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环保产业的 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2020-09-02 14:24李道静
环保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贵州省企业发展

徐 玮 李 敏 谢 芸 李道静 熊 娅

(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阳 55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确定了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决策的安德鲁斯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通过对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调查分析,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态势,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1]。本文利用SWOT分析对贵州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实现贵州省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贵州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共计201家,工业总产值206.2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了57.19亿元,较2010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6.28亿元,工业增加值增加了9.19亿元。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从事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人员总计达到1.95万人,从事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的单位企业数量达到了1290个,仅2015年实现行业营业收入3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17.76亿元[2]。

2 贵州省环保产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环保产业取得一定发展[3],但欠发达、欠开发、经济总量小的省情,决定了作为工业发展中配套出现的环保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十二五”期间,我省随着“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不断深入和“四个一体化”的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减排的压力日趋增大,任务越发艰巨。与此同时,我省环保产业也随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4]。“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环保产业的政策,力图全面改善环境问题和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从2016年和2018年的环保产业企业数量及营业收入数据来看,贵州省的环保产业企业数量是逐年增加的,企业营业收入从不到100亿,两年间增加到约200亿[5-6]。

2.1.2 优势企业逐步涌现

2018年,贵州环保产业环保营业收入1~5亿元的企业有2家,贵州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万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环保营业收入5~10亿元的企业有1家,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环保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家,贵定海螺盘江水泥有限公司。

2.1.3 创新资源丰富

贵州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起点高、需求大、空间大、潜力大,贵州省近几年先后颁布了《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以及产业节能环保税收优惠等政策法规,并已形成了一批如白云区环保生态产业园、安顺市夏云工业园、普定县循环工业园、西秀产业园区、贵州环保产业园区等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园区,奠定了贵州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

贵州省环保产业科研能力建设已有一定成效。贵安新区拥有大学城和职教城,有3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众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规划建设贵州微软IT学院、中印IT学院,腾讯OTO创业基地。花溪大学城、马场科技新城集中了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2.2 劣势分析

2.2.1 企业规模相对偏小

2018年贵州省环保产业企业个数全国排名11;企业营业收入约200亿元,全国排名18,如图1和图2[5]。贵州省列入统计的298家的环保企业中,2018年环保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大部分环保企业生产规模相对偏小,缺乏辐射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善的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在同行业内占优势的大中型企业不多。

2.2.2 环保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2017年贵州省从事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生产、注册资本在500万元~2000万元的单位有31家,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的单位仅22家。主要行业涉及: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水污染治理、工程和技术研究和实验发展、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等。

贵州省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注册资本在500万元~2000万元的单位210家,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的单位仅93家。主要行业涉及: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其他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等。

贵州省从事环境服务、注册资本在30万元~2000万元的单位245家,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的单位仅68家。主要行业涉及:节能技术推广服务、水污染治理、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他污染治理等。

图1 2018年列入统计的企业数量的地区分布

图2 2018年列入统计的企业营业收入的地区分布(单位: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环保产业涉及行业不全,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3 区域分布不平衡

贵州省环保产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占全省的54%;铜仁、安顺、六盘水等地区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2.2.4 产业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完善

环保产业具有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相交叉的特点。环保产业的管理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尚未形成统一协调和管理的机制,无法为环保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贵州的环保产业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各行各业所涉及的环保相关产业一直沿袭各行业的自行管理。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管理的职责规定。环保产业分属发改委、工信委等各职能部门,形成多头管理。

2.2.5 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

缺乏相关领域的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领军企业不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上环保产业市场尚不规范,与其他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大。

2.3 机遇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加剧、资源能源约束趋紧和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推广,新能源将逐步替代传统能源,改变国际能源结构版图。环保产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兴增长点和投资热点,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家大部分处于转型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和技术需求巨大,其建设将为我省部分外向型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广阔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十九大报告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出台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制定实施的《中国制造 2025》行动计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宏观上的指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也将催生巨大的环保市场需求,倒逼环保产业加快发展。

从省内环境看,(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确定了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制定了《贵州省“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案》《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提出了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战略发展目标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围绕着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制订的三大战略目标(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和战略行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发布实施了包括生态利用型产业、循环高效型产业、低碳清洁型产业、环境治理型产业、“青山”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十大领域的“大生态工程包”,为环保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3)特有的资源优势为环保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水、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必将是我省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系统脆弱,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难度大,并且非常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而资源利用率提高和污染防控,都离不开环保产业的支持。

2.4 威胁分析

随着贵州市场开放日渐广泛,对外交流日渐密切,机遇来临的同时,外部技术雄厚的优秀企业将给本土环保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若本土企业不注意因势利导,迅速壮大自身,未来有可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地位或被淘汰。

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要求较高,而我省的教育水平相比其他省份较为滞后,尽管近年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及培养计划,但相关人才仍然欠缺,储备不足。因此我省的环保产业必须广纳人才,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壮大符合贵州省情的环保产业,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3 贵州省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完善产业政策

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加强生态环保产业相关标准的研制,推动科研与标准相结合,通过制定标准、对标,提升产业质量技术水平。严格执行环保产业与技术标准,落实产品能效标识管理等制度[6]。研究修订重点流域总磷排放限值,发布磷渣、锰渣资源利用产品地方标准。制定一系列的行业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如酿酒行业生态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环境管理和奖励。

3.2 提升产业的科研水平

科技创新扩大贵州的环保产业市场,可以通过三条路径:

(1)鼓励和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国际产能合作战略

《贵州省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制定加快全省环保产业发展措施,推动环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加快形成我省环保产业链,推动关键环保产品自主研发,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规模。” “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节能环保工程和服务项目,带动我省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合作,提高我省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

(2)培养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设

由于污染设施运营企业多是服务性质的 ,其绩效受到企业聚集的影响较为显著 ,园区模式是污染设施运营企业发展的一种高效模式[7]。

贵州省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亿的只有4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贵州省要壮大节能环保专业特色鲜明的园区建设,持续壮大白云区贵州生态环保产业园、积极促进贵安贵州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运营,培育2~3个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产业园区。鼓励节能环保企业进驻现有园区和集群地。进园区、企业、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通过深化分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发挥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3)新兴环保产业和传统环保产业的融合

当前,环保已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为包括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洁净产品、废物循环利用,跨行业、跨地区,产业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环保企业承接项目规模急剧增大,业务模式也由EPC/BOT/BT等模式向PPP模式转变,PPP模式的加速推进,让众多小微环保企业增强了上市渴望。近两年来,PPP模式席卷市政环保领域,特别是在黑臭水体治理、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更成为主流选择。

3.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007年继绿色信贷后,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一系列政策研究逐步推出。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环保产业多方面利用金融服务的渠道,可缓解政府财政经费不足和解决环保企业发展融资难的困境。 2018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来,青海、河南、云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推出相关政策,提出按照污染者付费和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深化绿色发展价格改革,多地在污水处理费、固体废物处理费、水价、电价、天然气价格等收费政策推动上有所进展,特别是向环境信用表现良好的企业以及生态型项目倾斜,对促进地方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壮大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利好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省环保产业应重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包括社会公益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同时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贵州省可参照其他省份推出相关政策,尝试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进行试点。

3.4 构建信息交流和技术产品交易中介平台

3.4.1 建设和完善环境管理信息平台

2016年3月,贵州省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单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建设了“贵州省数字环保”平台、贵州省“环保云”平台、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联网平台、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平台、贵州省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贵州省环境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省厅门户网站改版升级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十三五期间,通过贵州环保大数据建设,打造“12347”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对全省海量环境数据相关信息资源的一个入口、一体化、一站式全面采集,汇聚各类环境相关资源,实现环保部门之间、环保部门与其他社会机构及社会公众无缝共享、交互应用,通过深入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示。

2017年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发布的《贵州省“十三五”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规划》提出打造互联网+环境服务的新模式,提升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的热度,构建以环保部门、企业、社会公众为多元主体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打造政管企、民监企的双管齐下模式,让更广泛的社会公众、企业参与到环境的管理和决策中。采集海量社会公众环保信息需求,收集各类民意信息、诉求信息,与环保部门的业务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提高环境保护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4.2 搭建技术产品交易中介平台

首先建立环保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定期发布环保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依托贵州省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中心、贵州节能环保网、贵州环保产业网,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操作规范的产品营销、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其次,开展平台建设,线下积极建设节能环保产业会展平台,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常设主题,定期主办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提升博览会水平,培育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商务会展服务平台。线上构建贵州省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对接购销平台,建立节能环保网络小组,加强业内企业间的互动互助,持续发布通知、政策法规、新闻动态、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服务机构、环保产品。

3.4.3 完善环保产业管理体系,加强对产业的指导监督

目前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的行政部门有环保、经信、发改、科技、煤炭、林业、质监和财政厅等,建议成立跨部门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或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对环保产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8〗,编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该环保产业发展中心,在确定的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下加强指导和监督,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培育和监管环保产业市场,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和政策指导,建立行业生态文明相关标准并推行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信用评价。

4 结语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突飞猛进,环保产业也蓬勃发展。但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市场不规范、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通过SWOT分析,本文提出了完善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科研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信息管理和技术产品交流中介平台、完善环保产业管理体系、加强对产业的指导监督的对策建议,为我省环保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贵州省企业发展
贵州省种公牛站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