课堂之初用做一个小练习问学生,现在有100块蛋糕,分给30个同学,怎么分呢?那么有60块蛋糕呢?30块蛋糕呢?学生们会脱颖而出答出答案。那接下来我们可以这样问他们:同学们,我们如果有一块蛋糕,要分给两个同学,该怎么分呢?这个时候学生就有了困惑,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出分数这个知识了。经过分数的学习,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何尝不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美好的事情呢?

参考文献:

[1]李艳琴,宋乃庆.小学低端符号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6,(3):36-3

[2]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张奠宇,巩子坤,任敏龙,张园,殷文娣.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罗恩·克拉克.教育的55个细节:一位美国教师的教学心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盛艳,张伟平.新课改视野下的支架式教学:师生角色调适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